本報記者 張 昕 通訊員 胡 艷
“我們全家不僅每月能領到低保金,還發了殘疾人補貼,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這是日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政局工作人員在恩施市白楊坪鎮朝陽坡村村民李品富家中走訪時,他母親說的一番話。李品富一家四口人,其中3人為殘疾人,他、妻子和母親分別患有智力障礙、聽力障礙和視力障礙。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他16歲的兒子身體健康,現就讀于恩施市一中,成績優異。2019年,李品富一家共領取了24364元救助金,其中,低保金16906元、殘疾人兩項補貼4200元、價格臨時補貼1456元和春節慰問金1802元。每一筆救助金,都是黨委政府對他們家的關愛和扶持,也是恩施州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一批的工作縮影。
恩施州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湖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2015年以來,州委、州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強化“兩不愁”,助力“三保障”,把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建機制、織密網、兜底線的作用,織密織牢民生保障兜底網。幾年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卓有成效。截至目前,全州共有像李品富一樣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象248658人。
救助標準逐年提升。2015年-2019年,全州農村低保標準由年人均1900元提高到4380元,增長130.52%,并對享受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難的老弱病殘人員等重點救助對象,按生活自理程度增發20%-50%的救助金。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標準由年人均3100元提高到7920元,增長155.48%;分散供養標準由2300元提高到7920元,增長244.35%。同時,自2018年省政府授權市州自行確定農村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費和孤兒養育費標準以來,州政府每年量化調整提高這兩項救助標準。目前,集中供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農村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費為每人每年16762元;散居孤兒養育標準為每人每月1200元,機構集中供養孤兒養育標準為每人每月1920元。各項社會救助標準領跑武陵山區,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
應兜盡兜基本實現。基本實現了兜底對象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養盡養工作目標。截至2020年3月底,全州共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30825戶、239524人,其中農村低保對象125139戶、231133人,較2018年末增加38967戶、60224人,人數增長35%。同時,全面落實“參照單人戶納入低保”政策,農村低保對象中,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重病重殘人員納入農村低保31941人。強化托底保障職責,為城鄉特困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務、疾病治療等方面保障,做到應養盡養。目前,全州共有特困供養人員17769人,其中,農村特困人員17456人,較2018年末增加75人,增長0.43%。
保障水平全面提高。2019年,全州共發放社會救助資金99494.71萬元。其中,農村低保資金72399.44萬元,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水平312.1元,較2015年增加196.77元;農村特困供養資金14881.62萬元,較2015年增加9771.15萬元,增長191.2%;臨時救助資金6707.85萬元,人均補助水平達1615.18元。
重點關愛做得更好。加強對特殊困難群體關愛幫扶力度,組織開展特殊困難群眾特別關愛行動,全面落實特困人員、孤棄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特殊群體救助福利政策和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政策,對特殊困難群體實行關愛保護工作機制、聯席會議制度、信息動態管理臺賬、包保聯系責任制度等,落實了“關愛到家、探訪到家、聯系包保責任到家”的工作機制。2019年以來,全州未發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
一個個跳躍的數字,一組組鮮明的比對,一項項任務的落地,讓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其背后與恩施州全面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組織領導、完善制度體系、健全工作機制的努力密不可分。
2015年以來,州政府先后印發《恩施州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恩施州特困人員供養實施辦法》《恩施州臨時救助實施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州脫貧攻堅指揮部先后印發《恩施州精準脫貧“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工作指導意見》《恩施州精準脫貧社會保障兜底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專項文件,州民政局先后印發《恩施州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認定辦法》等行業部門文件,這些都有力支撐了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
在有力的組織領導和完善的制度體系支持下,恩施州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機制不斷健全,保障標準量化調整機制、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等全面建立。州政府每年初按不低于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40%、80%的比例,量化調整公布年度農村低保和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準;州、縣兩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全面建成,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工作規范有序;全州88個鄉鎮(街道)均設立了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物價補貼聯動機制適時啟動,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