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葉金鑫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期間,廣東省堅持疫情防控和安全防護“兩手抓”的策略,在嚴格落實防控措施的同時,充分利用“粵省事”等網絡平臺,推出云祭掃、代祭掃、鮮花代獻、絲帶寄思念等系列公益活動,讓群眾緬懷登“云端”,追思留心間。
千方百計確保實現平安清明
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避免清明期間出現群眾聚集祭掃、密集出行,廣東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落實有關部署要求,早謀劃、早行動,堅持思想不松、力度不減,防聚集、防輸入、防風險,全力打好清明關鍵期的防疫硬仗。
省民政廳先后印發《關于切實做好清明節祭掃期間殯葬服務機構疫情防控相關工作的通知》《清明期間殯葬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十個必須”》《文明祭掃、同心戰“疫”倡議書》等一系列文件,成立清明工作專班,加強24小時應急值班值守。廳黨組成員實行分片包干制,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開展明察暗訪,督促指導。省民政廳還聯合省委宣傳部制作“心中有情、不分遠近”等公益海報和小視頻,在機場、高鐵、車站等公共場所張貼或滾動播放,向全省手機用戶發送公益宣傳短信,對群眾進行宣傳引導,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措施,確保實現平安清明、文明清明。
充分發揮“數字政府”一體化平臺優勢,借助微信政務小程序“粵省事”平臺,推出云祭掃服務。群眾可在線創建先人祭掃空間,通過獻花、寄語等綠色文明方式緬懷逝者,寄托哀思。截至4月6日,“粵省事”使用用戶143534人次,創建先人檔案13635份,提供網絡祭掃服務103315人次、代理祭掃服務64次。
多種替代方式滿足群眾需求
在居家追思、延后祭拜的倡導下,廣東各地陸續組織開展了“鮮花代獻”“絲帶寄思念”等系列公益活動,幫助群眾居家完成祭掃。
清明期間,廣州民政部門組織人員開展“一墓一鮮花”“一堂(樓)一花籃”敬獻鮮花活動。按照“一墓一花”“一堂(樓)一花籃”服務方式,給每一個墓碑(墓穴)敬獻一枝鮮花,逐一在骨灰堂(樓)門口敬獻1個花籃,并通過誦讀祭文、鞠躬行禮、敬獻花籃等集中代祭掃形式,為無法到現場拜祭的市民給予精神慰藉,最大程度上寄托對親人的追思。廣州市還推出骨灰晶石定制服務,提取少量骨灰,在高溫負壓后自然凝結而成晶體,可制作成小巧精致的吊墜、項鏈或置于家中擺放,實現了生態、環保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自2019年8月推出以來,全市已有42戶市民選擇骨灰晶石定制服務。
汕頭市開展了公祭直播、鮮花代祭等綠色追思活動,由員工代祭,恭讀祭文,鞠躬叩首、敬獻鮮花。彰顯隆重肅穆,文明儉樸,移風易俗,追思懷念。南澳殯儀館通過建立的互聯網公眾微信平臺,向1800多名家屬現場直播公祭活動。
江門市舉辦的“文明追思念先人,攜手同心戰疫情”清明鮮花代祭公益活動中,由志愿者通過系掛絲帶、放蓮花燈祈愿、書寫張貼追思祝福寄語等方式,代表市民獻花祭掃,讓市民居家追思,共抗疫情。
“站在墓碑前我們就要代家屬盡孝心”
面向逝者墓位,行鞠躬禮,敬獻三枝鮮花。22歲的小花是江門市殯儀館的殯儀服務員,平日主要從事接待洽談、引導咨詢。今年江門市開展了鮮花代祭公益活動,她和幾名同事負責代祭服務。
“我們的工作是讓逝者安息,給生者安慰,我們的職責是為民服務。”小花說,在代祭之前,她和同事要先清掃墓區,如清除雜草、擺正香爐、擦凈墓碑。“以往會請保潔阿姨協助開展墓區清掃,但受疫情影響,現在所有工作都要自己完成,我們全館發動,努力完成了墓區的清潔。”
“在鮮花代祭中,我們要做的是‘每擺正一下香爐,都是在擺正我們作為殯葬人的心。家屬不能到現場,站在墓碑前的我們就是在代替家屬盡孝心,千萬馬虎不得、大意不得。”為做好代祭服務,小花和同事細致做好墓區環境美化、認真練習每一次鞠躬,努力以最標準、最真誠的姿態向逝者致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