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佃利
近日,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旨在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助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為推動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提升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互促共進,本報開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在社區”專欄,邀請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件進行解讀,講述高校畢業生在社區的成長實例,為各地做好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一政策的及時出臺,既體現出黨和國家對“后浪”個人發展的殷切關懷,又凸顯著政策設計層面對城鄉社區這一治理創新“熱土”的高度重視。
當前,我國城鄉社區已處于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關鍵節點,實現新時代“后浪”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充分涌流,對激發基層創新活力、釋放青年創新潛能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治理熱土呼喚新生力量
從社區發展所呈現出的態勢來看,新時代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實踐,已經顯著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社區管理和社區建設。“人”的要素將是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優化創新的關鍵所在。未來,我國城鄉社區治理實踐將不可避免地需要達成若干新目標、具備相應新特征,體現在目標、職能和手段等方面:
治理目標現代化。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立足于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舞臺”。新時代城鄉社區治理,不應僅僅拘泥于“管好地盤”等傳統眼界,其所追求的治理目標必然更為多元且復雜。在這一目標導向下,未來社區建設不單需要構筑美美與共的社區精神,更需要從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觀背景下重新審視其治理目標。逐漸趨向現代化的治理目標,因而更期盼新生治理力量的加入,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加以保障。
治理職能現代化。實現現代化治理目標,有賴于社區職能的體系化重構。新時代的城鄉社區治理,需要擔負起更加多元的現實職能,包括公共服務供給、公共危機應對、優質資源集聚、精神文明建設等都將是社區治理職能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這些治理職能的漸進轉型,不僅是職能類型的體量增長,更是對未來社區職能體系的重構優化。而在這一過程中,專業化社區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
治理手段現代化。城鄉社區是我國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細胞”,治理體系整體轉型必然需要現代化公共管理手段加以護航。作為基層治理創新的“熱土”,我國城鄉社區已經在諸如公私合作、特許經營、政府購買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創新經驗。這些現代化治理手段與工具的適時運用,在有效提升我國基層社區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同時,無疑又對活躍在城市社區治理一線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時代要求。
治理技術現代化。當前,新興技術方興未艾,以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波治理技術,已逐漸釋放出變革人類社會既有治理技術的巨大潛能。治理技術現代化,已無可爭議地成為引發新一輪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增長點。而新時代各類層出不窮的智能技術,更加呼喚一批有文化、有創造力的新生治理力量的加入。這將進一步放大城鄉社區對于新生治理力量的巨大需求。
治理新生力量的時代契機
高校畢業生已成為當前我國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新生力量。
高校畢業生進駐城鄉社區,是新時代新生治理力量的下沉,絕非個人職業發展的“低開低走”。恰恰相反,高校畢業生進社區,不僅對于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更是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提供了鍛煉自己、發展自己的廣闊舞臺。
作為我國基層治理創新的“熱土”,城鄉社區在機制創新、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通知》中明確指出:“城鄉社區工作者隊伍出現空缺崗位要優先招用高校畢業生。”“加大從優秀城鄉社區工作者中招錄(聘)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特別是街道(鄉鎮)干部力度。”
隨著城鄉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的不斷完善,高校畢業生發揮所長、用之所學的制度空間將不斷拓寬。從人才成長角度來看,在基層工作所獲得的豐富經驗,將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實現個人能力與人生目標之間的雙贏。
需要系統的制度設計
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進社區,既需要在短期內高效的社會動員,更有賴于“筑巢引鳳”的長期制度設計。高校畢業生進駐社區本質是將人的要素與制度要素之間實現高效匹配。要將社區打造成為“后浪”充分奔涌的創新空間,需要在三個環節建構體系化的制度設計。
在“引進來”環節,需要進一步做好政策宣講與觀念引導,重點在于建立相關部門與各高校之間的互動機制,講好、講透當下我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的相關政策。
在“留得住”環節,要深化創新社區工作人員的管理制度,在城鄉社區層面持續推進治理政策傾斜、治理重心下移與治理資源下沉,為高校畢業生服務基層、扎根基層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在“發展好”環節,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我國城鄉社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體系,從而更好地滿足廣大高校畢業生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就業需求與職業發展需求。
(本文作者: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