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抗擊病毒,全民參戰。當一線醫護人員在醫院救死扶傷的時候,全國65萬個城鄉社區的400萬名社區工作者堅守在社區防控陣地上,英勇阻擊疫情。巡查檢測,他們不畏嚴寒、頂風冒雪;服務居民,他們不辭勞苦、披星戴月。他們用堅守與奉獻詮釋責任擔當,用勇氣與智慧書寫動人篇章。雖非生而英勇,他們卻在關鍵時刻選擇無畏堅守、負重逆行。他們就是新時代的社區英雄。
第一時間為居民筑起了安全屏障。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線,社區工作者是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排頭兵。疫情發生后,他們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積極開展卡點值守、摸底排查、防疫宣傳、衛生消殺,全力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鏈,內防擴散、外防輸入。從日出到日落,從清晨到黃昏,他們的身影出現在社區每個路口,足跡踏遍社區每個角落。他們用“5+2”、“白加黑”應對人手緊張,用簡易的防護用品應對疫情暴發初期的物資匱乏,用頑強拼搏的精神、連續作戰的作風、堅不可摧的信念,支撐起了疲憊的身軀、踐行了初心使命。睡眠不足讓他們的雙眼布滿血絲,不停歇的求助電話讓他們嘴唇干裂、喉嚨沙啞。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為居民安全筑牢鋼鐵防線。
緊要關頭給居民送去溫暖和希望。疫情猛烈,形勢嚴峻,突然被打亂的生活秩序讓社區居民們手足無措。社區工作者深深知道,防控不能放松,生活也還要繼續。他們幫辦證、幫送餐、幫理發,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獨居老人、殘疾居民、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特殊時期更需要特別關愛,于是,社區工作者挺身而出,買菜、送藥、收垃圾,既是網格員又是采購員、快遞員、清潔員。他們身上的紅馬甲、臂上的紅袖章,就像一團團火焰,在這個疫情肆虐的寒冬,焐熱了社區居民的心,讓大家感受到溫暖、看到希望。疫情從空間上拉大了人與人的距離,但社區工作者在電話那頭一句句關懷的話語、在微信群里一條條及時的回復、在社區門口一次次溫馨的提示,卻讓大家心貼得更緊、情走得更近。共克時艱的日子里,他們的無畏堅守和傾情付出,讓居民們對社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認同和歸屬,感到了更加濃郁的大家庭的善意和暖意。
危難時刻向居民傳遞勇氣和力量。病毒對身體健康的侵襲縱然令人畏懼,但人們心理情緒上的重壓同樣讓人擔憂。長時間封閉在家,讓不少居民內心壓抑、焦躁,甚至懷疑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面對居民的焦慮、不安,社區工作者不斷安撫、勸導,舒緩緊張情緒、保持良好心態;面對居民的質疑、牢騷,他們耐心傾聽、解釋,粉碎壞心情、輸出正能量;面對擾亂視聽的造謠、傳謠,社區工作者通過轉發科學解釋、更新權威信息,普及知識、安定人心。說唱、順口溜、短視頻,社區工作者把實用管用的防疫知識,以各種好看好玩、易懂易記的形式,通過大喇叭、廣播站、宣傳欄、電子屏、公眾號等傳遞給社區居民,幫大家鼓足戰“疫”勇氣、堅定必勝信心,用無畏堅守和無私奉獻向居民傳遞一個信念: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都是平凡之人,都有妻兒老小,誰能沒有后顧之憂?但為了居民的安全,他們把“怕”從自己的字典中刪除,斷然舍小家顧大局,以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沖入防控陣地,在洶涌病毒和社區居民之間,壘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置身史無前例的戰“疫”,社區工作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們放棄了與家人的團聚,日夜堅守在防控前線;他們忍受著病痛的困擾,輕傷不下火線;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的累倒在自己的崗位上,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讓無數人感動,他們的犧牲精神值得人們永遠傳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