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金黃的油菜花環村四周,房前屋后的小菜園郁郁蔥蔥,村內池塘錦鯉游來游去,干凈整潔的道路直通家家戶戶,粉墻黛瓦古香古色,庭院竹林圍繞,蒼天古樹巍然屹立,清澈的小河、小溪穿村而過,花香鳥語鬧新村……眼下,在江淮大地美麗新農村畫卷盡收眼底。從這個春天出發,安徽省鄉村振興再提速,全面小康路上城鄉正在攜手譜寫激昂的進行曲。
人有所為,勞有所得
“抱著金飯碗喊窮,這不是我們應有的姿態。”阜陽市阜南縣老觀鄉康湖村支部書記康鵬說,關鍵是如何讓村“兩委”加快發展的理念與村民跳出窮坑的想法產生同頻共振。以前,村民對村干部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們經過一段時間做工作、開評議座談會、跟群眾近距離接觸溝通,再加上干實事,村民對村干部的看法慢慢地改變了。
理兒挑明了,就要想著去做事;事兒定下了,就要帶著鄉親一起干。
老觀鄉雖地處濛洼,易受澇災、洪災,但卻是發展水生作物芡實等適應性農業的好地方。康湖村把群眾的土地通過兩種模式流轉給大戶,第一種模式是每畝地每年補助600元土地流轉金;2019年該村做了第二種模式,把土地以合作經營的模式流轉給大戶,每畝地每年保底補助600元土地流轉金,每畝地受益超1000元后,再給群眾進行二次分紅。
與此同時,康湖村還通過村集體將104畝地用于種植芡實,主要模式是托管給老板,再拿出純利潤的百分之二十,給老板作為托管費用。除此之外,還把村里500多畝魚塘租出去,取得一些收益。
隨著芡實產業的發展壯大,貧困戶已由2014年建檔立卡的183戶595人減少到去年底的6戶18人,貧困發生率從11%降至0.31%以下。有了經濟作保障,就有了底氣讓村里的每一位貧困戶都能如期實現脫貧。對此,康湖村根據每個貧困家庭的勞動力情況,相應地安排公益性崗位,實現人有所為、勞有所得。
村容變了,村民笑了
“俺村兒的人把窮帽子摘掉了,家里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生活環境也大變樣。”日前,在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盧張莊村盧西橋自然村,85歲的方蘭英告訴記者,她患有慢性病,靠著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2019年脫了貧。對她而言,除了脫貧后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還有一個最深的感受就是村莊變了樣!
“俺年輕的時候,臟水到處流,家家戶戶都在家門口挖個垃圾坑,一到夏天,氣味很重,你看現在,垃圾看不見了,村里村外種的多是果樹,這些樹都是村里出錢種的,還有花花草草,多漂亮!”方蘭英指著院外的樹木說。
距離盧西橋村不遠的董莊也是如此。
記者來到村里時,保潔員盧敬久正在打掃路面,71歲的他自豪地說:“自打農村進行人居環境整治以來,村民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大家都喜歡看到家門口干干凈凈的,現在都自覺地把廢棄物倒進垃圾桶,我每天按時清理干凈,看著清清爽爽的村子,很舒坦。”
和盧西橋村一樣,董莊的村容村貌也很整潔,村民們還精心打理房前屋后的空地,有的種上了蔬菜,有的種上了鮮花,菜園、花園外側也都用磚塊或柵欄圍了起來,村里村外,處處可以看到紅的花、綠的草。
田園綜合體成為“新勢力”
眼下處處是桃紅柳綠,位于壽縣澗溝鎮的返璞歸真園里更是菜花飄香,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了大批周邊旅客前來觀光賞景,體驗田園綜合體生態農業之旅。
澗溝鎮耕地面積共10.6萬畝,其中桃園、梨園等果園8000余畝,生態農業發展顯著。澗溝鎮以千畝果園為示范點,依托其技術優勢、資金優勢和銷售體系,鼓勵農戶發展水果種植業,規范果園景點,大力發展觀光旅游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通過引進優良品種、產業扶植培育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和廣大村民因地制宜發展果園基地,增加群眾穩定就業,促進持續增收。除了百余畝桃樹外,還發展了20余個蔬菜大棚,栽種了30畝玫瑰花、桂花、臘梅等觀賞花以及櫻桃、琵琶、梨子等6種果樹,充分利用土地,進行套種豌豆、西瓜、酥瓜等,形成了春夏賞花、四季有果的獨特風景,并適時開展攝影、采摘體驗游活動,逐步擴大對外影響力。
鎮黨委書記汪宏道介紹,該鎮以田園綜合體為主題,農業加旅游產業帶動43戶貧困人員入園務工,每天20多人正常上班,農忙時需要100多人,每人每月工資約2000元。園區重點在鄉村旅游上做文章,帶動周邊留守婦女就業,讓她們有穩定的收入,并能照顧好老人和孩子。目前,已有150多位村民(多為貧困戶)成了“職業果農”。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