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進 劉 剛
2018年,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與復旦大學開展社會養老服務政產研學戰略合作,在小港街道紅聯社區試點探索社區為老服務體系。歷經2年多的研究和實踐,紅聯社區成功探索出“整合式”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有效彌補了現代家庭結構小型化給家庭養老帶來的沖擊。截至目前,該社區已有831位老人接入北侖區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已為81名高齡老人完成上門服務980單,滿意率達100%。
整合服務資源 推動“智養天年”
區塊鏈整合碎片資源。統籌協調社區、醫院和養老機構,建立老年人居住分布、健康檔案、服務需求、服務供給四大數據庫,并統一接入北侖區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通過“一平臺、四數據、統一鏈”的方式實現資源整合。依托平臺,紅聯社區老人及其照顧人可從4家養老服務機構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居家養老服務,并對服務質量在線點評;養老機構可準確了解服務人數、老人健康狀態及特殊需求,并據此定制服務;監管部門根據老人的服務質量點評,動態調整政府采購養老服務的供應商名單。
物聯網賦能智慧養老。依托平臺,紅聯社區打通了老人及其子女與社區、養老機構、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絡壁壘,形成社區智慧養老生態圈。社區為39名居家高齡老人免費配備智能手環,對老人的健康指標(如心率、血壓)、生活狀態(如活動、摔倒)和服務情況(如送餐、吃藥)進行智慧管理,通過電腦或手機即可實時了解老人的健康狀況。社區還特別為2戶生活困難的老年人家庭免費安裝了紅外探測儀、水浸傳感器、煤氣泄漏報警器、門磁傳感器等智能設備,全方位提供居家安全監護。
養老碼提供多元服務。紅聯社區將81名居家高齡老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聯系方式和住址等基本信息錄入平臺,為每位老人生成專屬養老二維碼。高齡老人可預約每月3小時、包含26項自選內容的免費居家上門服務,服務人員上門時掃描二維碼,不但可以立即獲取老人基本信息、過往服務記錄、本次服務要求,還有助于平臺實現服務的派單、監管、結算和回訪。2020年,已為社區居家高齡老人免費提供服務2400多小時。
整合康養模式 實現“康養天年”
制訂老年評估方案。紅聯社區通過評估老人身體狀況、自理能力、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信息,為800多名老人制訂了一個中短期的診療、康復和照護方案。比如,通過評估發現16名老人患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社區迅速鏈接資源康復干預,防止和延緩了病癥的惡化。
搭建醫康護理驛站。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專業醫療衛生機構的合作。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醫療巡診服務協議,將46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納入重點管理,全科醫生集中開展“慢病隨訪”。引入福壽康醫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設立嵌入式護理站,常設醫護人員3名,依托專業團隊和專業設備,將健康體征監測、用藥指導、護理指導等康養服務延伸至社區老人家門口。
提供喘息服務小屋。為解決家庭成員照護時間難安排、專業性不強等問題,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設置“喘息服務”小屋,為有失能失智老人或術后照護人員的困難家庭提供短期照護服務。2020年,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入住的老人中,近六成為短期托養照護老人。
整合社會力量 促進“樂養天年”
社會組織提升為老服務新品質。建立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的“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培育為老服務隊伍。紅聯社區每月組織“王義德為老工作室”“溫馨港灣心理工作室”等十多個為老服務社會組織在社區廣場“擺攤”,為老年人開展公益性法律咨詢、心理輔導、維修縫補、理發等為民服務。兩年來,通過社會力量已服務社區老人近千名。
志愿幫扶拓展為老服務新內涵。社區志愿服務隊開展了形式豐富的為老服務,如“金葵花”黨員志愿服務隊陪同失能老人就醫、“幸福來敲門”志愿服務隊在節日探訪孤寡老人、“一滴水”志愿服務隊定期幫助高齡老人清洗衣物。目前,社區13支為老志愿服務隊、400多名志愿者與800多名老人結對開展經常性幫扶。
公益助餐落實為老服務新舉措。為破解社區老年人“愛心食堂”運營經費緊張難題,北侖區民政局和區慈善總會共同發起“膳行北侖”公益助餐活動,愛心企業對紅聯社區“愛心食堂”進行認領,并通過北侖慈善網絡平臺捐助了6萬元助餐資金。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