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笑笑(化名),又來啦?最近恢復得不錯,能脫拐走幾步了。繼續加油啊!”“好嘞,我一定繼續努力。”說笑間,家住河南省開封市的笑笑在媽媽的陪伴下一步一挪走入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繼續著她每天的康復課程。
在開封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每天都有一些孩子在家長的陪護下進進出出,年紀小小的他們或走路歪斜,或坐著輪椅,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希望,他們希冀著這里能為自己許一個可期的未來。
行走的力量
笑笑今年10歲,7年前的一次意外造成胸椎受損,“當時我感覺天都塌了,家里的積蓄花光了才保住了笑笑的命,可醫生告訴我,要想讓她恢復走路,還得經過長時間的康復治療,要很多錢。”母親說。笑笑出生于杞縣一個本就不富裕的農村家庭,可為了笑笑的未來,父母賣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
在近一年的東奔西走尋找合適的康復治療點后,有人指點: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可以幫家庭困難的殘疾孩子進行免費康復。2014年3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母親帶著笑笑來到了中心,一家3口租住在中心附近不足25平方米的出租屋內。
剛到中心時,笑笑只能坐在地上,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顯得很自卑。“她平常就待在家里,不出門,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笑笑的母親向康復師邵賀年介紹了笑笑的情況。邵老師很負責,迅速幫笑笑做了入院評估,制訂了專屬的康復治療計劃,將心理輔導也融了進去。從此,笑笑開啟了她漫長的康復之路,那時的她還不知道自己將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蛻變。
“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訓練,要通過肌肉、關節主動與被動的活動訓練,促使肢體功能恢復。”邵老師每天在院里給笑笑按摩肌肉;通過聊天,鼓勵其增強信心,積極主動參與鍛煉;課后囑咐家長在家里進行輔助性雙下肢肌力訓練。
堅持就是勝利。一年、兩年、三年……從只能坐著到扶東西獨站,從不會行走到借助工具可以上下樓梯,笑笑的進步越來越大。2017年,能夠借助工具獨立行走的笑笑終于可以像正常的小朋友一樣上學了。
走入學堂的笑笑,從校門口到班級要耗時30分鐘,周圍也充斥著異樣的目光。但華麗轉身的她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異常強大,她每天來得早、走得晚,雖然慢,但一步一個腳印,走得很穩。“行走的過程也是一個康復訓練的過程,我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越走越好,早日擺脫工具,走得漂漂亮亮,跟小朋友們一起上體育課。”現在的笑笑上四年級了,學會了游泳、電子琴,參加了市級的演講比賽和朗誦比賽,生活充滿陽光。
笑笑的父母在她上學的時候,找到了一份全職的工作,“7年了,我們終于可以松口氣,不用每天以淚洗面了。”笑笑的母親一掃陰霾,對中心充滿感謝、對未來充滿希望。
“我家寶寶會自己吃東西啦”
自己吃東西,這是普通寶寶一兩歲就能學會的技能,而對于家住開封市區、今年4歲的炎炎(化名)來說,他學這卻用了3年。
“炎炎剛出生時因腦出血患上嚴重的偏癱。”趁著炎炎做康復時,母親張女士跟記者聊了起來。張女士和丈夫都是工人,家庭條件一般,懷著炎炎時,張女士對這個未知的小生命充滿憧憬。可沒承想,炎炎出生就經歷了一場大劫難,在醫院住了很長時間,“偏癱啊,剛出生就這樣,這孩子還有將來嗎?”張女士每天都在哭,也不停地自責。
醫生告訴張女士,堅持康復,可能會有奇跡,“只要有一絲希望,我們就不放棄。”張女士通過電話聯系到了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的免費康復項目。2017年8月10日,炎炎第一次進入中心,康復師文園園在對炎炎進行系統性的運動功能評估后,告訴張女士,只要堅持,恢復是有可能的。
因為張女士夫妻工作繁忙,每天接送炎炎的任務交給了爺爺奶奶。3年來,祖孫三人無論酷暑寒冬,每天都會準時出現在中心。2018年的冬天,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雪,將古城開封染成白色,公交車停運了,路上的積雪沒到小腿。預訂到中心康復的患兒家長紛紛打來電話請假,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炎炎也不會來的時候,那輛熟悉的三輪車按時出現了。爺爺在前面清雪,奶奶拉著三輪車在后邊跟著,一步一步從家里走到了中心。
也許是家里人的堅持,讓小小的炎炎也意識到康復對自己的重要,無論這個過程有多疼,他都咬緊牙關,從不哭鬧。“他就像個小大人,讓人心疼,訓練結束了還抱抱我呢。”文園園笑著說。
在堅持不懈的康復中,炎炎的大運動功能有了顯著提高,但手部的精細運動始終沒有明顯改善。文園園多次查閱資料,并借鑒成人腦中風后遺癥的手部康復手法對炎炎的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同時還給張女士布置作業進行家庭配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炎炎從能抓起大塊的積木漸漸地可以用三個指頭捏起葡萄,到最后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捏起更細小的物體,手指越來越靈活。“我家寶寶會自己吃東西啦。”前幾天,張女士的一個電話,讓大家振奮不已。也正是因為學會了吃飯,炎炎也能走入校園,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健康、快樂地長大。“感謝康復中心,我家炎炎終于有希望了。”張女士說。
為特殊孩子做特殊守護
在開封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像炎炎、笑笑一樣在這里進行免費康復治療的社區患兒大約有40名,他們都得益于中心與市殘聯共同推出的搶救性康復項目。
何為搶救性康復?
中心辦公室主任夏青介紹說,腦癱是孩子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肌張力異常,同時伴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視覺及聽覺障礙,康復治療周期長、花費多,許多家庭負擔不了這樣高額的費用,也承受不起漫長的心理壓力,“搶救性康復項目就是想通過對這部分家庭中的腦癱患兒提供免費康復服務,幫他們減輕經濟負擔、緩解心理壓力。”
其實,早在2009年,中心就與市殘聯合作開展了肢體殘疾搶救性康復項目,2015年,拓展到了0-7歲的腦癱兒童。“年齡越小,康復效果越好。我們與市殘聯經過多次協調溝通,最終確定了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免費康復。”夏青說,“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只管7歲以下的兒童,只要是持續在我們中心進行康復的,我們會負責到底。”
多年的社區康復,讓中心內的27名康復特教老師與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為每個孩子制訂獨特的康復計劃,周六日還會帶他們到公園、超市,參加實踐活動,提高平衡、協調能力及認知能力。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孩子們無法來中心進行康復訓練。為了不影響后期康復效果,康復師們通過微信、視頻為家長發去了家庭康復訓練項目教程,并標注每一項訓練的時間和次數。
“等等媽媽,根據等等的情況,在家必練項目為:板凳站起每天20個,貼墻站20分鐘,獨站累計達到10分鐘,根據實際情況每天練走路30分鐘。輔助項目為:單腿跪和直跪。家長必配合:每兩天或三天為孩子牽拉一次雙下肢,泡腳……”類似的信息,每個康復師要對接好幾個,每天還要定時詢問訓練結果。
當然,康復師們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文老師,什么時候開課啊,我還想去公園放風箏、玩水呢。”“邵老師,你們在院里也注意防護,我們等著開課呢。”微信群中,家長與孩子們對中心的感激與關心比比皆是。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但特殊的孩子們也有特殊的他們在守護,雖然幫助孩子們融入社會的道路很艱難,但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這樣的宗旨,開封市殘疾兒童康復中心全體康教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盡職盡責,就像一抹微光,朦朧而堅定地溫暖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