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委、市政府以黨建領航基層治理創新,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構建起以黨組織為核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新格局,破解了一批群眾強烈要求的突出問題,為城鄉社區治理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本報通訊員?趙志強?戴文嬌
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從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入手,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水平。在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建設、社區專職工作者待遇落實、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參與社區治理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制度,有力推動了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創新發展。
構建社區共建共治格局
強化黨建引領。濟南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等16個指導性文件,著力加強黨建引領,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初步搭建起推進城鄉社區治理的政策體系。成立全市城鄉社區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成員單位圍繞解決社區網格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達標、物業服務管理、業主委員會建設等社區治理“瓶頸”問題,積極研究會商,明確責任分工,逐一落實解決。濟南市652個社區初步形成了社區黨建、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物業管理、社區教育、社會治安“六位一體”社區治理新格局。
整合多方力量。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城市社區黨建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推進各級各部門政策、資金、人力等資源在社區匯聚,集約化利用。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出臺《關于做好向社會組織購買社區治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大力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目前,濟南市已建成社會組織服務(孵化)平臺300余處,登記(備案)社區社會組織4129個,2800多個社會組織常年活躍在社區治理一線。
優化公共服務。濟南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牽頭加快社區(村)便民服務站建設,推動更多服務事項在“家門口”實現“一網通辦”。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共同推進“平安社區”創建,實現815個警務責任區網格員隊伍和視頻監控全覆蓋,建立各類調解組織6351個,調解員23950人。市教育局積極構建學習型社區,啟動“社區教育共建活動”,開展“百課千講”“慧愛父母學堂”等學習教育活動。市大數據局、市工信局積極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技術資源支撐,使濟南市社區在“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強化社區治理基礎保障
加強隊伍建設。濟南市現有城市社區“兩委”成員4000余人,其中居委會成員3827人,平均年齡37.7歲,專科以上學歷占比81.9%,近兩年大學本科以上社區“兩委”專職成員新增1562人。在全省率先落實社區專職工作者工作報酬標準比照當地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工資水平確定。2019年11月,濟南市民政、組織、財政、人社、工會、公積金管理中心6部門聯合出臺《濟南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了社區工作者3崗18級薪酬體系,完善了社區工作者選任招聘、人員配備、管理監督、教育培訓和考核評價體系。
抓好設施配套。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民政局等部門出臺《關于加強新建住宅小區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用房規劃、建設和移交管理的通知》,明確將新建社區綜合服務用房不低于1000平方米列入規劃條件和土地出讓方案,在山東省率先實現社區綜合服務用房建設“五個同步”,在全國率先規定社區辦公用房一樓服務場所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
加大經費投入。2017年以來,濟南市累計投入5.35億元保障社區辦公及黨群服務經費,僅2019年社區辦公經費就達5642萬元,黨群服務經費1.33億元,其他專項活動經費1505萬元。明確規定社區辦公和黨群服務經費用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比例不低于15%,街道、社區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成為廣泛共識。今年,濟南市進一步提高了投入標準,社區工作經費由每千戶每年2萬元提高到不少于2.5萬元;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由村均每年9萬元提高到不低于12萬元,新增村黨組織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每村每年不低于1萬元。同時,明確市、區縣按照“費隨事轉”原則設立網格化工作專項經費,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撥付到鎮(街)。
推進規范化建設。推動社區減負增效,濟南市13個部門聯合出臺文件,明確30項社區居委會依法協助政府開展工作清單,貫徹落實山東省12項需要村(社區)開具的證明材料清單。根據形勢任務變化,會同29個部門研究制定了《濟南市社區工作事項清單》,進一步規范社區居委會職責邊界。制定下發《濟南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規范》,對社區居民委員會日常工作、公章使用管理、服務承諾等12項內容進行規范。指導區縣制定《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嚴格落實《濟南市從嚴管理監督村(社區)干部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推動村務公開目錄制定和村規民約、居民公約修訂完善。
加強社區治理服務創新
注重典型示范。開展向黨的十八大代表、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歷下區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原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葉翠同志學習,在她生前工作的社區建立紀念館,組織編排情景劇,出版長篇報告文學,在全市社區工作者中豎起一面學習的旗幟。廣泛宣傳濟南市章丘區三澗溪村留住鄉村記憶、傳承家國情懷、促進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打造三澗溪黨群服務中心、三澗溪鄉村振興展館等,著重展示習近平
總書記在山東考察三澗溪村的重要指示要求和珍貴資料。重視優秀社區工作法總結提煉推廣,宣傳推廣甸柳新村街道第一社區、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區社區兩個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和槐蔭區裕園社區劉云香、平陰縣會仙山社區朱慧2名全省疫情防控一線的城鄉社區工作者先進典型。
深化社區協商。濟南市出臺《關于加強村(社區)協商民主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協商程序和協商議事形式,建立起“市-縣(區)-鎮(街)-村(居)”協調聯動機制。全市城鄉社區普遍建立村(居)民議事會、百姓說事廳、樓院長雜談會等村級協商議事平臺。特別是圍繞文明城市創建、拆違拆臨、城市提升工程、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引導社區群眾積極參與協商,有效化解了各類矛盾糾紛。
創新服務方式。在全市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截至9月底,濟南市已有85%的社區推行該模式,服務居民200余萬人次。依托電子政務外網,推進行政審批服務和公共服務向社區(村)延伸,建設居民“家門口”的便民服務站。依托“智慧泉城”城市大腦,大力推進智慧社區大數據平臺建設,為400個社區配備智慧社區自助服務一體機,開發試點智慧社區APP和微信小程序,可以鏈接62個市直部門、8800萬條數據、50多個應用,基本滿足了市民對社區信息化服務的需求,讓“信息多跑路,居民少跑腿”在社區成為現實。
拓展國際視野。積極助力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按照“商旅文化、產業服務、文化教育、居住生活”四種類型,首批確定7個試點社區,高標準打造具有泉城特色、定位清晰、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示范社區。研究出臺《國際化社區建設與管理指南》《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和服務指南》2個濟南市地方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歷下區大明湖街道舜井社區目前已接待35個國家的代表團到訪,并得到代表團的高度評價。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