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冉冉
在城鎮化過程中,如何幫助農民適應身份和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轉型過程中的矛盾應如何化解?城鎮化率已達77.1%的江蘇省無錫市的做法是,因地制宜推進新型農村社區治理,通過大力推動協商民主、村民自治、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手段,讓“同一屋檐下”的矛盾悄然化解。
三級議事,“遠鄰”議成“近親”
無錫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社區協商民主,通過“院落自治”“樓道自治”“村落自治”等形式,推廣開放空間討論會、羅伯特議事規則,規范議事流程,提升議事效率,確保議事質量。
“市財政每年拿出專項資金開展‘社區治理服務創新項目評比’,項目實施帶動了協商民主在農村社區治理中的廣泛應用。”無錫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人員介紹道。
位于無錫市惠山區的張鎮橋村,17個村(社區)的居民拆遷安置于此,常住人口超2.2萬人。人多了事就雜,居民之間關系冷漠,村委會和居民關系疏離,居民與物業時有沖突,物業與村委會難以配合……一系列問題曾經讓張鎮橋村“同一屋檐下”的矛盾頻頻發生。
2018年4月,張鎮橋村引進第三方社會組織,啟動“和諧張鎮橋,同一屋檐下”樓道居民自治項目。兩年時間,張鎮橋村樓道居民自治完成了“三級連跳”。
第一跳便是張鎮橋村及17個拆遷安置村(社區)建立“黨建聯盟”,通過聯盟的溝通推薦、上門走訪、組織居民公推等方式,歷時兩個多月的尋找和醞釀,126名有威信、有熱情、負責任的樓道長隊伍成立。
第二跳是建立“樓道理事小組-網絡議事分會-自治總議事會”三級議事組織,解決群眾急難事。樓道長們線下收集民聲民需,通過手機上傳“智慧張鎮橋”網絡平臺。張鎮橋村發動包含村委會、物業、志愿者、社工及政府部門等十種力量,把問題提交議事會,解決百姓的急事難事。平臺開通當月便處理了各類樓道問題92項,至今已有500多項民生急事妥善解決。
第三跳是成立了由本社區居民參加的七彩社會工作服務社,樓道自治議事會走向組織化和實體化。同時,12支自治團隊在議事會引導下成立,在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服務活動,用樓道公約解決了更多社區頑癥。
同一個屋檐下,矛盾少了,鄰里關系親了。在關鍵時刻,更能體現社區凝聚力。在年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中,張鎮橋村短時間內召集500多名黨員和志愿者一起參與守卡、門崗、掃樓等一系列工作,三級議事組織發揮了巨大作用。
村民“微自治”讓煩心事變順心事
桃源村是著名的“陽山水蜜桃”種植區,位于無錫市陽山鎮旅游度假區核心地帶,由原姚家橋村和大路頭村合并而來。并村后,建制村村域面積擴大、自然村落分散、利益聯結機制缺失,曾經陷入“群眾參與難組織、公益事業難辦成、社會服務難到位”的三難困境。
2017年桃源村“兩委”通過走訪調研,形成了村民“微自治”基本思路,以前寺舍自然村為試點,引導黨員成立黨小組,全體村民選舉產生村民自治理事會和監事會。
前寺舍自然村村民自治理事會曾遇到一個難題。村南第一排14戶村民因為房屋面積較小,在屋后搭建羊棚堆放雜物。這一違章建筑已有30多年歷史。直到2017年前寺舍自然村被定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天然氣、污水管道入戶、管線入地等均要經過羊棚,拆除是最好的方法。
如何讓村民同意拆呢?
村民理事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理事會成員都是在村莊生活了幾十年的老鄰居,他們與14戶村民談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14戶村民全都轉變了態度,在村委會組織下有秩序地將違章建筑物予以拆除。
在自然村成立黨小組,發展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微自治”是以桃源村為代表的新型農村治理的有效做法。而在新建安置小區中,加強自治組織建設的各種措施也正在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從源頭抓起,堅持規劃開發、入住接收、納入管理同步對接原則,加強社區規模優化,通過及時新建社區居委會,將每年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新建安置小區納入社區管理。”無錫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工作人員介紹道。無錫市對于規模較小的小區,按照就近原則及時納入社區(村)實施社區管理;對于不夠建立自治組織條件、又找不到合適的社區(村)代管的新建小區,則采取組建社區籌備組方式進行管理。
理順人財物,幫村民融入社區治理和生活
過去,有一些“空殼村”,村撤了,村民卻不愿意把戶口遷走。這是因為,拆遷村村民雖然居住在社區,但經濟收益分配在村,因此形成社區管理和村委會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體制,村民因各種顧慮往往不肯將戶口遷至社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工作人員就此分析道:“我們需要讓百姓認識到,他們的資產已經量化到股份上了。只有讓利益跟著股權走,百姓的心才能落在新的社區。”
有鑒于此,濱湖、錫山、惠山等地探索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戶籍隨房走、股權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歸屬地”的要求,在股份制改革到位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拆遷村村民戶籍歸戶工作,將安置居民的戶籍遷入社區,改變“人戶分離”現象,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管理理順關系打下基礎。
理清“人、戶、利”的關系后,社區管理服務要跟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社區人才隊伍是關鍵。2018年,無錫市在原有設施基礎上,按照“每百戶不低于40平方米”的要求提升城鄉社區用房建設,構建城市社區15分鐘、農村社區2公里管理服務圈。全市城鄉社區服務中心面積平均超過1300平方米。
村民入住安置社區后,種菜、樓道堆積雜物、無序晾曬等狀況頻現。大家還缺乏社區意識,迫切需要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社會組織等積極介入,從融入、融合的角度進行引導。為此,自2012年起,無錫市連續六年開展公益創投,培育公益組織、資助優秀項目、搭建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交流互動平臺,至今項目總資金達5000多萬元,覆蓋全市500多個社區,累計直接服務對象20萬人。
此外,2019年無錫市全面推進社區工作者“星級+薪級”職業體系建設,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開展星級評定,“星級+薪級”實施以后,社區工作者收入大幅提高,極大提升了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而專業社工也積極參與社區創新項目,有效解決一些社區治理難題,激發了新型農村社區創新活力。
通過社區干部入戶走訪以及一些社區治理項目,比如組織居民把以前常用的農具進行收藏、集中展示,社區空地劃片種菜等,都讓老百姓體會到家和主人翁的感覺,社區維護靠大家的氛圍日益增強,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在自然村成立黨小組,發展以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微自治”是以桃源村為代表的新型農村治理的有效做法。而在新建安置小區中,加強自治組織建設的各種措施也正在發揮積極作用。
“我們從源頭抓起,堅持規劃開發、入住接收、納入管理同步對接原則,加強社區規模優化,通過及時新建社區居委會,將每年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新建安置小區納入社區管理。”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人員介紹道。無錫市對于規模較小的小區,按照就近原則及時納入社區(村)實施社區管理;對于不夠建立自治組織條件、又找不到合適的社區(村)代管的新建小區,則采取組建社區籌備組方式進行管理。
理順人財物,幫村民融入社區治理和生活
過去,有一些“空殼村”,村撤了,村民卻不愿意把戶口遷走。這是因為,拆遷村村民雖然居住在社區,但經濟收益分配在村,因此形成社區管理和村委會管理并存的二元管理體制,村民因各種顧慮,往往不肯將戶口遷至社區。無錫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處有關人員就此分析道:“我們需要讓百姓認識到,他們的資產已經量化到股份上了。只有讓利益跟著股權走,百姓的心才能落在新的社區。”
有鑒于此,濱湖、錫山、惠山等地探索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戶籍隨房走、股權跟人走、福利在住地、管理歸屬地”的要求,在股份制改革到位的基礎上,同步推進拆遷村村民戶籍歸戶工作,將安置居民的戶籍遷入社區,改變“人戶分離”現象,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管理理順關系打下基礎。
理清“人、戶、利”的關系后,社區管理服務要跟上,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是基礎,社區人才隊伍是關鍵。2018年,無錫市在原有設施基礎上,按照“每百戶不低于40平方米”要求提升城鄉社區用房建設,構建城市社區15分鐘、農村社區2公里管理服務圈。全市城鄉社區服務中心面積平均超過1300平方米。
村民入住安置社區后,種菜、樓道堆積雜物、無序晾曬等狀況頻現。大家還缺乏社區意識,迫切需要社區工作者、志愿者、社會組織等積極介入,從融入、融合的角度進行引導。為此,自2012年起,無錫市連續六年開展公益創投,培育公益組織、資助優秀項目、搭建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交流互動平臺,至今項目總資金達5000多萬元,覆蓋全市500多個社區,累計直接服務對象20萬人。
此外,2019年無錫市全面推進社區工作者“星級+薪級”職業體系建設,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開展星級評定,“星級+薪級”實施以后,社區工作者收入大幅提高,極大提升了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而專業社工也積極參與社區創新項目,有效解決一些社區治理難題,激發了新型農村社區創新活力。
通過社區干部入戶走訪以及一些社區治理項目,比如組織居民把以前常用的農具進行收藏、集中展示,社區空地劃片種菜等,都讓老百姓體會到有家、有主人翁的感覺,社區維護靠大家的氛圍日益增強,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