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 蘊
工休時間,汽車修理工王國林像往常一樣掏出手機,在“公益上海”微信公眾號上瀏覽著新近發布的公益崗位,很快他選擇了第523號公益基地上海市全欣公益服務中心組織的、帶領特校孩子做運動的志愿活動。每周一次的志愿服務已成為王國林生活的一部分。
在上海,像王國林這樣隨時參與公益的行為,正在成為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上海已持續開展4年之久的萬家公益基地建設,大大促進了公益全民化、志愿生活化,讓“人人公益,處處可為”成為現實。
日前,上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勤皓把第10000號公益基地的銘牌授予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標志著萬家公益基地建設計劃如期完成。至此,以“公益上海”為平臺、“公益基地”為載體、“公益護照”為保障、“公益顧問”為紐帶的公益服務體系已經形成。
公益崗位遭“秒搶”,需求和服務精準對接
“真沒想到我們的項目這么火爆,每周10個家庭的名額剛發布就‘秒沒’。”第3175號公益基地崇明區建設鎮滧東村村民委員會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到周末,來自市區的志愿者就會來到他們的農場,通過“自制濕垃圾肥料換果蔬” 或者“勞動換食宿”方式參與公益。因活動互動性強、內容新穎,名額總被“秒搶”,堪稱一崗難求。
新冠肺炎疫情更讓蘊藏在民間的公益力量爆發出巨大能量。“公益上海”平臺的數據顯示,僅在2020年2月,全市有近萬名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
而在前些年,上海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還經常被人這樣詢問:“應該去哪兒做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就是去敬老院、福利院送溫暖吧?”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蔣蕊介紹說:“過去,志愿服務的提供方式、服務內容相對單一、志愿服務的多頭管理等問題,的確影響了市民參與公益的積極性。”為打破困局,實現公益需求和公益供給的有效對接,上海于2016年啟動“公益之城”計劃,公益基地建設應運而生。
公益基地是什么?據記者了解,公益基地不是一個專門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村(居)委都可以申請成為公益基地。由區級民政部門審核把關,市級民政部門再統一進行命名和掛牌。
公益基地既可以是志愿服務的直接供給方,也可以是公益中介平臺,對接公益需求和公益供給。公益基地主要分為場館類、服務類和社區類:擁有相對固定活動場域的單位可作為場館類公益基地,如博物館、醫院等,可以直接招募志愿者開展服務;社會組織和企業可以作為服務類公益基地,對接公益資源、設計公益服務項目;村(居)委會屬于社區類公益基地,以社區居民、駐區單位為主體,引導組織社區志愿服務團隊開展服務。
“萬家公益基地就是一萬個公益服務平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項目、崗位,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志愿者來這里打卡服務。”上海市民政局職業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處處長張靜表示。
為了給每一份愛心善意找到精準歸屬,“公益上海”微信公眾號誕生了。公眾號實時上傳公益基地志愿服務信息,志愿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服務的時間、地點和內容,根據個人愛好和特長選擇項目,還可以通過平臺對項目進行點評,及時反饋問題,并實現實時打卡簽到、記錄服務時數等功能。這一切,讓公益變得便捷、高效、精準。
4年間,公益基地如雨后春筍般落地滬上,涵蓋了教育、文化、衛生等各大領域。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建成10088 家公益基地,累計在“公益上海”發布公益崗位1.7萬個,發放公益護照35萬本,累計志愿服務時長125萬小時。
公益全民化背后的專業力量
公益之心,人皆有之。公益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像王國林一樣的熱心市民,在他的帶動下,十幾名同事也加入了公益大軍。由于表現出色,王國林被評為2020年度上海市勞模。
“公益基地為每一個普通人提供了奉獻社會、服務他人的平臺,促進了公益的全民化,讓每個市民都投身其中、成為主角。”蔣蕊說。
全民公益的背后是專業力量的支撐,第20號公益基地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就是其中一支專業力量。協會有專人管理公益服務,并設有一支由社工師組成的志愿者服務隊伍,指導其他公益基地采用需求和問題導向,設計公益服務項目,其與1號公益基地上海新聞廣播電臺合作打造的“社工分享計劃”則是專業合作的范本。據上海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秘書長解國平介紹,該項目由協會招募社工志愿者,負責接聽“直通990”熱線,從專業角度解答市民關注的親子關系、鄰里糾紛、就業等熱點問題。此外,協會還設有十幾支社會工作專委會,每支專委會指導下設社工機構開展公益服務。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是衛生系統的公益基地,“夢想醫學院”是基地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據醫院社工部主任傅麗麗介紹,公益基地項目專門招募有專長的志愿者,根據醫院的特點設置公益崗位。社工部還把“夢想醫學院”開在了醫院附近的地鐵站里,館內設有仿真醫療設備,每天有志愿者前來為求醫的小朋友介紹醫生檢查的過程,幫助孩子們克服求醫的恐懼心理,深受家長和小朋友們的歡迎。在社工部的指導下,醫院共組建了54支醫療志愿服務團隊,累計有5000余名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
政府主導,鋪好路、搭好橋
公益事業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政府的職能體現在統籌規劃和制度設計上,為全民參與鋪好路、搭好橋。
從“公益之城”計劃開始,上海市民政局就搭建了清晰的制度框架和行動路徑,即建立一套公益制度體系、搭建一個公益平臺、建立一萬家公益基地、形成一批公益項目、凝聚一批公益人才等十項具體目標。隨后,根據萬家公益基地的建設目標,制定了《上海市公益基地創建與管理辦法》等配套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公益基地的創建流程、評定機制等。
在規范和強化民政志愿服務行政管理職能上,上海民政近期又前進了一步。“將公益基地命名作為市民政局的權力事項、公益護照發放作為服務事項,正式納入了上海市政務服務事項清單,并接入‘一網通辦’‘隨申辦’等政務服務信息平臺。”張靜告訴記者。
“政府只是搭臺,社會各方才是公益服務大戲的主角。”蔣蕊表示。為了推動全市各條線志愿服務的協同發展,上海市民政局做了大量的推進工作,如聯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印發了《關于開展志愿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為中小企業依法依規開展志愿服務提供指引。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在全市培育公益顧問1900人,他們分布在各個街鎮,引導所在區域有意向的企事業單位申請創建公益基地,協助社區和市民開展志愿服務。
在公益基地建設中,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分工明確,市級民政部門發揮統籌、督促和推進作用,區級民政部門負責日常的監督管理,重點關注志愿服務開展情況和志愿者的管理。在公益基地的組織管理上,一些區級民政部門還采用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法,如閔行區民政局以項目化方式,委托上海立群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運營公益基地、培育特色項目。
“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這是上海市委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的發展目標。建設有溫度的城市,公益無疑是最好的詮釋和表達。正如朱勤皓所說:“公益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一定意義上代表城市綜合發展水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