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進一次“家”
金道旭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居民小區實行封閉化管理,許多商店也暫停營業,街道上冷冷清清,流浪乞討人員難以生存。
在安徽省鳳陽縣府城鎮北菜市有一位流浪十多年的老奶奶,一直不愿意接受救助,白天乞討,晚上睡在大街上,很是讓人心酸!
老奶奶的艱難處境,牽動著鳳陽縣救助管理站所有人員的心。“現在疫情太嚴重了,您在外面很危險,跟我們回站里吧,站里跟家里一樣,有人給您做飯洗衣,還能陪您聊天。”在工作人員屢次勸導下,老奶奶終于答應回站接受救助。
入站前,工作人員先將老奶奶送到縣醫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確認身體健康后,立即護送回站。一到站里,工作人員就為老奶奶端來熱水、熱飯,吃完以后又幫她洗澡換衣。老奶奶拉著工作人員的手,流下淚水,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不愿意麻煩別人,但是我知道現在疫情嚴重,保護好自己就是不給國家添亂。太謝謝了……”
“五品大員”
郭建設 陳 政
河南省駐馬店市兒童福利院閉環管理轉眼已經兩個月,長期封閉,人們難免會滋生思親之念和對疫情的焦慮情緒。但有一人卻在用自己燦爛的笑臉感染他人的情緒,用樂觀的聲音紓解他人的壓力,她就是被同事稱為“快樂警嫂”、被孩子們喊為“劉媽媽”的劉湘麗。
因身患免疫系統慢性疾病,劉湘麗并未被納入閉環管理首批人員名單。她知道消息后主動向單位領導請求:我是黨員,我申請參與單位封閉管理。得到批準后她立即與正在出警的老公通了電話,迅速收拾行囊來單位報到,從此夫妻二人在抗“疫”的兩個戰線各自為戰。
疫情期間,值守人員較少,作為醫生的劉湘麗擔負起平時4人的工作量,每天兩次查房,面對面講疫情防控知識,手把手教“七步洗手法”,細致地給孩子檢查身體、下醫囑、發藥品,嚴格督導養育室和孩子活動區域消殺,認真查看全體人員體溫記錄、分發口罩。
進入3月后,單位對部分工作人員實施了輪休,前來換崗人員需隔離觀察14天。劉湘麗主動承擔起隔離人員管理工作,建立微信群,每天兩次記錄體溫情況和健康狀況,并組織人員為他們送上一日三餐,營造出“同是一家人,隔離不隔心”的氛圍。
高壓的工作狀態加重了劉湘麗的病情,但她怕給單位防疫添麻煩,就隱瞞下來,沒藥了就讓丈夫抽空送來,而她卻忙碌在工作中,始終保持開朗、陽光的狀態。她說:“快快樂樂是一天,郁悶焦慮也是一天,為什么不開心過呢?疫情期間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我愿意用我的笑聲為大家解壓。”
很快“二月二”到了。封閉管理期間,理發師進不來,孩子們的頭發早就長了。劉湘麗靈機一動,讓丈夫送來理發工具,與支部其他黨員開展了“龍抬頭,斗疫情”特殊主題黨日活動。她精心為孩子們設計出“平疫”“戰役”“福娃”“碧玉”的發型,孩子們看了都說:“劉媽媽,您真棒!”
3月8日中午就餐前,劉湘麗喊了幾名孩子和工作人員到會議室,然后端來親自做的長壽面和提前定制的生日蛋糕。原來,劉湘麗在查健康記錄時,發現了他們幾個的生日都在封閉時期,就著手準備在三八婦女節當天為大家集體慶生。看著一碗面、一塊蛋糕,因工作繁忙已忘記自己生日的同事們禁不住熱淚盈眶,簡單不失快樂、自己忘記卻被人惦記的驚喜成為大家內心深處最美好的回憶。
同事們和劉湘麗開玩笑說:快樂警嫂,你既是醫務員,又是督導員、宣傳員、服務員,可稱得上“四品大員”了。劉湘麗笑著說:“不對,應該是‘五品大員’,因為我還是一名共產黨員。”
代 祭
李 洋
“1號家庭全部進直播間了么?馬上要開始了,請在家也做好準備。”4月1日上午9時,遼寧省大連市殯儀館開展了第一場免費直播代祭服務。
“受疫情影響,許多外地或國外的逝者親屬無法現場祭奠親人,我們就推出了這項服務。”市殯儀館管理科科長王曉珊介紹說,“在代祭的同時,我們還引導逝者的親屬在家里擺上已逝親人的照片以及供品,跟我們學習陳祭、參祖、降祖、三獻、慰祖、辭祖、撤祭7步祭掃流程,以后都可以選擇在家祭掃。”
代祭服務、家庭祭掃、網上祭掃……今年的清明, 正處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遼寧省民政廳第一時間出臺政策,在暫停祭掃服務和公祭活動的同時,引導群眾以家庭追思方式祭奠親人,利用殯葬服務網站為群眾網上祭掃提供便利的同時,開展好代祭服務。各地民政部門結合實際創新舉措,積極推廣文明祭掃、新型祭掃,方便群眾緬懷逝者、寄托哀思。
“我感覺這種直播形式很新穎,整個儀式也很隆重,能夠表達我們的哀思,以后我們也計劃在家祭奠老人。”1號家庭的鄒女士說道。
每場代祭為15分鐘,除了工作人員帶領家屬依序祭掃外,還設置了“慰祖”環節,家屬可以在直播間表達思念、匯報近況、分享幸福、告慰先人。在追思的同時也可以將祈福心愿發送至直播間,由禮儀人員書寫祈福卡懸掛在祈愿樹上。
相比于殯儀館,公墓安葬了更多的逝者,近些天,代祭服務的需求也開始激增。4月1日一早,一位市民來到盤錦市鶴棲園公墓大門口,把鮮花和祭品打包好交給工作人員,請他們幫忙祭掃。
這位市民,有兩位親人安葬在墓園。根據他預約的信息,第四和第十一祭掃組分別趕到對應的墓地,認真地擦拭墓碑、清掃落葉、敬獻鮮花、擺放水果并行鞠躬禮。站在大門外的市民從手機視頻中看到整個祭掃過程,欣慰地說:“非常感謝你們,彌補了我無法去掃墓的遺憾。”
當下已有300余位市民通過墓園官網登錄“代親祭掃服務平臺”提前預約服務。“為保障代祭服務有序進行,園區將工作人員分成11個代祭組,全力滿足市民的祭掃需求。等疫情結束后,此項服務仍將繼續實行。”鶴棲園公墓管理處主任韓東介紹說。
不僅各類殯葬機構推出了代祭服務,海葬的服務機構也不甘落后。3月30日,沈陽市海葬服務大廳的工作人員經5個小時車程,趕到大連,舉辦了一場“春風十里懷念你”海上集體代祭活動,以散撒鮮花、傾訴思念的方式祭掃2萬多位海葬故者。
“這次是集體代祭,接下來我們會通過抖音、微信等直播的方式,為有需要的逝者家屬提供個性化的免費海上代祭服務。他們可以在直播時說說近況、回憶過往等,告慰親人。”沈陽市海葬大廳鄒碗禎表示。
鞍山市網上祭掃服務平臺——安安彩虹公眾號,也再次更新升級,不僅拓展了委托祭掃服務,更加強了后臺管理。市民通過公眾號預約代祭服務并繳費后,相應的墓園就要按約定時間進行祭掃,并反饋逝者家屬至少三張照片。公眾號服務團隊也會及時跟進,調查滿意度高于4顆星至滿星5顆星,才會將服務費用支付給相關墓園,如低于4顆星就要介入調查,根據實際情況來處理,保障服務有質量、可監督。“目前,全市墓園已完成300多場次的代祭服務,全部為5星好評。”市殯葬服務協會會長董先說。
隔離“點長”
蘇天真
“媽,現在疫情高發,我在鄉鎮包保,暫時回不去,清明節我陪您踏青……”從大年初二開始,每晚11點多, 安徽省和縣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尹莉都會兌現每天一次和家人視頻的承諾。每次,尹莉都是脫下隔離服,確認臉上沒有壓痕,才小心翼翼地打開視頻。
10歲的兒子很懂事,視頻時都是說些關心她的話:“媽媽辛不辛苦啊,怎么這么晚還在工作?”尹莉的母親也是疼惜地囑咐著:“我們能理解你,電視每天都在播防疫新聞,你整天在外忙,可要保護好身體哦!”
用腳步丈量隔離點,匆忙奔走在樓宇間,已經成為尹莉的工作常態。
大年初五,曾與疑似病例接觸過的一家三口被送到隔離點。尹莉收到消息后,穿上隔離服來到隔離點,陪同醫護人員檢測、送餐、做心理輔導,回到宿舍已是凌晨兩點。
“有沒有哪里不舒服?”“這兒還缺些啥?”……隔離人員中有不少聽力不好的老人,探訪時,穿著隔離服戴著面罩的尹莉必須高嗓門地喊話。長此以往, 尹莉的嗓子都啞了。
醫護人員提醒她:“你不是專業人員,每次進去不要超過30分鐘。”尹莉總是點頭答應,卻總是超時,“長期處于封閉狀態,隔離人員很容易出現一些不安情緒,每天的心理輔導必不可少。24個病人,半小時肯定結束不了。”
2月22日,85歲的葛大爺確診,尹莉很擔心照料他的周大娘的精神狀況,每天都會上樓單獨陪她說很久的話。
有確診病人出現,擔心是肯定的。從懷疑到疑似再到確診,葛大爺每一個細微變化,尹莉都仔細詢問,除了醫護人員,就數她和葛大爺“走”得最近。可她來不及擔心自己,周大娘的精神狀態,才是她關心的。
第二天,尹莉就給周大娘配了部手機,在房間里陪著她打電話給兒子和村干部聊天。次日,周大娘的抑郁癥卻突然犯了。尹莉趕緊多方協調,在確認交叉感染風險極小的情況下,申請將周大娘的兒子接過來,陪老人同住,幾天過去,老人狀況才逐漸好轉。
為及時掌握每個人的情況,尹莉給每戶隔離家庭建了單獨的微信群,讓同事注意收集信息,自己更是將所有群都設置信息提示。除了采買生活必需品,還給每位老人配了對講機、80歲以上的老人配了收音機、10歲以下的孩子配了玩具、10歲以上的人群送上雜志。
“孩子特別喜歡這個玩具,能動能放兒歌,還能講故事!”隔離點的李有珍說,“我開始并不知道給孩子送玩具的就是尹局長,但我知道群里每天熱情問候的是她,床頭貼的也是她的電話。”2月23日,李有珍的孩子身上突然起了大片的疹子,就趕緊撥通了床頭的電話。尹莉趕來細問,才知道孩子是過敏性體質,這次很可能是對食物中的牛肉過敏。從那之后,尹莉便叮囑廚房給孩子單獨做一份,并送給他們治療皮膚過敏的藥。
除了孩子的飯,隔離點一位糖尿病人的飯也要“私人定制”。幾天前,60多歲的范二哥(網名)在微信群抱怨:“每天總感覺飯不夠吃。”細心的尹莉注意到,即使給他特意加飯,范二哥還是很快就餓。于是,尹莉聯系了駐點醫生給他仔細檢查,才知這是糖尿病的癥狀。之后,除了給范二哥提供糖尿病人專用餐,尹莉還要不時提醒他:“葷菜少點,素菜多點,平時水果也少吃,回頭我再給你帶點無糖餅來。”
2月25日尹莉很是開心:“今天有6個隔離人員解除醫學觀察出去了。”她穿著稍顯笨重的隔離服快步上了樓,陪著醫護人員將他們一一送出,并囑咐:“回家還要繼續隔離,注意分餐吃飯,確保萬無一失。”
“隔離人員的每一句認可、每一聲感謝,都讓我體會到成就感和獲得感,我很慶幸我是一名‘點長’。”尹莉自豪地說。
便民祭掃
張 俊
“2020年的春天是特別的,抗“疫”防控的當下,我們迎來紀念故人、緬懷至親的傳統節日。和往年不同的是,我們不能面對面地去傾訴,相同的卻是一顆永恒不變的摯愛誠心。”上海市嘉定區白鶴憩園為逝者舉辦清明公祭典禮,伴著舒緩安靜的音樂,禮儀人員恭讀祭文,全體工作人員手持鮮花一一上臺祭奠,在生命之樹系上象征希望和祝福的黃絲帶,傳遞思念,為故人祈福。
今年的清明,上海各大公墓、骨灰堂等推出了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便民服務。截至4月1日,上海54家公墓、骨灰堂中,已有41家公墓提供了集體祭掃服務,還有13家公墓將在清明節當天舉辦集體祭掃儀式,為不能到場祭掃的市民寄托哀思。網絡祭掃、代客祭掃等服務受到不少市民歡迎,上海市民通過網絡祭掃總數已達98.16萬人次,各公墓提供代客祭掃服務已達2萬多戶。
“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是傳統祭掃方式的補充,下一步上海要把相關做法固化延續下來,引導市民群眾逐步轉變觀念和習慣,促進喪葬禮俗改革,大力推動移風易俗。”市民政局副局長曾群表示。
對于少數確有祭掃需求的市民,各公墓、骨灰堂也在各自微信公眾號上開通了預約功能。3月28日,陰雨濛濛,市民韓女士和家人一早來到界龍古園,經過出示預約碼、測溫等環節后,她與家人帶著鮮花和供品進入墓園。由于每一個預約碼最多允許5人入園,墓園每天只開放120戶預約名額,所以園中人數并不多。“清明當天的預約名額,一下子就搶完了,所以我們搶了3月28日的,正好是周末就提前祭掃了。我們都想好了,實在約不上,就讓墓園工作人員代為祭掃。”韓女士說。
“照單全收”
劉婷婷
“喂,你好!請問,咱們這里可以提供代祭業務嗎?”
“可以的,麻煩您詳細說一下您的需求,我們記錄一下!”
3月20日早上7點多鐘,吉林省白山市殯葬管理處鮮花超市經理潘義接到了一通咨詢電話。李先生的父親是4月2日的生日,原本的計劃是打算清明節的時候回鄉祭拜一下。但因為疫情,他只能通過代祭來表達一下對父親的思念之情!
“我父親生前就喜歡吃面條,尤其鐘愛李先生牛肉面,是不是可以幫我給父親送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條呢?”
“可以再幫我代寫一張寄思卡片嗎?上面就這么寫:一夜思親淚,天明又復收!”
“咱們這里可以提供鮮花嗎?父親生前最愛百合,能幫我送上一束嗎?”
對于李先生的訴求,市殯葬管理處工作人員“照單全收”!
當清明節撞上新冠肺炎,為降低疫情傳播風險,白山市暫停了殯葬服務機構現場祭掃活動,暫停組織集體性告別祭奠、聯宗祭祖、大型宗族祭掃等活動,使得代祭成為了人們表達對逝者懷念之情最好的一種選擇。
戴上白手套、敬獻鮮花、擦拭墓碑、清除雜草、逐一向每塊墓碑三鞠躬,代祭儀式莊嚴肅穆,為逝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也讓親屬們可以滿意、放心。
“今年的代祭服務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并且人們在慢慢接受這種新的祭掃模式。2018年代理祭掃的數量只有3個,但是今年,截至3月29日,代祭的數量就達到了51個,數字還在不停地增加。所以,我們也將服務重點做了改變,往年是保障好現場祭掃的順利安全,現在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親屬的各種代祭訴求。工作內容改變了,服務質量不會掉!”市殯葬管理處處長孫世強信心滿滿。
為了能讓更多的老百姓第一時間了解清明安排的最新動態,白山市殯葬管理處與廣告傳媒公司聯絡,利用長白山廣場電子屏、廣澤銀座大廈電子屏、軸承道口路邊電子屏等先進媒體設備,宣傳殯葬法規、掃黑除惡、節地生態安葬等內容。同時,建立微信群,有需求的喪屬可加入到微信群中,工作人員以手機直播或微信視頻的形式對現場祭掃情況進行實況轉播,也可采取獻鮮花、鞠躬、悼詞等形式代為祭掃。
特殊時期,用特殊的方式表達追思之情。無論祭掃的形式如何改變,但清明禮敬親人、寄托哀思的內核一直沒變。
這個清明,風清氣明!
天琦和它的伙伴們
宋海佳
自2月1日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天琦救援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王少東,就征集20余臺宣傳車,帶領全體工作人員,每天深入到街頭巷尾宣傳播報疫情防控系列公告。
卡口檢查、入戶核查、隔離人員管護、心理咨詢……疫情暴發以來,佳木斯市社會組織黨工委第一時間號召全市社會組織黨組織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會員積極參與一線疫情防控工作。
市義工聯、市出租車行業協會、天琦救援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志愿者深入疫情一線,開展公共區域和重點區域消殺;市文化產業協會、廣告協會積極制作疫情防控視頻,協調百余個電子廣告屏、懸掛600余幅抗擊疫情宣傳條幅,做到宣傳全覆蓋;市汽摩協會、養老協會、國學學會等社會組織志愿者紛紛報名參加一線卡口的夜間執勤,有效緩解了一線人員的抗“疫”壓力。
長期的居家隔離,讓人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為幫助市民化解居家隔離期間的心理壓力,市社會組織黨工委迅速組織,由市心理學會等社會組織的13名黨員帶頭,發起成立了心理援助工作隊。“目前30余名志愿者24小時在線,免費為市民和參與防控的工作人員及家屬提供心理疏導服務。我們也是發揮專長,盡己所能,為抗擊疫情作貢獻。”市心理學會會長范秀麗說。
不僅是心理疏導,在物資保障方面,全市社會組織也是奮勇爭先。市慈善總會1月29日就發出捐贈倡議,截至3月11日,已募集款物430余萬元,全市社會組織都積極籌集防疫物資,累計捐贈款物1640元,極大地緩解了全市疫情防控物資所需。
曾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沖在一線的個體經營者張強,也是市民間文化交流協會的秘書長,主動請纓成為一名市慈善總會的志愿者。每次接收貨物他都是第一個沖上去,還幫助統一了物品名稱和醫用物品記錄的標準;在疫情期間,凡是物業公司和社區人員到他的藥店購買藥品,全部不收費用,還先后捐贈了價值4萬多元的防疫物資;3月初,他又主動要求上火車站出站口值勤,每天下午4點到半夜12點,他準時出現在進站旅客面前。太多的感動也催動著他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黨支部很快批準了他的申請,圓了他的夢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