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安徽脫貧攻堅分秒必爭“準時交卷”

時間:2020-04-1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蘇天真

  9個深度貧困縣、7個掛牌督戰縣、12個掛牌督戰村……脫貧的倒計時鐘“滴答”走著,安徽省民政廳、省扶貧辦將目光聚焦于“抗疫情、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以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行蓄洪區等深度貧困區域為主戰場,千方百計確保如期脫貧。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禁讓人擔憂,脫貧攻堅的目標能否如期完成?

  日子又有了奔頭

  “這一萬只鴨苗,四個月就能出欄了,一棚利潤差不多兩萬元。”亳州市譙城區五馬鎮吳小閣村的袁鋒笑著說。

  袁鋒過去一直在建筑工地上班,妻子在一家茶廠工作,一家三口小日子過的很幸福。2017年2月的一天,袁鋒突發腹痛,診斷為急性胰腺炎。為了治病,他花光了所有積蓄,還欠了一屁股債。

  “花了三四十萬,當時家里蓋房子,剛把欠款還完,這又得病了。”袁鋒說。身體不適加上心理打擊,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愿出門。區民政局了解情況后,主動找上門,開導他,給他講解幫扶政策。經過村民代表評議,袁鋒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隨著袁鋒身體逐漸好轉,2019年8月,他申請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搞起大棚養殖。在養殖過程中,袁鋒除了自學,鎮畜牧站還手把手給指導他防疫、養殖技術。到如今他已經出售了4棚鴨子。“開始搞養殖以后,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忙的有成績、有效益。現在順利脫貧了,妻子也回到了原來的崗位,孩子也工作了,一家人都能通過勞動掙錢,感覺生活又有了奔頭!”

  脫貧不僅要靠政策支持,還得靠自己努力。譙城區立德鎮鐵莊村的丁廣云和妻子李俠,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用勤勞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共產黨扶貧全國推廣,把俺家扶貧戶披上了紅裝,俺家是村支書扶貧對象,幫助俺舊房子改造了新房。”在丁廣云家中,丁廣云夫婦唱起了自編自導的亳州墜子《精準扶貧》。

  丁廣云因為視力障礙,無法勞動,妻子李俠要照顧孩子和丈夫,也不能外出打工。2014年,他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村里給丁廣云一家提供各種幫扶措施,而且丁廣云夫妻因為有演出經驗,還經常參加商業演出,也能得到了一定的收入。最近,村里又給李俠安排了一個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每月有500元的收入。目前,丁廣云夫婦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確保今年如期脫貧。

  我們的收入都高了

  “我們就住在景區邊,每年梨花節都是村里的大日子,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外地的游客少了,不過本地和周邊的游客買了不少農產品。”宿州市碭山縣良梨鎮良梨村70多歲的貧困戶孫玉芳老人把秋梨、梨膏等農產品拿到村口擺起小攤,“花開了,景美了,游客多了,我們的收入都高了。”

  孫玉芳所在的良梨村,是碭山酥梨的發源地和主產區。“以往良梨村是貧困村落后村,如今搭乘碭山縣產業發展和旅游發展的東風,良梨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錢澤勇是下派扶貧隊的隊長,據他介紹,近年來,良梨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做好“梨產業+文化+旅游”文章,傳統的水果種植專業村成功向現代農業特色村、省級農家樂集聚旅游村轉型。

  旅游火了,環保意識也更高了,特困戶樊慶松就在村里找了一份公益崗位護林員的工作,每天他都會到果林里巡邏一圈,每個月增加了800多元的收入,“現在看病有政府兜底,我還接受了技能培訓,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此外,我們種梨子每年也有固定收入,日子越過越好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必須要通過產業扶持,打造特色農業品牌,才能使農戶可持續性增收有保障,以防脫貧后再次返貧。”錢澤勇說。

  亳州市渦陽縣神橋村與良梨村走了條不同的路,在逐步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種植、養殖成了增收大渠道。村黨總支書記羅平告訴記者,這幾年發展種植養殖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收入,大大改善了貧困面貌。不僅如此,在神橋村,幫扶責任人通過入戶走訪,結合實際,為全村現有的146戶349名貧困人口制訂了“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增收計劃,并經常性地開展幫扶慰問。

  只要摘掉貧困帽子,苦點緊點不算事

  “親,你好,我家的梳子都是手工木梳……”三十多歲的汪先君每天回復旺旺留言、打包裝箱、查看庫存、填寫快遞……“晚上是最忙的時候,咨詢量大、成交率高。自從開了淘寶店,一切都變好了,只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苦點累點都不算事。”

  汪先君是宣城市涇縣涇川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5口人,如何脫貧致富,汪先君絞盡腦汁,外出打過工、受過很多苦,2016年經過摸索開了第一個淘寶店賣木梳,跌跌撞撞開始網店“小老板”生涯。

  “開始什么都不懂,店鋪沒有知名度,不知道怎么辦,旺旺號一兩天都不響一聲,愁的頭發都要被揪禿了。”回想創業之初的經歷,汪先君感慨萬千,他從來沒想到現在每天都要發貨、進貨。2018年潘石村“兩委”了解情況以后,免費給汪先君提供電商服務場地,申請扶貧小額信貸,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擴大了網店規模,利潤也隨之增加,2018年汪先君家人均年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汪先君的朋友圈很熱鬧,幫忙賣雞、代售雞蛋等土特產品,配上小視頻,專業性高,銷量也好。“我志愿幫助鄉親們銷售農產品,我是經歷過沒錢的時候,也懂得沒錢的日子不好過,希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