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聽群眾說真話 為群眾辦實事
——界首市民政局開展“三冊兩審一核”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0-04-1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肖 濤

  在脫貧攻堅工作實踐中,成效好不好?我覺得,關鍵看群眾滿意不滿意,要做到群眾滿意,就要聽群眾說真話、為群眾辦實事。為此,界首民政針對群眾最關注的“誰家真正困難”問題,發動群眾開展“三冊兩審一核”困難戶評審,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初衷:貧困戶,誰來評?

  讓群眾來說話,評出誰才是困難戶,這是開展“三冊兩審一核”評審的初衷。脫貧攻堅中,群眾最大的意見集中在貧困對象的精準度上。如何解決精準度問題?市委深入調研發現,農村貧困戶的認定上存在問題,雖然經過戶申請、村評議,但評議代表多為“兩委”干部,群眾參與度不高,認為有干部人為操作的可能。那誰評才合適呢?農村有句老話:新光棍兒怕見老鄰居。那就是誰家情況咋樣,鄰居最了解。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讓群眾來說話,政府來辦事。

  什么是“三冊兩審一核”?“三冊”是指村(居)民小組戶籍名冊、貧困戶名冊、低保(特困)戶名冊;“兩審”是指村(居)民小組初審和村(居)委會復審;“一核”是指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核定。

  2018年,全市開展“三冊兩審一核”貧困戶評審,召開群眾代表大會,進行“三冊”比對,讓群眾認定誰家才是貧困戶。經過群眾公開評議,貧困戶對退出的意見少了,群眾對扶貧工作的滿意度高了。2019年,市委市政府為鞏固“三冊兩審一核”成果,把“三冊兩審一核”拓展為困難戶評審,成為“未貧先防,返貧預警”機制。發動了10255名群眾代表評議,把困難戶評審關口前置,評審出困難戶37170人,不再困難戶45159人,為各部門綜合施策提供了依據。

  探索:如何把攀比苗頭化解在村居?

  脫貧攻堅中,群眾有這意見、那意見,其實都是源于攀比心態,甚至出現爭當貧困戶怪象。在大量的農村工作中,攀比的苗頭無處不在,婚喪嫁娶要比、穿衣打扮要比、征地拆遷要比、甚至兒不養老也要比。這就出現難纏戶、釘子戶等農村老賴,成為農村治理的難題。如何把攀比的苗頭化解在基層?這是需要探索的地方。

  我們覺得,發動群眾參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三冊兩審一核”的意義就在于發動群眾,重點還是要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在工作中,先民主,后集中,從程序和方法上堵漏洞。第一道審核關交給群眾,由群眾評審;第二道審核關由村干部針對家庭情況出現變化的重點戶,開展入戶調查,再次評審;第三道核定關才是鄉鎮政府。評審結果按致困原因分類上報,由民政部門分別發送各牽頭單位針對性實施扶持政策。實踐證明,“三冊兩審一核”是農村工作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因此市委要求各鄉鎮黨委務必要高度重視,要規范化組織、常態化開展。運用群眾工作方法,把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難題拿出來,讓群眾評議。把農村的特殊訴求拿出來議一議,把不良風氣壓敗,提升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自覺。

  思考:鄉村治理如何深化?

  鄉村治理重在匯聚人心。“三冊兩審一核”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鄉村治理必須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我們的體會是:

  只有充分尊重基層群眾的主體地位,才能提升群眾滿意度。貫徹群眾路線,就要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誰家情況怎么樣,鄰居最了解,群眾說了算,因此開展評審的第一步就交給群眾。讓群眾廣泛參與,尤其是農村難纏戶、釘子戶、特殊訴求戶,也參與群眾的評議,把自己的訴求擺出來,發動群眾開展斗爭,把群眾訴求擺出來讓群眾評議。用農村話講:“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尊重大多數群眾的意見,就形成符合群眾的結果。

  只有建立起干群之間的信任,才能有效消除農村干群之間的隔閡。基層治理創新,在于創新治理的理念、機制和方法。在長期工作中,形成了以行政化管理的農村工作模式,造成了干群之間的不信任。如何構建干群之間的信任,消除隔閡是關鍵。在組織群眾開展“三冊兩審一核”工作中,我們要求,干部只是組織者,不是參與者。要做到“心中無雜念、手中無權力”,把話語權、決定權交給群眾,干部不再是矛盾的焦點,消除了群眾對干部的誤解,也從制度上規避了干部主管決策的可能。經調查,凡是認真開展的村,干群關系明顯好轉,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只有創新基層治理的工作方法,才能構筑牢固的群眾基礎。農村治理的難點在于如何緊密聯系群眾、依靠群眾,關鍵在于是否充分尊重群眾、相信群眾。農村基層黨組要履行堡壘職責,就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找準工作抓手,搭建讓群眾參與的平臺,創新活動載體,充分發動群眾。“三冊兩審一核”困難戶評審,就是找準群眾關切、尊重群眾意愿、發動群眾,真正做到依靠群眾、相信群眾。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實現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村民自治,重在搭建聽群眾說真話、為群眾辦實事的平臺。問計于群眾,汲取群眾智慧,才能把事情做實。讓群眾自覺同不良現象作斗爭,提高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和自治意識,才能讓實事做得公平、公開、公正,才能讓群眾有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作者系安徽省界首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4.1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