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雨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已達960多萬,同步新建約3.5萬個安置社區。
搬到新社區、開啟新的生活方式,易地搬遷群眾面臨著能否住得慣和能否“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
記者近日從貴州多地了解到,不少易地搬遷社區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增強情感融合、不斷完善綜合性服務設施、激發社區居民自治熱情,讓搬遷群眾安居又樂業。
讓搬遷群眾搬進新家、記住鄉愁
開懷街道上馬石社區是貴州省凱里市最早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共安置了來自全市13個鎮(街道)和跨行政區域搬遷移民2138戶9007人。在這些移民中,99.7%是少數民族。為了讓搬遷群眾拉近感情,凱里市實施親情安置工程,盡量將同鄉、同村、同組及具有親友關系的搬遷群眾集中安置。不同棟樓上分別寫著“萬潮樓”“臺江樓”“黃平樓”“灣水樓”“三棵樹樓”等原本是遷出地的地名。
“每次看到這些熟悉的名字,我們都會覺得很親切,出門進門也都是熟悉的面孔,很有安全感。”上馬石社區王奶奶說。
為了緩解搬遷群眾“故土難離”的情緒,社區黨組織還把傳統節慶習俗“搬”進社區,建民族文化廣場、民族文化墻、鄉愁館等,將搬遷戶舊居地留下的石磨、犁耙、老照片等進行集中展列,讓搬遷群眾搬進新家、記住鄉愁。
“我們盡量讓大家生活習俗不變,左鄰右舍依然熟悉,家里家外還是濃濃的家鄉味,這不僅能夠幫助他們更快地融入社區,也能避免鄰里間一些不必要的沖突。”上馬石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楊通林說。
除此之外,為了給搬遷居民提供便民服務,上馬石社區建立了多功能室、圖書閱覽室、文化活動室、綜治中心室、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室、衛生健康服務站、社區服務大廳、體育活動場所和應急避難場所等。社區周邊,園區、學校、醫院、公交、公園、商場也是一應俱全。
“以前從未想過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這里生活環境好、交通方便,娃娃也能與城里孩子接受同等教育,志愿者也經常來給我們剪頭發、看病。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從萬潮鎮新莊村搬過來的王榮來說。
參與熱情、自治意識,一樣都不能少
搬遷群眾來自各地,他們不僅鄉土觀念強,彼此之間的文化意識、思想觀念也有差異。激發他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盡快地融入城市新生活,是搬遷社區“穩得住”的重要一環。
谷隴鎮苗嶺社區是黃平縣最大的移民安置小區之一。社區門口一條“搬出大山,搬進移民小區,讓新時代新市民新生活更美好”的橫幅頗為醒目。
群眾既然搬遷到了新家、新社區,就要激發其主人翁的意識,促其參與社區自治。為此,苗嶺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匯集多方力量,成立由社區黨員、群眾、駐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小區治安巡邏隊”等,對社區里5個小區孤老、留守兒童提供安全守護、精神陪護、上門維修、社區治安等服務。社區還利用穩定崗補貼、東西部協作公益性崗位,將小區居民以及沿街商鋪納入環境治理的主體,成立環境治理功能型黨小組,定期開展環境衛生專題宣傳、綠化補種等活動,營造共治共建氛圍。苗嶺服務中心青年服務隊還經常協助社區開展調解糾紛,關愛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務。
“我們治安巡邏隊每天都會在小區里義務巡邏,車沒停好、垃圾沒放到指定位置,我們都主動幫著協調一下,盡可能地為小區治理作貢獻。”苗嶺社區居委會主任吳志雄這樣說。
“我們搬出大山,住進新房,居住環境變好了,文化活動豐富了,鄰里之間也很和諧。這些都得感謝黨和政府。”說到搬遷后的新生活,居民吳德貴這樣感慨。
與苗嶺社區不同,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街道銀山社區則通過建立“黨建+積分”治理模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開展社區及家庭環境衛生整治,加10分;孝敬父母、教育關愛未成年子女,加10分;不爭當低保戶、積極主動培訓就業,加10分;無酗酒鬧事,加10分;創辦實體經濟,加10分……”1月25日,赫章縣金銀山街道銀山社區工作人員韓春雨正在核對村民的積分記錄表。
“我們開發了集記錄、反饋、評分、兌換等功能于一體的積分管理軟件,積分對象每天進行線上登記。”據赫章縣民政局工作人員黃磊介紹,積分主要圍繞社區中心工作設置,輔助設置涉及突發事件、公共安全、社會治安、特殊節慶等重要事項。每月集中審核認定,每季綜合排名公示。可以用在“積分愛心超市”“積分加油站”,以及社區所在地理發店、超市、糧油店、物業公司、城市公交、電影院等。積分高的社區群眾,更可在政策資金支持、幫扶項目安排、公益服務、子女就學擇校、培訓就業、物業服務、六點鐘課堂輔導、商品現金兌換、商鋪租賃排位等方面享受優先服務。
老人、孩子、困難群眾,都要有人幫
社區里,特殊困難群體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為了不讓任何一個搬遷戶返貧,上馬石社區整合社會資源,依托社工和義工組織,通過專業+志愿服務,在社區建立兒童委員會,開展正向教育、技能培訓、友好劇目展演和四點半學校,服務社區老人、兒童和特殊困難家庭。
居民黃曉華的兒子多年前去世,留下2個正在上學的孫子,一直由她和老伴撫養。社區網格員摸查發現后,立刻將情況上報給社區黨支部。如今,黃曉華被順利納入民政兜底保障,2個正在上學的孫子也接受了青鳥助學基金會的資助。“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老兩口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現在孫兒的學費也不用發愁了,算是治好了我的心病。”黃曉華感激地說。
過去,因3個孩子都在上學,丈夫常年在外務工,社區居民王太鳳無法就業,只能窩在家里。現在,社區黨支部利用安置點及周邊資源優勢,為就業困難的群眾提供公益性崗位就業兜底。王太鳳在家附近的制衣廠上班,不但不影響接送孩子上下學,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接下來,我們考慮將社區里的門面從政府手中接過來,這樣能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楊通林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搬遷社區“兩委”成員大多數是從遷出地村“兩委”班子成員中產生,不適應多元化、制度化、規范化要求更高的社區工作。為了讓他們更快地適應社區生活,凱里市選派了179名優秀干部任社區“第一書記”和駐社干部幫扶社區建設。“我們新進事業單位人員都要先派到社區去工作,才能回到原單位。一方面,我們希望將這些新鮮的血液注入到社區激活基層治理效能,另一方面,也是對我們黨員干部的一種鍛煉。”凱里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楊朝正這樣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