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福字、窗花……走進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區居家養護中心,室內暖意融融,新春氣息撲面而來。
掃碼、測溫、消毒、登記,做完防疫流程后,記者隨護理人員李冰步入養護中心二樓——這里是老人們居住、活動、理療的主要場所。
“養護中心面積1000平方米,洗浴區、長期照料區、康復區、理發區一應俱全,離養護中心最遠的小區,步行也只需十幾分鐘。”李冰說。
“崔奶奶,過年了,咱倆貼窗花。”李冰對一位老人說。“為了讓居住在這里的老人安心過年,我們和有活動能力的老人一起裝扮環境,添點年味兒。”
“現在全國都在疫情防控,我們也不回家了。這兒的飯菜可口,小姑娘們照顧得周到,我們想家里人了,她們就幫忙打視頻電話,跟回家一樣。”一位老人說。
據介紹,養護中心有20名常住老人,年齡最大的106歲。而護理人員都是“90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養護中心里,一聲聲“爺爺”“奶奶”回蕩,十分親熱。
2019年11月,文安路社區居家養護中心護理人員為老人打掃衛生。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據文安路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社區常住人口1.8萬余人,60歲以上老人占比達19%以上。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曾是社區工作難點。
“2016年5月,我們與社會機構共建了居家養護中心。我們提供場地、組織和通知社區居民,他們提供專業養老服務。”工作人員說。
與養老院相比,社區養護中心不僅可以提供長期居住服務,還可提供日間照料、入戶照料和上門家政等服務。
“到我這個年紀,物質生活啥也不缺,就是沒有伴。這群孩子不僅為我提供了養老服務,也是我的精神寄托。”78歲的劉孝云沒有居住在養護中心,護理人員為她提供送飯、打掃衛生等服務。
沈陽的居家養護中心并非個案,1700公里外的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杈楊村,一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已初具規模。
王成恩是一名退伍老兵,參加過抗美援朝。87歲的他腿腳還算硬朗,有五個女兒,平時一個人在村里居住。
杈楊村人口約2870人,60歲以上老年人約520人。2020年9月,空港新城出臺《空港新城特殊群體關愛照護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轄區8類特殊群體人員進行關愛照護。
“我們一個抗美援朝的老兵,前陣子骨折了,人家上門幫助洗腳、理發、打掃衛生,那戰友感動得都哭了。基層人員工作很負責,掃地清洗、量體溫消毒啥都干,人家也不嫌臟。過年還來幫我們貼對聯,心里妥帖的很。”王成恩說。
2019年11月,文安路社區居家養護中心護理人員陪伴老人做活動。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空港新城人社民政局局長趙建鋒表示,《方案》出臺后,對低保戶家庭,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按照“機構讓一點、新城補一點、個人承擔一點”的原則,參照特困供養人員收住價格收住。
“入住養老院的老人,除低保金外,個人僅每月承擔200元左右。對于不愿意入住養老院的,新城也提供了4小時/戶/月到25小時/戶/月不等的免費上門居家照料服務。目前已經有600多名老人受益。”趙建鋒說。
據統計,2019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54億,“十四五”時期中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談到目前中國養老行業面臨的困境,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德瑞養老院院長南力群說:“目前的短板主要是人才,專業的護理員也不好找,因為待遇比較低,這需要國家加大扶持力度,高校也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
但養老行業還是得到了發展。南力群表示,這幾年在運營、床位、建設等方面都有支持和補貼,大力扶持社會資本投入。
“過去民營經營很困難,現在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層面的認識也在提高,人們觀念在不斷轉變。這幾年養老行業走上了正軌,我們感覺養老行業的春天來了。”他說。
(來源:新華社2021年2月18日)
記者:徐欣濤、姜辰蓉、白涌泉、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