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心連心·紅色鄰里圈”盡顯治理魅力

時間:2021-01-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趙曉明

近年來,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積極構建“黨建引領+綜合服務+綜治保障”的社區治理格局,在市民政局的指導下大力開展以“1+3+N”為主題的省級城鄉社區治理服務創新試驗工作(“1”即黨建引領為核心,“3”即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N”即參與社區治理、協商的多元主體),著力建設一貫到底的組織體系、資源融合的服務體系、協調推進的自治體系,實現民心在基層凝聚、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黨建引領 打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

通江街道牛咡橋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是村改居設立的社區,過去存在老舊院落多、流動人口多、問題訴求多和社會治理難、黨員發動難、群眾滿意難的“三多三難”問題。

面對“三多三難”,誰來管、怎么辦?牛咡橋社區運用“黨員+”凝聚社區治理力量,組織發動黨員站出來、部門沉下來、群眾動起來,收集整理社區居民迫切關心的水電管網、社會治安等6類33個問題。

據社區黨委書記黃玉華介紹,收集整理各類居民需求后,通過“社區呼叫、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發動政法、住建、環衛、醫院等單位和部門,爭取500余萬元資金集中整治居民反映突出的下水道改造、環境衛生、背街小巷路燈亮化等問題,打造紅旗巷、習法巷等8個特色街巷,將過去的臟亂差地區打造成集黨建、法治、禁毒、科普宣傳于一體的“標桿型”陣地。

“以前只要一下雨,巷道基本被淹。現在好了,道路硬化了,路燈安上了,外墻翻新了,綠化也多了,天上的‘蜘蛛網’沒了,感覺像是搬了個新小區。”說起社區環境,牛咡橋社區紅旗小區87歲的老住戶祝華權連連點贊。

“我們成立了區委城鄉基層治理委員會,在其基礎上逐步形成了5個街道黨工委、55個社區黨委、181個小區黨支部和1000余個樓棟黨小組共同組成的城市基層黨組織體系,實現了‘區-街-社-院-樓’五級治理體系一貫到底,服務到群眾身邊。”市中區委組織部部長向珂說,用繡花功夫推進社區精細化治理,帶來的是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實實在在的提升。

“黨員+”結出了累累碩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區900余個基層黨組織迅速響應,發動近萬名基層黨員服務隊隊員盡銳出戰,織密“社區以下”防控網絡。同年8月,樂山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中心城區多處被淹,交通中斷,群眾生產生活受到影響。各級基層黨組織就地轉化為532支黨員突擊隊,把紅旗插到群眾身邊,匯聚起磅礴力量,贏得了社區居民齊點贊。

綜合服務 提升社區治理“軟實力”

“老王,你今天不是要去取工商營業執照嗎?咋個這么快就回來了呢?”碰到王國明,通江街道茶坊社區的居民驚訝地問。

“現在街道鄰里中心也可以辦理申請和取件了,去鄰里中心就可以辦啦。”王國明笑瞇瞇地回答。

2020年,該區投資1200萬元,建設5個市民服務綜合體——心連心·鄰里中心,推動168項審批業務和30余項民生事務下沉鄰里中心具體辦理,實現群眾辦事“一站式”服務。

首批投入使用的鄰里中心通江站面積近7000平方米,集便民服務、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孵化培育、殘疾人康復等功能于一體,為群眾、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以心連心·鄰里中心為核心、社區睦鄰空間為主體、小區鄰里空間為支撐,建設成服務集成的“心連心·紅色鄰里圈”。

“以前社區辦公場所小且簡陋,辦事不太方便。”茶坊社區居民徐學容說,如今的鄰里中心大氣整潔,還有專門供大家休息的地方。到鄰里中心辦點事,工作人員熱情接待,方便快捷,體驗感很棒。

茶坊社區居民陳菊琴有著類似的感慨。平日里,陳菊琴和丈夫忙工作,陪女兒的時間很少,聽說心連心·鄰里中心開設有兒童服務站,針對3-12歲的小朋友開展社區陪護,于是,每到周末,陳菊琴就把女兒送到中心,看著女兒開心的笑容,陳菊琴很欣慰。

據統計,心連心·鄰里中心通江站自運行以來,調解群眾糾紛40余起,為居民出具各類證明,辦理勞動保障、民政等各項事務1200余件,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贊揚。

2020年,市中區成立嘉州社區發展公益慈善基金,引導慈善力量參與基層治理。聯動樂山善誠志愿者協會、樂山綠城青少年服務中心等單位發起2020壹基金·冬季兒童溫暖包“線上+線下”籌款活動,籌集兒童溫暖包500余個,價值19萬余元。

此外,該區建立街道、社區、小區三級社工站點,通過街道統籌、社區落地、小區鏈接,激活調動各類資源,社區服務“軟實力”有效提升。2020年10月,成立樂山市市中區通江街道社工中心,發動嘉州五一八志愿服務中心等8家社會組織成立市中區社會組織聯盟動員會,凝聚社會組織發展合力。

三治融合 激活社區治理“內生動力”

從社區環境臟亂差到如今網紅景點,市中區海棠街道九龍巷62號的居民深切感受到居民自治帶來的變化。

說起以前的九龍巷62號,不少社區居民直搖頭:這個建成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院,環境臟亂差,住得不舒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針對社區居民的需求和意見,府街社區黨委主動介入,指導小區成立了自治管理委員會,引入同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參與小區環境美化。自管委不定期召開院壩會,居民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多項小區改造意見。同時,同心社工的志愿者和大家一道開展小區環境衛生集中治理,營造小區文化氛圍,改造后的小院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九龍巷62號有了自己的名字。經全體居民商議和投票,從5個備選小區名中選取“嘉定小院”作為新名字。小區自管委主任黃景光說:“改造后小院借助離樂山大佛景區近的優勢,憑借古風小巷變成了新晉網紅景點,不少游客到小區拍照留念。”

在更多的物業小區,市中區探索構建“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議事決策機制和重大事項支委會前置審議機制,積極發揮黨組織的優勢和資源,搭建小區自治平臺,使黨組織成為“潤滑劑”和“領頭羊”,充分發揮小區黨支部在小區內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例如,肖壩社區萊茵水岸小區推行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實現黨的領導與居民自治有機融合。

在無物業小區,市中區探索構建“小區黨組織+自管委員會+小區居民”三方聯動的自治服務機制。高墩子社區百諾園小區是一個無物業、無物管的老舊小區,在小區黨支部書記周金華的號召下,經業主代表、樓棟長、黨員充分討論,通過民主協商制定了《百諾園小區自主管理手冊》,對小區衛生、車輛停放等問題進行規范。通過自我管理、制度管理,小區環境秩序更加規范,居民更加和諧文明。

此外,市中區開設市民講堂,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社區建設和居民生活。開展三治融合型社區省級試點,推進基層自治品牌建設,打造“柏楊議事廳”等自治品牌。

“未來,樂山市市中區將通過試點先行、示范帶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樂山市民政局局長蘭波說,進一步提升街道、社區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讓街道、社區更有競爭力,讓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1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