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強和創新黨對物業企業的領導,建設高素質的物業服務管理隊伍,并同步開展黨的建設,傳遞黨的聲音,收集社情民意,解決群眾問題,是把基層黨建工作與社區物業有機融合,加快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舉措。
近年來,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以“紅色物業”為依托,不斷改善城市社區居住環境,增強了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報通訊員?王進升
創新物業服務?激發社區治理活力
近年來,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順應新型社區建設要求,以網格化為基礎、五位一體為抓手,深化黨建引領,推行“紅色物業”,形成了社區治理的“東港模式”。
今年,“紅色物業”創建工作列入東港區10大攻堅任務,先后出臺《關于推行“東港先鋒·紅色物業”助力精致城市建設的實施方案》《關于建立住宅小區物業項目負責人到社區報到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和管理辦法,旨在加強頂層設計,保障工作順利推進。
開辟多元物業服務
立足不同情況,探索市場化、兜底式、自管型三種物業服務模式,推進物業服務全覆蓋。
對現有市場化物業小區,進行提質增效。加強對物業服務企業的考核、獎懲,對表現優秀的企業,在物業服務招投標、評先樹優等方面予以激勵扶持;對評價不高的企業,給予負責人約談、取消評先樹優、限制承接新項目、列入黑名單、清出物業服務市場等處理。今年以來,對東港區所有小區物業進行了兩輪拉網式檢查,并以街道為單位對小區物業管理排名前10名、后10名物業小區進行了通報,并對后10名小區負責人進行了約談,要求限期整改。
推廣“國企+”物業服務模式,三無小區由“脫管”到“托管”。對東港區的居民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進行全面深入排查摸底,采取以市環衛集團等國有企業為主、村辦物業企業為輔的參與方式,全面對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小區進行托管,實現“三無小區”的兜底式管理。同時,對較小的老舊小區合并托管管理。邊界打通后,市環衛集團將全面進行物業接管,有效解決單個老舊小區引進物業管理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物業企業進駐后,小區整體的居住環境、設施配套、管理服務都將進一步提升,實現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真正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目前,已有132個“三無小區”實現了物業企業進駐。
對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老舊小區,建立自管模式。發揮社區作用,成立業主委員會,探索推行自管型物業,引導居民進行自我管理。
構筑“紅色物業”模式
探索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五位一體”服務模式,發揮“支部+黨員+志愿組織”的作用,全面構筑起社區網格治理的“紅色物業”模式。
建設“紅色隊伍”。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推薦社區“兩委”成員、業主委員會委員擔任物業企業義務監督員,吸納符合條件的物業企業負責人、業主委員會委員擔任社區“兩委”兼職委員,造就一批“紅色管家”,共同推進組織共建、活動共聯、服務共促。組建“紅色物業黨員志愿服務隊”,引導在職黨員認領社區服務崗位;實施“紅色骨干”培養計劃,積極發展物業管理技術骨干成為黨員。
搭建“紅色平臺”。定期召開物業服務管理聯席會議,整合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報到單位及公安、城市管理、物業管理、市場監管等部門資源力量,搭建物業行業議事協調平臺,協調解決有關具體事項。社區黨組織督促物業企業定期召集業主懇談會,深入聽取業主委員會、業主代表的意見建議,發揮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積極化解物業服務矛盾糾紛。
創建“紅色聯盟”。立足居民需求,發展培育由社區黨員帶頭,熱心居民、專業志愿者參與的社區社會組織,推行志愿服務積分制,組織志愿者、志愿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從黨員到志愿者、再到社區居民的參與機制,構筑社區網格治理“紅色聯盟”。
日照街道:業委會自治有章法
日照街道天德社區文曲園小區屬天德社區第六網格,現有黨員32人。2011年小區交付后,由于前期物業服務企業管理經營問題,于2017年撤出,導致小區垃圾亂堆、車輛亂停、消防通道被占用等現象頻發。為解決居民反映的熱點問題,天德社區黨總支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小區自治”模式,通過“紅色業委會”來規范小區治理,提供標準化服務,點亮了居民幸福生活。
黨建引領,遴選公心領頭雁。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成立由街道、社區、建設方、居民黨員代表組成的業委會籌備小組,通過入戶走訪等形式,廣泛動員社區黨員參與業委會委員競選,宣傳介紹業委會成立的流程和政策,采取3名以上小區居民共同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式,將優秀的黨員推選為業委會候選人。多次召開籌備組會議,修訂《居民管理規約》《業委會選舉辦法》等文件。2018年,在日照街道和天德社區的監督和指導下,全體業主積極配合,自發推薦各樓單元業主代表,多次召開籌備組會議,2018年12月順利進行文曲園小區第一屆業主委員會的選舉,2019年1月1日文曲園小區業委會正式備案。根據居民推薦和社區多番考察,推薦田宗兵作為小區業委會主任,小區的工作從此有了“主心骨”。
交叉任職,培育紅色業委會。堅持對業主委員會候選人進行嚴格把關,將黨員身份作為優先條件,小區產生的5名業主委員會成員中有3名黨員,1名業委會成員被推薦為入黨積極分子,成為名副其實的“紅色業委會”。按照東港區“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宇黨小組—居民黨員戶”城市社區治理五級黨組織體系架構,小區成立文曲園網格黨支部,延伸黨建觸角,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選派社區網格員擔任網格黨支部黨建指導員,由業委會中的黨員擔任黨支部委員,加強黨組織對業委會領導,帶動業委會以公心、熱心、誠心服務群眾。通過權責交叉,讓服務工作真正“紅”到了實處。
示范帶動,共建宜居新家園。為改善居住環境,業委會自籌資金20萬元硬化小區路面,先后規劃停車位129個,從根本上解決了居民因停車難引發的鄰里矛盾。小區內新建充電車棚、360度無死角監控,增加了路燈、道閘及消防設施。業委會成員亮身份、亮技能,組織黨員成立“快手服務社”,開展志愿服務,免費幫助業主維修。建立“微鄰里服務群”,不定期分享小區中的好人好事和曝光不文明行為,激勵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訓氛圍。出于對業委會成員的信任,業主委員會成為調解矛盾、化解鄰里糾紛的核心力量,紅白事、社區公益事業的辦理都由業委會來親自參與組織實施。
健全機制,人人參與當主角。建立居民議事協商機制,通過“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五民工作法,變“一言堂”為“大家辦”。規范標準服務機制,業委會通過收取居民自治管理費,聘用保安、保潔、維修等人員,提供值勤安保、環衛清潔、檢查維修等標準服務。完善公共資產運營機制,2019年11月,業主委員會先后在天德社區指導監督下成立了安全管理小組和理財小組,并配備專職會計,建立相關制度,規范財務管理等,業主委員會和聘用人員分工明確。對停車位等公共部位收益,在付清欠款及日常管理費用后,剩余錢款以紅利方式分發給全體業主。在業委會和黨員的帶領下,居民積極參與小區建設、疫情防控,形成了共建共享共治的新局面。
秦樓街道:“1355”工作法 健全服務體系
秦樓街道城市花園社區城市花園小區建成于2003年,小區建成至今,基礎設施老化破損、停車困難、房頂漏雨等問題逐漸涌現,居民需求與物業服務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群眾滿意度不斷降低。
2019年以來,城市花園社區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探索了“1355”工作法,即以黨建為核心,推行“三結合”,開展“五心”標準服務,成立5支志愿服務隊。構筑起一核多元的管理服務體系,把黨的建設融入物業服務全過程,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紅色網格”延伸黨建觸角。社區成立了城市花園小區和美家園黨支部,致力打造“紅色物業·和美家園”黨建服務品牌,堅持網格化管理,將物業企業黨員、業主委員會委員、“雙報到”黨員和居民黨員全部納入網格黨支部管理,建立樓棟黨小組10個,推選先鋒單元長35名,形成“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樓長—先鋒單元長”網格黨建體系。全面推行交叉任職,由物業經理擔任社區黨總支兼職委員和網格黨支部書記,社區黨總支書記擔任網格黨支部黨建指導員,組建紅色業委會,由黨員擔任業委會主任,黨員占比超過60%。按照“六有”標準,建設獨立黨建活動陣地,設立“紅色議事廳”,建立議事協商流程規則,先后組織民主協商6次,有效解決了小區監控系統更換、停車秩序、小區荷花池清理等居民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
“紅色物業”規范服務管理。推行“三結合”,組織建設和物業管理服務相結合、黨的工作和項目經營相結合、黨性修養和服務質量相結合,探索建立了“民主協商、網格聯動、標準服務、考核激勵、民生微實事”五項機制,推動網格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良性互動。精心打造“港城紅管家”服務品牌,建立物業輪流值班、服務承諾、信息收集、情況反饋、活動開展等規章制度,組織開展“五心”標準服務,設立“黨員先鋒崗”,對保安、保潔等物業服務人員實行量化管理,組織開展物業服務人員“亮諾”“踐諾”活動3次,大大提升了物業服務水平。通過線上線下收集居民反映情況,建立居民問題臺賬,確定為民實事項目清單,共收集居民反映問題362條,建立問題臺賬98條,實現了居民“點單”物業“接單”,共解決居民實際反映問題65項。
“紅色管家”開展民生幫辦。發動320余名“雙報到”黨員、離退休黨員及熱心居民成立紅星黨員、紅印樓長、紅管家、紅益調解、紅心鄰里等5支志愿服務隊,先后組織開展環境整治、困難幫扶、文化宣傳、糾紛調解等活動35次,參與居民1600余人次。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中,發動黨員和居民志愿者500余人次,自發為小區捐贈防控物資,僅用5天時間,完成1004戶居民信息登記,登記率達100%。結合市區“雙報到”工作,與共駐共建單位簽訂年度共建協議,組織認領小區充電樁安裝、便民服務辦理、小區廣場提升等民生微實事項目10項,目前已完成7項。今年以來,小區居民對紅色物業的認知度和滿意度不斷提升,“12345”市長熱線對物業的投訴同比下降81%,在“東港區小區滿意度調查”中,城市花園小區在全區400多個小區中位居前列。
石臼街道:培育“五位一體”紅色物業模式
石臼街道幸福社區外灘·賽福特城小區。因建成時間較長,存在管理混亂、停車困難、生活垃圾亂堆亂放等諸多問題,居民與物業矛盾日益加重。為有效解決小區治理難題,2019年幸福社區黨總支在小區內依托百嘉物業成立網格黨支部,創新“五位一體”的紅色物業模式,不斷深化服務職能,將物業企業轉變為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平臺,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滿意度。
堅持黨建引領,激發紅色“引航力”。將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居民中的黨員納入黨支部統一管理,制定議事規則和工作流程,每月定期召開黨建聯席會議,共同協商解決居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由社區黨總支書記擔任物業服務監督員,指導規范物業管理,由黨員物業項目經理擔任社區黨總支兼職委員和網格黨支部書記,傳遞黨的聲音、收集社情民意。小區拿出430余平方米的配套用房,按照“有場所、有設施、有標志、有黨旗、有制度”的標準,設立小區“紅色物業”會客廳、網格黨群驛家。一年來,黨支部先后幫助30余名下崗人員再就業,發動黨員聯系貧困戶20余戶,做好事300余件,組織獻愛心活動10余次,發揮了黨組織的堡壘作用,贏得了居民信任。
健全工作機制,增強紅色“凝聚力”。積極踐行在網格黨建工作中的“四隊”定位,當好黨的服務隊、工作隊、宣傳隊、聯系隊,堅持開展“四個一”活動,以紅色物業企業為紐帶,串聯起小區黨建工作的千條線。大力推行網格黨支部、物業企業、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機制,定期組織召開業主懇談會,制作公示欄,張貼網格黨支部、業委會和物業企業服務承諾,向群眾公開,接受監督。在物業服務大廳設立專門窗口和“三方聯動”服務熱線電話,負責受理、督辦和回復居民涉及物業服務的各類訴求,提升服務效率。在黨組織帶領下,物業公司先后出資20余萬元,對小區路燈、垃圾堆放點、電動車充電車棚等進行改造提升,解決了諸多居民關注的問題。
突出需求導向,提升紅色“服務力”。推行黨員亮身份和區域化黨建工作模式,整合轄區各職能部門和單位資源,推出“小區城管”“小區民警”“小區醫生”“小區律師”等精細化為民服務舉措。充分發動直管黨員、“雙報到”黨員、離退休老黨員及物業公司黨員職工,明確工作內容及重點,入戶收集居民意見建議1500余條,合理采納社區文化活動建議20余條,鄰里調解建議60余條,小區改造建議及歷史遺留問題20余條,真正讓黨員和物業職工融入居民,實現了服務居民“零距離”。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