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奮力托起山城幸福夕陽紅

時間:2020-10-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馬麗萍 通訊員 楊勝普 劉大偉 徐劍清

建設舒適家園 養老服務設施科學布局

科學規劃布局,大力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重慶市已建成養老服務機構1427所、床位22萬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908所、床位8.2萬張,社會辦養老機構519所、床位6.8萬張,城鄉社區養老床位(含日間照料)7萬張。

打造城市社區嵌入式養老模式。在每個城市街道至少建設一個養老服務中心、每個社區建設一個社區養老站,打造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堅持規劃先行,多措并舉,指導各區縣在新建小區規劃配套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通過政府購買、租賃閑置房產等形式,整合社會資源;試點建立房屋租金補貼制度,發動社會力量自主遴選優質場所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有效解決設施建設選址難題。

在全市范圍內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進一步提高居家安全環境認識,更好發揮居家養老的基礎作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實施方案》,開展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規劃年底前,市級財政按照每戶補助2000元的標準,在全市分散供養特困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范圍內,遴選5000戶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居家適老化改造。

不斷改善農村敬老院服務設施條件。推進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建設,打造區縣級“集中照護+監管指導”平臺。圍繞農村失能老年人剛性護理需求,新建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中心10家、床位1076張;推進鄉鎮敬老院改造升級,將條件適宜的鄉鎮敬老院與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統籌建設, 223家鄉鎮養老綜合體“全新上線”。圍繞“熱水供應常態化、生活寢具標準化、衛浴空間適老化”開展鄉鎮敬老院“三改”行動,398家鄉鎮敬老院“配置升級”,鄉鎮敬老院達標率從40.6%提高到74.7%。

實現就近享老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無縫銜接

為充分發揮居家和社區養老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基礎性作用,重慶市自2018年開始部署實施社區居家養老“千百工程”,2019年制定實施《重慶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實施方案》,按照“街道、鄉鎮建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建養老服務站,村建互助養老點”要求,推進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目前,全市已建成118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2228個社區養老服務站,政府投入約6.02億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18億元左右,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率提高到69.8%。

強化設施功能標準化建設,因地制宜開設社區居家服務項目和內容。探索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社會化運營的可持續運行模式,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全部由社會化養老機構運營,形成“機構建中心帶站”可持續運作模式,實現“一網覆蓋、一體服務”的成片聯網服務。以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為基礎,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托養護理、醫療康復、休閑娛樂、文化教育、人文關懷等服務。以社區站點為支撐,支持養老服務機構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浴、就醫救急等居家服務,讓社區居家老年人在“一碗湯的距離”享受優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全市養老服務中心新增5000張護理型床位,入住老年人4150余人;開展居家上門服務的站點達955個,提供線上服務12萬余人次、線下居家護理服務5萬余人次,新增助餐點300個,提供老年送餐服務2.5萬人次。著力打造設施、信息、監管、政策和服務“五位一體”的全覆蓋養老體系。

以試點帶動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自2017年以來,九龍坡、渝中、沙坪壩、南岸、大足、北碚、渝北、萬州等8個區縣,先后被納入民政部和財政部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萬州區堅持運建結合,引進光大百齡幫、南京銀杏樹等6家養老服務企業落戶,建設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江北區探索構建“街道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社區養老服務站老年食堂+成熟小區助餐點”養老助餐配餐服務體系,讓轄區老人享受低償的助餐服務;大渡口區引進四聯優侍科技養老公司,升級打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云平臺,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過程智能化、數字化監管;九龍坡區引進社會辦養老機構建設運營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并帶動轄區6-1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的“機構建中心帶站”模式;大足區推行“智慧養老”云平臺聯動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線上線下互動運行。

優化營商環境 增強養老服務多元供給

放寬養老服務市場準入,實行養老機構備案登記制度,將權限全部下放到區縣,實現異地辦理養老機構備案登記業務,截至目前,全市社會辦養老機構投資37.5億元。引進新加坡宜康、優護等國外企業,泰康、光大、遠洋、九如城、龍湖等企業紛紛來渝投資養老,培育10余家本土連鎖化養老企業。

加強營商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項目庫,全力構建全市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加強供需信息交流與共享。完善社會化扶持發展清單,對社會化營利性養老機構與非營利性機構給予同等補貼和稅費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給予建設補貼或運營補貼,養老服務免征增值稅,水電氣等價格執行居民價。在市級和區縣設立養老服務政策咨詢崗位,建立營商服務機制,全流程為社會力量投資養老服務,協助解決養老企業運營中的各類難題和障礙。自2019年以來,全市新增社會辦養老機構49家,新增床位9800余張,平均入住率提高到72%。

延伸產業鏈條,促進養老服務業與康養旅居、老年用品、智慧健康、老年金融服務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養老服務產業提質增效。依托重慶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開展市級健康養老示范基地試點工作,召開全市健康養老示范基地現場推進會,支持綦江橫山、江津四面山、武隆仙女山等7個康養小鎮建設,探索發展養生養老、旅居養老等新業態。

強化招商引資,連續14年舉辦中國(重慶)老年產業博覽會,搭建國際化養老產業交流互動平臺,簽約合作項目275億元,促進養老服務市場繁榮。打造老年用品互聯網交易中心,支持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基地建設,引進錢璟等2家老年智能用品企業落戶重慶國際生物城,規劃建設康復輔具產業園,促進老年產品用品市場發展。簽訂渝、川、黔養老服務戰略框架協議,成立西南養老服務聯盟,推動養老服務區域協同發展。

推進醫養結合 護佑老年人健康養老

推進醫療機構開展養老,簡化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備案流程。鼓勵醫療機構采取建立老年病科、護理院、養護中心,或舉辦養老機構等形式,提供托老養老及醫養結合服務。重慶市第十三醫院整體轉型為市老年病醫院;大足區人民醫院、南川區德康醫院等區縣級醫院增設老年養護中心等。截至2019年底,全市提供養老照護和長期護理服務的醫療機構75家,診所34家,護理院(站)26家,康復醫院15家,開設老年病科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86個。支持養老機構舉辦康復醫院、護理院等醫療機構,或內設診所、衛生所、護理站等,提高老年人醫療護理能力,已有80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協議合作1199家。

強化社區居家醫養服務,將養老設施與醫療設施集中或鄰近設置。拓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為養老服務設施開展定期醫療衛生服務,推動醫養服務進社區、進家庭。

試點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印發《重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意見》,自2019年5月1日起,在大渡口區、巴南區、墊江縣、石柱縣等4個區縣有序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目前,全市長期護理保險參保人數達57.95萬人。1224名重度失能人員率先享受最高每月1550元的護理補貼。

加強綜合監管 助力養老服務品質提升

全面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專項行動。從2017年起,對標養老服務質量115項指標,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排查整治機構重大風險隱患1070個。

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加強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宣貫實施。制定養老機構等級劃分與評定地方標準,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評定體系和養老機構運營質量專項“金葉”雙評價體系,2019年已對全市養老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基本質量規范評估工作,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質量大轉變大提升。重慶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堅持“按標準服務、用標準管理、依標準考核”,先后通過全國首批民政范圍管理標準化建設試點驗收和國家標準委“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養老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驗收,對全市養老機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制度,連續3年為全市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購買綜合責任保險;健全養老服務安全監管體系,推行機構安全“日排查、月抽查、季通報”制度;開展金融風險防范專項行動,會同市金融辦印發《關于做好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風險防范工作的通知》,加強區縣、部門協調聯動,維護養老服務市場和金融市場秩序,切實有效降低養老機構運營風險。

各區縣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工作納入對鄉鎮的年度考核,制定責任清單,堅持每個月督查、每季度通報,層層抓落實。沙坪壩、南岸、墊江等區縣成立養老服務協會,每月巡查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運營情況,開展服務績效評價和滿意度測評。榮昌、開州等區縣建立聯合執法機制,組織消防、公安、食藥監等部門,對街道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行為進行常態化監督,嚴肅查處侵害老年人權益事件。

統籌城鄉規劃 扎實構建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轉變運營機制。研究制定公建民營實施細則,試點探索鄉鎮敬老院社會化運營模式,武隆、萬州等5個區縣在財政投入“零增資”的前提下,將所有鄉鎮敬老院打包交由專業養老機構管理運營;渝北、銅梁等區縣42家鄉鎮敬老院由本地城市養老機構托管運營,服務項目從13項增至46項,入住率從45.8%增長至68.3%。建立社會運營補貼制度,對服務質量評估合格的,按入住對象每月補貼100-300元/人運營經費。

拓展服務功能。開放社會養老床位,適度擴展鄉鎮敬老院服務范疇,利用空余床位收住農村社會困難老年人3623名。敞開敬老院“大門”,增加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為社會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日間照料等23項服務,每月組織文娛活動500余場,惠及120余萬農村老年人。開展居家上門服務,每年舉辦4期居家服務專題培訓,輸出專業化養老服務,為4.9萬失能老年人完善檔案;去年以來,慰問留守老年人5.3萬余人次,提供助餐、助醫、助浴等居家上門服務7800余人次。

積極培育為老服務人才,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隊伍建設。利用公益性崗位在村級互助養老點配備5000個專職“護老員”,統籌協調互助養老服務工作;依托村醫、綜治員、社事專干,與老年社工等人員組建助老員服務隊,提供兼職養老服務;依托村“兩委”、老年協會、志愿者,組建“愛老員”服務隊,提供文化娛樂和上門服務。

積極探索互助養老,切實做好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工作。依托敬老院、鄉鎮衛生院、閑置學校等資源,規劃建設鄉鎮養老服務中心800個、農村互助養老點8000個。在武隆、奉節等區縣依托村級互助服務點和原有農村幸福院、五保家園等平臺,發展村“兩委”牽頭、基層老年協會和老年社工組織參與的為老服務隊,以“時間銀行”形式開展為老志愿服務。目前,全市已建成村級互助養老點2552個,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決戰脫貧攻堅 著力強化貧困人群基礎保障能力

實施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重慶市下發《關于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各區縣選擇1-2所鄉鎮敬老院或養老機構實施失能照護環境升級改造。目前,已完成33家失能特困人員集中照護機構建設,入住失能特困人員2112名,入住率76%。同時,加大投入保持續運行,建立失能特困人員護理補貼制度,給予入住人員每月200元/人護理補貼。

各級財政部門將農村養老服務保障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加強經費保障。全市建立了特困對象供養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和物價上漲掛鉤的“雙聯動”機制。投入3000萬元升級改造農村敬老院基礎設施,全額補貼農村敬老院綜合責任險。市、區縣分別將不低于60%、8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運營補貼和政府購買服務。各區縣按照不低于集中供養對象年基本生活金15%的比例,核定政府投資興辦的農村養老機構管理運行經費,對互助養老點兼職人員給予每月50-100元/人服務補貼。江北、渝北、巴南、長壽等區縣財政部門預留專項經費,為敬老院購買標準化建設、老年社工等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推動敬老院管理服務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民政部門開展拉網式、地毯式排查,逐一摸清生活不能自理且有集中供養需求特困人員情況,建立臺賬,確認集中供養需求;加強全國留守老年人信息庫的數據管理,完成所有留守老年人數據錄入并適時更新,進一步做好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確保應扶盡扶;指導云陽縣泥溪鎮泥溪社區養老服務站升級成鎮養老服務中心,平安鎮、養鹿鎮兩個敬老院改造項目納入2020年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三改”項目;探索開展深度貧困鄉鎮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0.2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