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革命老區湖南省懷化市,全域都在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范圍。全市525萬人中,有8.84萬人通過兜底保障實現脫貧,他們大多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脫貧,是防止返貧致貧的重點人群。
懷化市民政局局長張勇告訴記者,懷化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全力扎緊防止返貧致貧的“籬笆”,在落實社會救助政策,做到應救盡救、應保盡保、應兜盡兜的同時,注重返貧致貧風險預警與動態幫扶一體化推進;堅持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網底,在為民辦實事中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讓民生保障更有力、為民服務更貼心。
黨建聚合力 服務更主動
為了做到主動排查、及時發現、及時介入、即時救助,懷化市通過推行“黨建+社會救助”模式,完善主動發現機制,解決了“人找政策、服務不到位、一件事幾次辦”等問題。
辰溪縣全面建立完善黨員直接聯系服務困難群眾機制,將走訪、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列為村(社區)組織建設內容。該縣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不僅在鄉鎮增設社會救助工作服務窗口,設置黨員先鋒崗,將低保業務審批權限由縣級下放至鄉鎮,提高社會救助工作時效性,還在村(社區)黨員活動中心設置社會救助服務點,有效提升了基層“黨建+社會救助”經辦服務能力。
“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黨員干部的關心,在我生病時主動上門探訪?!背较h辰陽鎮錦巖村村民田興玉說,身患重病后,聯戶黨員主動上門宣傳政策并幫助他申請了農村低保,讓他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該鎮柳樹灣社區居民劉運菊的兩個女兒還在上大學,丈夫去世后她家喪失了主要勞動力,陷入了困境。社區網格員在手機APP上接到信息后第一時間開展工作,經過申請、入戶、家庭經濟核對、審核審批等程序,及時將她家納入低保。
目前,懷化市通過健全黨員干部結對幫扶、到貧困群眾家中報到機制,村(社區)網格員聯系若干困難家庭機制,在村(社區)黨組織中普遍開展“五必到五必訪”活動,有效實現線下走訪與網上呼叫相結合、個人申請與黨員干部主動發現相結合,讓城鄉統籌、資源融合、分類施策的綜合救助體系發揮出更大作用。
服務變智能 救助更高效
不斷提高社會救助工作的科學性和執行力,是防返貧穩脫貧的重要課題。懷化市優化社會救助體制機制,聚焦精準精細、高效可及,完善大救助平臺建設,提升了社會救助智慧化水平。
2020年,懷化市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市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開發建設了動態監測預警系統,為社會救助工作進行數據賦能,讓救助服務主動找人。今年,各部門還在信息共享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指導街道、社區全面摸清“邊緣困難群體、突發臨時困難群體”底數,及時對因病、因殘、因災、因疫情或突發事件遭遇暫時困難的人員實施救助。
懷化市民政局社會救助科科長阮越華介紹,以往在實際操作中多依靠入戶查看、鄰里走訪等方式核查,不僅工作量大,動態管理難度大,還易引發矛盾。現在依靠信息化手段,線上通過核對信息系統對新增對象進行100%核對,對已納入低保范圍的對象發起復核,線下針對預警疑似問題線索或提出異議的對象進行實地核查,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工作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為了提高社會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懷化市正以鶴城區為試點,通過“扶老、濟困”智慧民政和“便民救助”信息平臺,及時采集社會救助對象基本信息,通過手機APP、人臉識別、微信公眾號等信息手段,提供社會救助“一鍵式”業務辦理。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對因患病、就學、突發事件等造成家庭暫時困難的群眾開展“支出型”“急難型”一事一議臨時救助,下放基層臨時救助審批權限,實施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實現“救急+救準”兩不誤。
幫扶有質量 關愛更走心
當前,推進鄉村振興,要確保脫貧群眾不返貧,特別是在過渡期內對脫貧人口還要扶上馬、送一程。懷化市聚焦困難群眾需求,在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急有所紓上下功夫,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讓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一方面,懷化市積極發展服務型救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特殊困難群眾提供探視巡訪照料護理、心理疏導和能力提升等專業服務,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新晃侗族自治縣通過建立“大關愛”機制,全面掌握各類特殊困難家庭和人員信息,針對困難家庭或人員的不同需求分類施策,給予“物質+服務”關愛與救助,讓3.3萬名困難群眾受益。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對城鄉特困人員提供物質救助與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導等相結合的供養服務,由縣民政局搭建照料護理實時調度平臺,進行全流程監管調度,特困供養人員的生活護理需求得到切實保障。
另一方面,引導社會力量、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在會同縣,通過走訪入戶等形式收集困難群眾“微心愿”,并集中張貼到村(社區)專門設置的“心愿墻”上,以“群眾點單、黨群接單、結對圓夢”形式幫扶有需要的困難群眾。該縣林城鎮長田村村民黃翠鳳因支付手術費用讓生活陷入困境,接近返貧邊緣。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宋先奇倡議全體黨員、組長及村民獻愛心,不到10天就籌到善款2萬多元,解了黃翠鳳的燃眉之急。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