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堅持加強黨建引領社區治理,著力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城市最基層,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延伸到城市最末端,把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組織推進到城市最前沿,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和治理效能。
鄒?謹
今年以來,山東省濟寧市圍繞強化基層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有效服務居民、促進城市發展,實施城市基層黨建紅色引領行動,全力推進居民小區黨支部建設,激活城市黨建“神經末梢”,構建起小區黨支部領導下,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網格員、樓棟長等共同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健全共建共治工作機制
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抓牢基層基礎,是黨建“雙基”攻堅行動的主題。在城市社區,以黨建凝聚社區治理合力,不斷增強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能力,發揮基層黨建“軸心”作用,圍繞強化黨建統領推進“雙基”工作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深化城市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
社區黨組織領導和推進社區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深入開展社區協商,支持和保障居民依法開展活動。指導社區依據《濟寧市城鄉社區協商工作指導規程》和《濟寧市城鄉社區協商事項指導目錄》創新開展“拉呱說事、協商議事”等活動。積極推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開展先鋒創建、承諾踐諾、結對幫扶等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推動社區黨員志愿服務常態化。
強化社區治理組織領導
濟寧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組織、人社、教育、民政等35個部門為成員的城鄉社區治理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城鄉社區治理工作。成立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指導任城區、曲阜市、高新區做好省級城鄉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建設工作,制訂實施方案,每月一調度,穩妥推進實驗區建設。
依據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對符合條件的行政村依法進行村改居,并納入城市社區治理體系,按照城市社區模式開展服務。聯合市委組織部、市住建局印發《關于在社區居委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物業服務管理納入城市基層黨建、融入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在基層群眾自治工作中的領導、組織作用。
實施小區黨支部治理模式
濟寧市制定出臺了相關文件。要求各街道、社區根據工作實際合理設置小區黨支部。對居民小區自管正式黨員3名以上的,單獨成立以小區名稱命名的“某某小區黨支部”;對規模小、自管黨員人數少的小區,按照網格劃分,設立居民小區聯合黨支部(網格黨支部);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小區,選派街道干部、社區“兩委”成員聯系包保。同時,優先選拔具有業主身份、有工作熱情、有能力的黨員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無合適人選的,由包保該小區的街道黨員干部、社區黨組織委員兼任居民小區黨支部書記。
通過設置小區黨支部,健全黨在城市街道的組織體系,黨組織鏈條從社區延伸到小區,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居民小區黨支部(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組織架構。目前,濟寧市已建成小區黨支部1340個,覆蓋70%以上的小區,11000余名黨員納入小區黨支部管理,延伸了黨組織工作觸角,構建起小區黨支部領導下,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委員會、網格員、樓棟長、居民等共同參與的治理格局。
落實社區工作準入制
編制社區工作準入清單,依法厘清上級部門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嚴格控制社區準入事項,凡新增或突發情況臨時增加需進入社區的工作事項,必須提出申請并經批準同意后方可進入。對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社區工作項目,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形式在社區開展或變相開展。各職能部門不得要求社區成立相應機構、設立專門場所、加掛名稱牌子,不能要求社區作為行政執法、拆遷拆違、環境整治、城市管理、安全生產、消防等事項的責任主體。準入項目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
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
按照每300~400戶配備1名社區工作者,每個城市社區不少于5名社區工作者的標準核定社區工作總量。濟寧市委組織部、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印發了《濟寧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了社區工作者招錄、考核、管理、薪酬體系。2020年濟寧市財政列支城市社區工作者專項資金3978萬元,對各縣(市、區)落實社區工作者“3崗18級”待遇按照1∶1的比例進行配套。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通過采取擇優招錄、培訓提升、保障激勵等舉措,將一批年紀輕、學歷高、素質強、干勁足的優秀人才引進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
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按照已建城市社區不低于300平方米,新建城市社區不低于500平方米的要求,在城市社區面積完全達標的前提下,重點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拓展服務內容,推動勞動就業、公共衛生、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等民生服務進社區,統一設定標識、窗口設置、設備配備、人員服務等標準,提升社區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實施集中受理、全程委托代理,通過下沉街道工作人員、民生代辦員輪流坐班等方式,在社區實現公共服務事項集中咨詢、受理、代辦等。
按照“規范、便捷、高效”的原則,規范服務窗口設置、規范服務隊伍建設、規范社區政務服務事項清單、規范社區服務管理制度、規范社區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效能。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