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市地處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脈南段東麓,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又名臥牛城,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距今已有3500余年的建城史。現轄19個縣(市、區),總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96.63萬。其中,橋西區作為邢臺市正在發展中的中心城區,交通便利快捷,基礎設施完善,大膽探索實踐,創新打造“管家議事會”社區協商共治模式,著力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先后兩次被民政部評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
“管家議事會”社區協商共治模式即按照多方參與原則,以協商共治為宗旨,協商于民、協商為民;以黨建為支撐,依法協商、民主決策;以和諧共建為抓手,廣泛參與、貼心服務,引導廣大居民參與共建共享。
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核心?依法協商
將黨的領導貫穿到社區建設的方方面面。橋西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在社區協商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推行了“大黨委”機制,把黨支部建在小區里,把黨小組建在樓棟上,實現基層黨的組織全覆蓋。吸收駐區單位、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等組織的黨員代表為社區居委會兼職委員,對轄區所有黨員實行“目標管理”“委托管理”“雙重管理”和“動態管理”。
把依法自治體現到社區管理的各個層面。把加強物業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片長、樓門長建設作為推動居民自治的重要舉措,目前全區90個社區全部成立物委會,566個小區全部成立了業委會或居民自治組織,有片長366人、樓門長2103人,實現了有人管事。同時,堅持依法、民主和因地制宜。全區90個社區實現了“一街道一法律顧問、一社區一法律顧問”。
將民主集中突出到協商共治的整個過程。充分發揚民主,聽取民意,集中民智,既尊重多數人的意愿,也兼顧少數人的訴求。民主協商實行投票或舉手表決,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確定的原則和程序進行,保證協商的權威性和有序性。堅持先協商后決策、先協商后實施,公開透明,求同存異,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以協商共治為根本?協商為民
建立“金字塔式”協商組織體系。組建“區—街道—社區—小區”四級協商議事機構,橋西區社區辦統攬全區社區協商共治工作;10個街道(鎮)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本轄區重大事項和社區提請的共同議題;90個社區成立“管家議事會”,在社區黨支部的領導下,指導和監督本社區議事協商事務,對居民、業委會、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等提請的事項專題研究;各小區成立對話懇談會,積極發揮片長、樓門長作用,協調解決居民、業委會、物業公司、鄰里之間的有關矛盾問題。
構建“1+6+N”社區協商機制。“管家議事會”按照主體多方、各方平等的原則,組建“1+6+N”議事機構:“1”即“管家議事會”理事長,一般由社區黨支部書記擔任;“6”為六類固定成員,有社區黨代表、居民代表、物業公司代表、業委會代表、社會組織代表、律師,每類2~3人;N是利益相關方,根據協商事項動態調整,人數不限。原則上,對于小區內的事項,由社區黨委牽頭,物委會牽頭,片長組織業委會、樓門長、居民、物業公司等進行協商。涉及兩個以上社區的重要事項,由街道牽頭組織相關利益方協商。對于跨街道或涉及多個社區的重大事項,由區社區辦組織協商,確保“小區內的事小區解決,社區內的事社區解決,街道內的事街道解決,重大事項區內解決”。
實行“六步議事法”。社區民主協商議事機制分為“搜集協商事項—審議確定議題—會商表決—公開協商結果—監督執行—公開辦理結果”六個步驟。通過社區服務大廳接待、設置“議題征集箱”、發放“議題征集卡”、公布熱線電話、片長走訪、議事會成員提事等方式搜集協商事項。由“管家議事會”確定議題名稱、初步意見和參會主體,經社區黨支部審定同意列為協商議題后,制訂具體協商方案,明確時間、地點、形式和議事規則。開展協商,達成共識后,落實具體承辦人,明確辦理時限和工作要求,在居務公開欄等平臺公示協商事項和協商結果,進行督促和監督。
以堅持共同管理為突破?包容共商
推行兼職委員。積極引導社區內物業公司優秀管理人員參選居委會委員,促進物業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如晨源物業公司為泉西街道文苑社區提供物業服務,得益于物業服務得到社區和居民的廣泛認可,該物業公司副總王志輝參選居委會兼職委員并成功當選。隨后,晨源物業公司將文苑社區下屬其他物業公司不愿意進駐的零散型無物業小區“化散為整”,統一由該物業公司負責,極大地改善了各小區環境。
創新物業服務評分制度。橋西區探索將物業公司服務由好到差劃分為紅、橙、黃、黑四個等級,由社區組織小區業委會(居民自治組織)、居民等對物業服務水平每月進行一次評價打分,量化考核目標,對年度評為紅色的物業公司,予以表彰獎勵;對評為橙色、黃色的物業公司,限期對存在問題進行整改;對年度評為黑色的物業公司,列入黑名單,嚴禁進入橋西物業市場,以業委會和居民對物業公司的評分,促使物業公司主動作為、不斷提升物業服務水平。建立物業橫向評分辦法,通過物業公司互評互曬,反向激勵,互學互鑒,共同提高。
開展“五先一星”評選活動。為廣泛宣傳正能量,推動和諧社區建設,橋西區將開展“五先一星”(先進片長、先進業委會、先進樓院長、先進單元長、先進業主、明星家庭)評選活動,作為激發居民參與社區共治的有效載體,通過典型激勵,進一步提升了居民融入社區、建設社區的熱情和參與度。
定期組織物居互動。橋西區協調物業公司對按期繳費、熱愛公益、講究衛生的居民,由物業公司組織開展集體采摘、踏青等活動,促使物業公司與居民良性互動,激發居民愛護環境積極性,降低物業運營成本,同時通過開展活動,拉動轄區旅游收入增長,努力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多贏。
探索公益積分計劃。團結街道市直生活區為提升居民自治意識,推行居民做小區公益獲積分活動,對積分排位靠前的居民,年末小區將居民肖像印到掛歷上贈送,極大地增強了居民參加公益活動的榮譽感。
以堅持和諧共建為抓手?貼心服務
加強政府服務。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社區“三無”老人、五保戶等人群提供家政、醫療、養老等公益服務,并制定服務項目清單,訂制相應面額的“社區服務卡”,以電子券形式發到貧困居民手機終端使用。投入300萬元,建成了社區“大數據”服務指揮中心和居民信息數據平臺,提供多元化信息供給,方便群眾辦事和企業服務。財政投入資金為2148名志愿者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為全區戶籍439300人辦理了“一元民生保險”,讓居民免費享受見義勇為和自然災害兩項風險保障。
拓展物業服務。針對無物業服務管理的老舊小區,橋西區印發了《關于建立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對規模較大的小區,由街道和居委會幫助引進物業公司,通過“管家議事會”協調,由物業公司與業委會確定收費標準;對規模較小、有自治組織的,開展物業自治;對零散型老舊小區,由物業公司包片,整合管理,物業費按照物業公司、居委會、業主代表協商確定的標準執行,區政府補貼物業費三年。
共建全域服務。橋西區在全域企事業或商業單位推廣共駐共建服務,成立街道大黨工委,吸納駐區單位負責人到街道大黨工委任職,參與“管家議事會”議事協商,針對居民提出的設施、場地共享等建議,組織企事業單位定時對外開放圖書館、體育館、停車場等場所,鼓勵經營性商業單位,在經營淡季向社區居民發放免費體驗券,不斷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娛活動。
“管家議事會”的核心,搭建了一個急需的溝通交流、協商共治的平臺,使社區、居民、業委會、物業公司等各方由“背對背”轉到“面對面”,形成了各方良性互動的大好局面,實現了居住環境由“臟亂”到“整潔”、居民安全由“擔心”到“放心”、小區管理由“無序”到“規范”、社區服務由“被動”到“主動”、居民態度由“觀望”到“參與”的轉變,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越來越強,滿意度也越來越高。
(來源:社區雜志20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