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貧困戶老黃的新生活

時間:2020-07-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莫益路

  天剛蒙蒙亮,60多歲的老黃就戴上草帽,拿著工具,趕到村里200多畝阡陌交錯的田地里“上班”,他的工作是把渠里的水引進田里,灌溉莊稼。

  “這塊水稻田里沒水,得從旁邊的水利渠道引水過去,水位要保證在5厘米高以上才行。”老黃說,自己每天上午工作4個多小時,然后回家吃飯,休息一會兒,下午再上班4個小時,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能領到100元的報酬。

  “現在年齡大了,做別的身體吃不消,最主要的是也不想離開家。像村里給安排這樣的活計,既不耽誤侍弄家里的莊稼、割草喂牛,又能增加收入。”提及這份新工作,老黃很滿意,“只要不下雨,天天都能有收入。”

  老黃叫黃紹名,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五山鎮馬則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家庭貧困,他年過四十才娶妻生子,妻子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兩個小孩讀書,使得他也不能外出務工,一直靠在地里刨食,勉強解決一家人的溫飽。近兩年享受農村低保后,家庭經濟情況才有了好轉。

  今年能摘掉“貧困帽”嗎?面對提問,老黃回答得很干脆:一定能!

  老黃掰著手指算起了賬:今年,村里安排他妻子在公益性崗位做保潔員,一個月勞動8天有480元收入;兒子在外地一家企業實習,包吃住每個月能領1000多元的補貼;他本人平時在附近村里做零工,有一定的收入;家里養著一大一小兩頭水牛,年底賣一頭小的就能收入近1萬元;養的30只肉雞,還能享受政府給的獎補政策;7月,村里又安排老黃到一家“旱改水”項目工地做放水員,進一步增加了家庭收入。

  “今年上半年,我們家的人均收入就達到4600元,已經超過4000元的脫貧線了。”老黃說,家庭經濟條件改善后,依靠政府危房改造補貼項目,家里也建起了樓房。“現在孩子讀書有‘雨露計劃’補貼,全家都購買有新農合,簽約了家庭醫生,生病、看病都不用愁。”細數著家庭發生的變化,老黃由衷地說:“這都得益于國家的脫貧好政策,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越來越有盼頭!”

  給老黃注入摘下“貧困帽”底氣的是馬則村實施的產業扶貧計劃。近幾年,該村通過引入企業、設置公益崗位,讓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上崗”,增加了收入,擺脫了貧困。

  馬則村第一書記黃祖奮告訴記者,馬則村位于三利水庫庫區,全村9個屯 1565戶5645 人,耕地面積只有3484畝,人均不足0.6畝。近年來,村里的中青年人大多通過外出務工,改善了經濟狀況,建起新樓房。但一些因病因學因老不能外出務工的人員,生活仍然很困難。目前,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85戶756人,今年有8戶26 人要通過低保兜底保障來脫貧。

  如何讓留在村里的貧困戶順利脫貧過上幸福生活,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戶不少一人呢?黃祖奮說,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近兩年村里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建成1600畝的小龍蝦產業基地,承包農民土地給予租金,還聘用11名村民到基地工作,其中貧困戶就有3人。每年臨時聘用人員幾十人,也以貧困群眾為主。“今年,相關部門在村子周邊實施‘旱改水’項目,村委會又積極對接,讓黃紹名等20多名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鎮里今年也為11個貧困戶家庭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走在馬則村,三利水庫風光旖旎,碧波蕩漾。近幾年,在國家項目支持和村民“一事一議”的共同努力下,馬則村建起了村委會辦公樓、圖書室、衛生室、燈光籃球場、文藝舞臺等設施,村道、巷道全部鋪上水泥路,家家用上了自來水。“現在國家又在三利水庫旁邊建設濕地公園,舉辦環水庫自行車賽,村里正計劃借助這個商機,鼓勵村民開辦農家樂。”土生土長的村主任楊生靈說,這將為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老黃和馬則村發生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后援”單位來賓市民政局的鼎力支持。2015年以來,該局派出了3批5名干部先后到馬則村任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全局機關及直屬單位47名干部職工與98戶貧困群眾建立幫扶關系。發動柳州長青公墓管理處、來賓市殯儀館支持20萬元項目資金,改造村委會廚房,購買空調、電扇、會議室桌椅等辦公設備,幫助學校建設圍墻、硬化道路。安排25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馬則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幫村里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發展蝦稻脫貧產業。指導全村95戶貧困戶288人按程序申請享受農村低保,援助7000元幫助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裝修房子,達到入住條件……

  村里的變化,也吸引一些外出致富的村民回家鄉就業創業。“我在村里承包了閑置土地種桑樹養蠶,還開始養雞,留在村里發展一樣充滿商機。”村民楊敬興一直和妻子外出務工,經濟改善后在村里建起漂亮的樓房。目前,他把發展的眼光放在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塊土地上。“總不能一輩子在外面打工,只有把家鄉建設好了我們才能過得更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2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