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宜賓市珙縣洛亥鎮西南部的油嶺村,屬烏蒙山麓偏遠山區村。全村貧困人口76戶306人,14歲及以下兒童343人,60歲以上老人318人。珙縣民政局在聯系幫扶油嶺村中,聚焦“一老一小”、產業發展、鄉風文明,走出了一條特色幫扶新路子,迎來山村巨變,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
助老巡訪 破解山區養老新難題
“謝謝你,謝謝你,我的命是你救的。上次我在家摔倒了,幸虧你上門巡訪及時發現,送我到醫院搶救,真是太感謝了!”孤寡老人周吉連拉著巡訪員的手連聲感謝。珙縣民政局指導駐村工作隊、村“兩委”、村老協探索出“集中活動+分散助老”的互助養老幫扶模式。協調資金18萬元,在油嶺村二社建成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個,集中活動點3個,配套設置健身、書籍、舞蹈等文化體育器材。建立老年人巡訪隊伍,通過定期上門識別、結對幫扶和巡訪服務等形式,對不能“走出來”的高齡、失能老年人實施分散式“走上門”關愛,為他們提供上門探視、救助幫扶、心理咨詢等服務。
“我們巡訪員的職責就是對空巢、留守老人開展助老服務,讓在家的老年人安心,同時也解決在外打工子女的后顧之憂。”村老年協會會長蘭躍華介紹道。定期上門助老巡訪實現了空巢、留守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2019年底這一形式在宜賓市全面推廣實行。
匯聚愛心 共筑兒童心靈“港灣”
“奶奶,你給我買一本《天空100層房子》嘛。”“小孩子看什么書哦?以前你爸沒書看,現在不是照樣打工掙錢?”偶然聽見留守兒童曾家珍與奶奶的對話,讓珙縣民政局意識到農村老人隔代教育的問題。于是,縣民政局主動對接縣婦聯,協調爭取項目資金打造“兒童之家”,采購兒童圖書700余冊、各類玩具300余個。考慮到留守兒童因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關心,性格容易變得孤僻,縣民政局將“兒童之家”劃分為成長書屋、心理輔導室、親子空間等3個區域,成立家長委員會、兒童委員會,定期舉辦親子游戲、混齡同伴活動、心理輔導等活動,讓孩子們擁有了一個集休閑、學習、親情的心靈“港灣”。
“有了這個兒童之家,我都不用再絞盡腦汁去想買什么書了,只需要陪伴小孩一起閱讀就可以了。”村民朱紹奎自豪地說。
培訓助力 推動發展特色產業
珙縣民政局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商議決定,利用每年2萬元的駐村工作經費,組織貧困戶代表和種植大戶等到成都市蒲江縣參觀學習紅心獼猴桃種植技術,并邀請專家到村開展獼猴桃種植實地培訓。2020年初,油嶺村獼猴桃種植面積達到300畝。
珙縣民政局和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借助珙縣綠水滄田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形成“支部+專合社+農戶”模式,增加種植優質水稻500畝,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000元,帶動貧困戶14戶39人增加年人均純收入400元;種植金萊李、蜂糖李達1500余畝,帶動貧困戶44人增加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6000元。
創辦小報 搭建親情信息橋
“我們油嶺村外出務工青壯年多、政策幫扶力度大、資金多,一定要讓‘一老一小’看得懂、感興趣,讓他們主動監督、主動參與全村發展,這是我們村“兩委”創辦《新油嶺》小報的最初想法。”支部書記高世剛解釋道。2018年底,珙縣民政局與駐村工作隊、村“兩委”一起著手創辦《新油嶺》小報,將脫貧攻堅、民生工程、項目建設、最新時事政策以及留守兒童學習動態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給全體村民,并通過郵寄、微信、公眾號等方式將小報內容“零距離”送到外出務工人員手中。民政局還指導在《新油嶺》定期刊發油嶺村涌現出來的“四好家庭”“村里好人”“好婆婆、好媳婦”等先進事跡,《新油嶺》變成傳播鄉風文明的“道德學校”。“一紙小報,不僅讓我們農民工了解到上級政策到村入戶、落地落實情況,也對家中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小孩的成長教育更加清楚。”在浙江務工的張強稱贊《新油嶺》小報不僅是一張政策的“明白卡”,更是一份游子的“鄉愁”和親情鏈接橋。
(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0年8月19日)
作者:陳貴洪 姜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