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公共服務送到了百姓家門口

時間:2021-04-2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晶晶

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事關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是深化農村社區治理、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各地在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方面有哪些舉措?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農村社區,了解他們進行的探索。

建機制 提供保障

村容干凈整潔、環境優美。惠民中心集便民服務、醫療衛生、文體活動、村民議事、糾紛調解于一體,村民們足不出村,就可以在這里辦事。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祁家村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和新北區建設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的契機,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為抓手,采取網格化治理,一舉改變了過去環境衛生臟亂差、公共服務設施簡陋、村民生活不便的狀況,使村民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服務。祁家村只是新北區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實踐的一個縮影。

據新北區民政局局長楊震乾介紹,區委、區政府制訂了三年行動方案,從規劃引領、工作機制上系統布局,與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和網格化社會治理等重點工作統籌推進。區委還成立了由20余個部門和10個鎮(街道)為成員的城鄉社區工作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重點問題,協同推進工作。

同為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山東省鄒城市的實驗主題為“完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得有錢辦事、有人辦事。鄒城市將社區黨組織運轉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重點保障項目所需資金由市、鎮財政共同承擔,從制度層面解決社區“沒錢辦事”的難題。同時,市財政每年還列支6100萬元發放村(居)干部工作補貼,提高其待遇,村均運轉經費達到4萬元。通過健全完善管區干部、“第一書記”、鎮(街)派駐人員、“大學生村官”參與機制,引導優秀人才到社區工作,充實了社區工作人員力量。同時,加強培訓,提升社區黨員干部服務意識和能力素質。

“鄒城市通過強化制度建設,為提升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了保障,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城里一樣的服務。”鄒城市民政局局長李福亮表示。

如何確保服務取得實效,李福亮介紹,鄒城市健全“陽光村務”全程公開機制和“村級事務小微權力清單”規范運行機制,真正落實村民在村務工作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搭平臺 拓展內容

在安徽省懷寧縣平山鎮大洼社區服務中心大廳,一張列有農村危房改造、養老保險辦理等詳細服務事項的清單張貼在墻上。

服務清單上包含了行政、經濟等所有社區服務內容。社區工作人員陳淑華說,居民現在辦理各項業務統一集中到服務大廳,實現了“一站式”服務。通過設立黨建、民政、社保、計生等窗口,推行“一窗受理、內部運轉”的辦理模式,使服務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群眾一目了然。

通過清單,群眾可以清楚了解辦理流程、所需材料等,對于還有疑惑的居民,社區實行“指導辦理”和“代為辦理”,破解“群眾辦事疑惑多”的困境。

“社區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為每一位居民辦理服務后,都需要辦理人簽名,確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大洼社區黨支部書記胡斌說。

懷寧縣民政局局長劉芳表示,大洼社區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協調了服務資源,拓寬了服務范圍,推進了農村社區服務的均等化、便捷化。

鄒城市農村社區的居民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就可以集中辦理勞動就業、公共衛生、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等民生服務內容。

李福亮介紹,鄒城在全市858個行政村建設了99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實施集中受理、全程委托代理“一站式”服務模式,統一設定標識使用、窗口設置、人員服務等標準,形成“2公里或30分鐘”便民服務圈。

針對村民外出辦事難情況,鄒城還推行“民生代辦”制度,在每一個行政村明確一名民生代辦員,承擔事務服務、信息服務、政策咨詢、收集民情等職責,并負責填寫村級代辦日志,記錄代辦情況,及時上報反饋。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劉成良表示,技術賦能可以增強鄉村治理的活力,在“放管服”背景下,通過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等形式,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提升公共服務效能。他同時指出,村干部也應不斷提升能力,適應技術發展給社會治理帶來的變化。

共商議 發動群眾

阿歪寨村是布依族傳統村落,位于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阿歪寨村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規劃中,村民提出意見建議200余條,推動解決問題30余個;在建設美好環境和民生項目中,全村村民義務投工投勞達800多個工日,村民自愿無償拆除舊房、豬舍、牛棚等1000余平方米。通過完善村級民主議事決策機制,阿歪寨村促進村民參與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的積極性。

“群眾滿意是農村社區治理的落腳點。如果沒有群眾廣泛積極的參與,加強社區治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就難以凸顯實效。”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民政局局長劉蓮表示。

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建立村級議事協商事項清單制度,將村集體物業服務管理、環境衛生整治、社會救助救濟、征地拆遷安置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公益事業納入村級議事協商目錄,通過村級議事協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

劉蓮說:“全區通過推行黨政主導、要素主攻、改革主推、群眾主體的‘四主’模式,有效推動了黨委政府、企業、村民各方共同參與村莊建設,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新格局。”

物業服務、鄰里糾紛、車輛管理、環境衛生等與居民利益息息相關,是引發社區矛盾的常見問題。常州市新北區積極推進村民小組自治、樓道自治、網格自治等“微自治”工作,廣泛開展民主協商,通過民主決策會、矛盾調解會、民事協商會、民情懇談會、民主聽證會,化解社區矛盾。目前,全區共有微自治點531個,建立民主議事機構109家。

“新北區挖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潛能,使群眾反映的難點熱點問題能夠通過社區得以解決,做到民生服務不出村、矛盾化解不出村,提升了社區治理水平,也提高了群眾的滿意度。”楊震乾表示。

劉成良說,如何實現過去基層治理中“替民做主”到“讓民做主”的轉型,是鄉村振興戰略能否獲得治理績效的關鍵。在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的背景下,基層治理需要完善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通過多種形式調動農民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政府治理和農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2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