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宗委?滕曉梅
近年來,山東省煙臺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進社區基礎平臺、人才體系、自治能力、服務機制建設,促進社區設施標準化、隊伍專業化、治理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發展,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推進社區設施標準化
加強頂層設計。出臺《煙臺市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辦法》,對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場所設施、窗口設置、服務流程等10個方面明確標準規范,細化出39條具體要求。明確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按照不低于60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低于500平方米的標準建設,打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
制定地方標準。編制全省首部黨群服務中心地方標準《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和管理規范》,對城鄉社區提出相應標準,推動實現“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為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提供依據。同時,還編印《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手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標準化建設辦法進行釋義。
強力部署推進。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對建設辦法、地方標準等進行現場解讀,將標準化建設有關精神及時傳達到基層一線。煙臺市級連續10年開展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完善工程,累計投入5640萬元資金,對236個城市社區和469個農村社區的綜合服務設施進行提升完善。目前,煙臺市363個城市社區和1143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其中,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23.15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面積665平方米;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面積90.5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面積792平方米。
推進社區隊伍專業化
建立職業體系。出臺《煙臺市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辦法(試行)》,明確城市社區工作者的選拔任用、教育培訓、規范管理、績效考核、報酬待遇、職業發展等10個方面的要求,建立3崗18級的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城市社區工作者的報酬標準比照當地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工資水平確定。
拓寬選人渠道。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擇優選拔錄用社區專職工作者,并將政治過硬、年富力強、群眾擁護的干部選進社區“兩委”班子,拓寬選人用人渠道。
拓展空間激勵。對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社區黨組織書記,在評先樹優等方面進行重點傾斜,在每年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招考中拿出專門崗位面向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考錄,暢通了職業發展空間。
提升職業水平。通過免費考前培訓、發放職業津貼等方式,鼓勵社區工作者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考試,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能力。
強化教育培訓。建立以初任培訓、崗位培訓、進修培訓、繼續教育培訓等為主要內容的培訓體系,構建市、區、街三級分層負責、各有側重的培訓機制。
推進社區治理精準化
推進社區協商。為更精準地了解居民需求,推動“居民的事情居民商議”,指導縣(市、區)制定出臺《城鄉社區協商目錄》,明確協商內容、協商主體、協商程序、協商議程和成果運用,建立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社區協商機制。開展鄉鎮(街道)、居(村)民小組、樓院門棟和社區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等不同層面的協商實踐活動,號召社區多方主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在擴大基層民主的同時,更好地解決社區主體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開展社區減負工作。推行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制定《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每年1月組織市直各部門(單位),將本系統擬新增、退出或調整的城鄉社區工作事項及相關依據進行匯總確認,動態調整《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要求未列入《社區工作事項準入清單》的事項,各級各部門(單位)一律不準交由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落實,確需在(社區)村開展的,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其辦理,不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派任務、下指標、簽承諾、亂考核。將政府部門以往需村(社區)開具的118項證明材料縮減到15項需村(社區)開具的證明材料。
試行“民需項目服務機制”。為更好地提升社區治理能力,在芝罘區探索建立“精準發現—分類匯總—統籌設計—聯動實施—雙向評估”五步閉環民需項目服務機制,通過基層黨組織線、群眾自治組織線、社會組織線、民需管家服務站“三線一站”載體及時精準掌握居民需求,將其轉化為多方參與的服務項目,以項目化管理模式,實現社區需求聚攏、資源聚合、服務聚焦。
推進社區服務精細化
開展“雙報到”共建工作。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共建服務機制,重點圍繞社區迫切需要、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開展“菜單式、組團式、聯盟式”服務,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實現“街道社區隨叫、組織黨員隨到”。目前,煙臺市、縣(區)兩級共1532個市機關企事業單位,8.4萬余名黨員到社區報到,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1900余個,開展為民服務活動2400余次,幫助解決居民實際問題2000多件。
推行“全科服務”機制。在全市城市社區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工作模式,通過加強社區工作者業務培訓、建立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清單、梳理服務流程、編制便民服務手冊、整合綜合服務窗口、推行網格服務等一系列措施,簡化居民辦事流程,將辦事前臺設置為統一的綜合服務窗口提供“全科服務”,讓原業務窗口縮減下來的社區工作者下網格開展“全科網格服務”,為居民群眾提供“零距離”精細化服務。
探索社區信息化服務機制。指導招遠市開展農村社區信息化建設實驗,打造集智慧黨建、為民服務、陽光社區、平安社區、智慧養老、直播身邊、視頻會議、政民互動“八大板塊”于一體的智慧社區平臺系統,通過電視機頂盒、移動自助終端等載體,實現社區治理服務的線上線下互動。
建立“四社聯動”服務機制。建立社區居民需求項目由社會組織承接,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社區志愿者輔助的“四社聯動”機制。通過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機構和社區志愿者聯席會議制度,支持社會組織、社工服務機構、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志愿者深入社區開展服務,形成社區治理、社會組織建設、社會工作和社區志愿服務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構建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作者單位為山東省煙臺市民政局)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