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郭冀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黑龍江省民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緊扣民政工作政治性、群眾性、時代性、協同性特點,進一步厘清民政工作高質量發展思路,明確做好六項重點工作,確保“十四五”黑龍江省民政工作開好局、起好步。
讓脫貧攻堅成果更鞏固。截至2020年底,黑龍江省城鄉低保對象的人口占比在全國分別居第5位和第14位,兜底保障任務較重,特別是還有23.3萬低收入群體容易因災因病致貧返貧。在共同富裕的大路上要確保一個都不掉隊,民政部門必須做好四件事。一是監測預警。與扶貧、教育、衛健等部門共同建立監測預警機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強對收入不穩定、持續增收能力較弱、返貧風險較高的已脫貧人口監測,早發現、早介入、早救助、早幫扶。二是完善體系。積極構建“三層五類”的救助體系,即兜底保障“核心層”的低保和特困供養對象,邊緣救助“中間層”的低收入和支出型貧困群體,普惠幫扶“拓展層”的“急難型”貧困群體。按照不同層級、不同類別,實施有針對性的救助,全面提升社會救助保基本、兜底線的效能。三是精準便民。推動將低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確認權限下放到鄉鎮(街道),由原來縣、鄉兩級確認,變為鄉鎮(街道)一級確認,讓救助更高效。四是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目前,黑龍江省低保、特困供養標準雖然實現“十四連增”,但在全國仍居于中下游水平,要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持續提高保障標準,使社會救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
讓養老服務更貼心。截至2020年底,黑龍江省有65周歲以上老年人479.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老齡化形勢較為嚴峻。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服務,有針對性的為老服務能夠顯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是社會現實所需,而加強監督管理,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則是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推動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推廣訂單式、個性化、普惠性的入戶養老服務,促進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服務業態服務銜接、功能互補,讓所有老年人能夠享有身邊、床邊、周邊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養老產業,依托天鵝頤養經濟走廊城市合作機制,開展養老產業項目宣傳推介,推動康養旅居項目洽談落地,做大投資增量、做優機構存量、做強產業龍頭,促進醫養、康養、旅養等新業態融合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讓社區生活更幸福。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事關黨和國家大政方針貫徹落實,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目前,黑龍江省城鄉社區超過1.2萬個,各地社區治理取得長足進步,但仍存在不少短板。補齊短板,首先要編制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措施。當前的重點任務是,會同組織部門全面完成好村“兩委”換屆,選齊配強村“兩委”帶頭人,積極穩妥推進村級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序擔任村委會主任,嚴格落實縣級聯審制度,清除“負面清單”人員,確保“兩委”人員整體素質。同時,積極抓好“智慧社區”試點和“多村一社區”試點,提升社區服務能力,提升居民群眾的幸福感。
讓特殊群體享受特別關愛。殘疾人、孤兒、農村“三留守”人員是民政服務對象中的特殊群體,努力讓他們生活更有尊嚴,更好融入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民政部門的職責所在。認真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建立省級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統籌、協調、督促和指導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并指導市、縣兩級政府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通過加大省本級補助資金投入,提高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積極探索孤困兒童結對幫扶“認親”,加大關愛幫扶力度。依法修訂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政策,將父母被撤銷監護資格情形納入保障范圍。探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與相關民生政策標準相銜接,督促地方加大殘疾人信息核查比對力度,確保殘疾人兩項補貼及時精準發放。
讓社會力量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目前,黑龍江省各級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2萬個。廣大社會組織在承接政府委托事項,支持行業產業發展,提供養老、教育、醫療、環保服務,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動社會組織良性健康發展,須完善黨領導社會組織的制度機制,以政治建設為根本,健全管理體制和監管網絡,扎實做好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慈善事業是第三次社會分配,要力爭將“龍江慈善獎”納入省政府部門表彰立項,鼓勵更多自然人、法人及社會組織參與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推動黑龍江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蒲公英”行動,穩步推進社工服務站試點建設,計劃三年全面推開,力爭“十四五”末全覆蓋,真正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讓民政服務更優質。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要體現在更優質的民政服務上,推行惠民殯葬擴面,在實現困難群眾殯葬“四項基本服務”費用全免基礎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擴大惠民政策覆蓋面,讓群眾“逝有所安”;持續推進中心鄉鎮公益性骨灰堂建設,疏堵結合治理散埋亂葬。推動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為殘疾人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全面加強婚姻登記、社會組織登記等民政窗口建設,打造民政名片。加快推進民政業務一體化平臺與“金民工程”深度融合,促進數據通、系統通、業務通,加強“互聯網+”“大數據+”在民政領域的應用,打造智慧民政、智能民政。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