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2月底的一天,兩個穿綠馬甲的女人走進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集鎮安置點特困老人楊志蓮的家中,隨即屋里就響起了歡笑聲,楊奶奶左摟一個、右摟一個,高興地直說:“女兒回家了。”兩個“女兒”除了陪楊奶奶聊天,還會給她剪指甲、理頭發、量血壓、打掃衛生、做飯,把老人照料得很妥帖。
這樣貼心的照料得益于漢中市南鄭區民政局購買的第三方專業機構服務,為簽約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上門服務,確保他們“平時有人照應、生病有人看護”。
購服務、訂方案,讓特困老人更有幸福感
2020年,為解決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監護責任落實不到位、照護服務標準不統一、照護業務操作不專業”等問題,南鄭區民政局制定《特困供養人員照護服務提升計劃》,首批籌資74萬元,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對紅廟、黃官、新集等六個鎮移民安置點居住的分散特困供養對象,試點開展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助醫、助餐和心理慰藉五大類23項照護服務。區民政局將每項服務都確定了價格,服務機構則配備了專業的營養師、藥師、心理咨詢師、護理員等,根據服務對象的照護標準和實際需求為每個人量身定制服務方案。
今年,照護服務覆蓋全區10個鎮(街),服務項目不斷調整細化,服務團隊還免費開展了消毒防疫、家電維修、助餐助農、健身保健等多項合同約定之外的服務內容,并堅持在每個服務點每月開展一次主題活動,通過播放主旋律電影、開展互動游戲、過集體生日等,引導特困老人積極參與,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居住環境和精神面貌明顯改善,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大幅提升。截至5月底,已為1332余名特困供養對象開展了14480人(次)上門護理服務,享受照護人數達到全區分散供養人員的61.4%。
個性化、專業化,讓照護服務更有溫度
精準服務建立在前期踏實的入戶調研基礎上。在南鄭區民政局的指導、監督和當地鎮村的協助配合下,服務團隊充分了解服務對象的居住環境、生活習慣、性格愛好、健康狀況等信息,開發了手機APP服務程序和智慧管理系統,為每一名服務對象建立了電子檔案,與之關聯的是一張帶芯片的身份卡,掃二維碼即可讀取服務對象的詳細信息。對患有高血壓、腦血栓、冠心病等基礎病、慢性病的服務對象,掃碼后還會出現紅色警示,提示服務團隊注意干預。
家住新集鎮碗廠村的胡甘娃就是這樣一位重點服務對象,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服務團隊每月為他提供一次助醫服務、回訪兩次,每次上門服務掃描二維碼就會得到病情提示。最近一次身體檢查后,執業藥師一邊從醫藥箱拿藥,一邊叮囑他:“叔,這個藥記得飯后半小時吃,不然傷胃。再給您拿個關節炎貼膏,哪兒疼貼哪兒。”
目前,全區已有320名殘疾人、279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及“三高”慢性病的特困供養對象被列為重點跟蹤服務對象,服務團隊定期電話巡訪和上門回訪,關注其健康變化和用藥情況。
據南鄭區民政局介紹,該信息系統除了能更精準地因人施策進行服務外,還將接入民政部門的養老系統,通過與醫療機構積極合作,讓有需求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能享受更專業的醫療服務。
重監督、求實效,讓特困人員滿意
南鄭區民政局副局長杜軍說:“服務對象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服務效果的首要標準。”
為提高和保障第三方專業機構的服務質量,南鄭區民政局建立了以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滿意度調查、鄰里評價、區鎮抽查等為主要方式的照料服務評價考核機制,定期對承接方照料護理工作開展評估考核,讓服務明白亮堂。
拿著開好的藥,胡甘娃在服務對象服務質量抽查考核表、服務滿意度反饋表等服務記錄和調查表上填上了“滿意”,嘴里不停地說著:“滿意!非常滿意!”
大河坎鎮歇馬店村村委會主任楊世全也稱贊道:“我們村特困供養對象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明顯改善,衣服干凈了,變得愛說話愛笑了,連眼神都跟以前不大一樣了。”
服務對象的滿意給了服務團隊莫大的鼓舞。在區民政局的監督下,服務承接方為每一組服務小分隊都配備了現場服務信息追蹤器,除上傳老人當天的健康信息、精神狀態、個人需求外,還將服務團隊當天的行動路線、坐標位置、服務項目、工作細節等文字、圖片和視頻上傳到云服務器。截至目前,已開展各類文體活動150余場(次),收錄各類服務圖片和視頻9000余條。
6月底,投資240萬元的“南鄭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即將試運行。該信息平臺包含9套服務子系統和1套展示系統,將與上述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護體系實現無縫式連接,通過“群眾信息呼叫——線上派單處理——線下上門服務”的方式,連接社會志愿者團隊、相關服務網點和各醫療機構,讓更多的服務對象享受到專業照護。
“把更多服務職能轉移給社會和市場,是形勢所迫,更是大勢所趨。”南鄭區民政局局長饒慶說,“政府購買服務,實現了養老服務供需精準對接。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機制,爭取到2021年底,養老新模式覆蓋全區所有分散供養特困人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