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大管家”工作法帶來社區翻天覆地大變化

時間:2021-06-1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柳 旭

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掇刀石街道名泉社區成立于2010年。如今,走進該社區的黨群服務中心,11項國家級榮譽、19項省級榮譽整齊擺放、引人注目,見證著這個遠近聞名的改革創新典型社區的成長蛻變之路。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成立之初,這個占地2平方公里、擁有數萬名居民的社區,卻曾經是掇刀區出了名的“臟亂差”社區,被居民們戲稱為“有山有水有園林”,所謂“山”就是堆放垃圾的土坡,“水”是隨地亂潑的臟水,“園林”則是在綠化帶里種的菜。

從“后進生”到“后勁生”,名泉社區的華麗轉身靠的是多年來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大管家”工作法,即“大黨委+自管會+家服務”,通過為社區引資源、為治理聚人氣、為服務增溫度,名泉社區從內到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黨委”為社區引資源

基礎設施薄弱,特別是水電路設施問題重重,這是名泉社區成立初期居民們意見最大的地方。以社區下轄的名泉小區為例,由于水壓過低、水管滲漏,高樓層居民日常用水無法保障,經常要到樓下打水;再加上電壓不穩,冬季用電高峰期,居民炒菜做飯打不開油煙機,油煙滿屋,夏季用電高峰期,電線隔三差五短路跳閘,空調、電扇都成了擺設,居民在家里汗流浹背、悶熱難耐。

對于當時的名泉社區來說,這些問題很難靠自身力量解決。為了幫社區引入外部資源,在掇刀區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名泉社區開始試點“大黨委”機制。

所謂“大黨委”是以黨建為“鏈”,緊密社區與轄區單位聯系的工作方式,即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轄區單位黨組織參與,本著“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的議事制度,簽訂共駐共建協議書,通過每年召開1-2次會議,并列出服務清單和需求清單,共同研究解決社區難點問題。

為了解決名泉小區水電路設施問題,名泉社區在“大黨委”成員單位的幫助下,多次向供水、供電部門反映問題,經過反復溝通,相關部門最終將小區的轉供電改成了直供電,解決了電壓不穩導致的頻繁跳閘;通過改造水網增強了水壓,保障了高樓層居民用水。長期困擾居民的生活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近年來,在“大黨委”成員單位的支持下,名泉社區還充分利用樓棟架空層等閑置空間,陸續建成了“童夢之家”“藝術長廊”“紅色·記憶長廊”等10個新型綜合服務體,面積共計1.1萬平方米,不斷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在部分條件比較成熟的小區,“大黨委”成員單位還幫小區安裝了攝像頭、電子圍欄、人臉識別門禁、高空鷹眼系統等現代化管理設備,讓小區管理更智能、更規范。

“自管會”為治理聚人氣

名泉社區的前身是雙泉漁場,2010年,漁場“場改居”后成立了社區,下轄小區中有12個屬于老舊的“三無小區”,由于長期缺乏管理,小區內雜物亂堆、車輛亂停、垃圾亂扔等問題突出。

為了改變“三無小區”的混亂狀況,名泉社區想了不少辦法,最終決定通過成立“自管會”,將涉及居民利益的事交給居民自己解決,激活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內生動力。

但這個過程并不順利。一些小區的居民聽說“自管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管閑事”,紛紛表示“不愿意出這個頭”。作為最早被推選出來的小區“自管會”主任,老黨員朱清憲帶領他所在小區的“自管會”成員挨家挨戶向居民說明“自管會”要管什么以及怎么管。

“原來沒人管,但也不用交錢。現在突然要管起來,還要收費,很多居民不習慣。”說起“自管會”成立初期的困難,朱清憲說,“收費難是最大的問題。”

“改善環境衛生和小區治安,都需要聘請專門人員,經過測算,如果要支付1名保潔和1名保安的工資,每月要向每戶人家收費20元,小區30個停車位每個每年也要收費300元。”朱清憲表示,第一年最困難,不少居民拒絕交費,但工作不能就此停下,“自管會”成員只好通過個人墊錢把資金缺口補上。隨著小區環境的逐漸改善,居民們看到了工作成效,交費的人多了起來,第三年實現了收支平衡。

“除去保潔和保安的工資外,小區收費結余資金主要用于下水道清理、道閘安裝等事項。”朱清憲告訴記者,大額開支都會提前在小區內公示,并在業主群里征求意見,多數居民同意后才能執行;常規開支也要每半年公示一次,接受居民監督。

記者了解到,目前,名泉社區下轄的12個“三無小區”都已成立了“自管會”。“過去社區開展活動,居民參與率不高,現在都非常積極,這是‘自管會’給社區帶來的最大改變。”朱清憲說。

隨著參與社區事務的居民越來越多,名泉社區還通過積分制引導大家參與志愿服務、建言獻策等活動。對居民的積分,每季度開展一次抽獎、兌換活動;對黨員的積分,作為年度民主評議、評優表彰的重要依據;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積分,作為年底考核的重要參考。目前,已有超過1.2萬名居民參與到積分管理中,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得到有效提升,社區凝聚力顯著增強。

“家服務”為服務增溫度

社區不僅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社區工作開展得如何,說到底還要看服務,看居民的滿意度。

“走,上課去。”送完孫子孫女、買完菜,名泉社區的老人們相約來到社區里的老年大學教學點,學聲樂、練舞蹈、做手工、讀詩歌……13個班600多名學員,老年人不僅豐富了精神生活,還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變得充實起來。

為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名泉社區近年來著力打造4個服務中心。建成10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將民政、衛健、人社等部門的47項公共事務進行整合,設置7個服務窗口,為居民提供直接辦、代理辦、協助辦的“三辦”服務,基本實現居民辦事不出社區;建成500平方米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滿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多元化需求,并開辦老年大學;建成45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借助社區微信公眾號打造線上智慧服務中心,為居民答疑解惑,使社區服務更便捷、更貼心。

在服務普通居民的同時,名泉社區還時刻將社區內困難群眾的需求放在心上。居民小韓患有腦癱,生活不能自理,她的父親身體也有殘疾,照顧小韓的重擔全部壓在母親肩上。在“微心愿”征集過程中,小韓表示,她想要一個壓力鍋,讓母親做飯能輕松一些。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社區黨員捐款幫小韓買了壓力鍋并送到她家。得知她的弟弟也沒有固定工作,又幫助其聯系到轄區內一家企業上班,幫小韓一家減輕了生活負擔。

一個壓力鍋、一個新書包、一床新棉被……這些小小的心愿,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微不足道,但對于困難群眾來說,往往承載著他們對生活的期待、對未來的向往。

自2015年開展“圓夢微心愿”活動以來,名泉社區轄區單位在職黨員、社區直管黨員紛紛行動起來,加大對社區內空巢老人、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困難群眾的關愛幫扶力度,由黨員結合自身實際,以“互助式”或“組團式”方式認領“微心愿”,目前已幫助困難群眾實現近500個心愿,讓他們感受到了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6.1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