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聚焦群眾期盼 奮力推進寧夏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1-07-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聚焦群眾期盼奮力推進寧夏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寧夏民政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重要講話和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抓改革、促重點,強弱項、補短板,在低保審核確認權下放、基層治理、養老機構公建民營、兒童福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推廣的改革創新亮點。2017年、2020年民政重點工作被民政部評估為“優秀”等次。

“十三五”民政重點工作成效顯著

黨委政府聚力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政事業發展,堅持把民政工作擺在重要位置謀劃部署和組織推進。2019年以來,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政府常務會議15次研究民政工作,出臺民政重點領域規范性政策文件40余件,特別是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專題研究制定寧夏基層治理“1+6”政策體系(《關于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若干意見》和鄉村、社區、社團、校園、企業、宗教領域等6個《實施意見》),全面構筑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體系。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自治區主席咸輝先后對民政工作作出30余次批示要求,專題調研民生保障、基層治理、“兩委”換屆等工作20余次。自治區將社會救助、社區治理、社會組織治理、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等工作納入縣(市、區)效能考核和重點督辦內容,連續多年將低保提標、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兒童福利等工作列入自治區民生計劃強力推進。近三年來,自治區人大、政協聚焦民政工作提出人大建議、政協提案200多件,其中省級干部督辦重點建議、提案20余件,有力促進了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社區治理筑牢基層政權根基

緊盯社區治理短板弱項,研究制定落實自治區黨委深化社區治理《實施意見》 “六增六提”行動措施,成立工作專班緊盯基層、壓茬推進。9個縣(區)先期設立縣級社區治理事業工作機構,街道“大工委”全部覆蓋,社區成立“聯合黨委”511個、網格黨支部875個,新增社區81個、“兩委”成員職數1267名,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的“一核多元”治理架構。開展“百樓萬戶大走訪”“聚焦百姓百件事”等走訪活動,收集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8.83萬件,建賬銷號率達96%。建立“網格議事站”“百姓議事廳”等平臺,開展協商活動6700余次,調處矛盾糾紛和解決實際問題1萬余起。挖掘推薦治理典型130個,打造社區治理“百佳品牌”,確定5個縣(區)為“社區治理試驗區”先行先試。村(社區)“兩委”換屆圓滿完成,班子學歷年齡實現“一升一降”,婦女比例全面達標,換出了好班子、換出了好風氣、換出了好局面。

黨建引領構建社會組織治理新格局

健全社會組織監管服務工作機制,設立自治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推行社會組織網格化管理,將自治區直管的332家社會組織劃分2大區域32個網格,建立網格監管和對口受理解決機制。27個市、縣(區)已同步建立社會組織網格化管理機制,實現社會組織“人、地、物、事”等活動有效監管。選派700多名黨建指導員走進800多家社會組織,開展“黨建引領筑牢根基”聯建共育行動,民政廳直管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95%。民政、公安、商務等16個部門聯合建立協調機制和工作專班,合力推進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專項整治。2020年以來,全區共撤銷社會組織292家,責令整改139家,列入異常名錄200家,變更登記891家,列入失信名單81家。

兜底困難群眾脫貧取得全面勝利

“十三五”期間,中央支持寧夏民政事業發展各類資金95.6億元,支撐民政事業發展的政策制度、體制機制、基礎設施進一步健全完善。全面筑牢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兩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納入建檔立卡和低保范圍,建立了因上學、大病、災難等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機制和特困供養人員生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現以低保為基礎的社會救助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對農村貧困人口有效銜接和全面覆蓋。持續三年推進低保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鄉鎮街道改革, 2020年底第一個實現省城縣區全覆蓋。動員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累計籌資42.6億元,實施幫扶項目2043個,惠及困難群眾60余萬人次。19.4萬人通過低保和特困供養兜底脫貧,占脫貧人口總數的24.2%,扎牢了“兩不愁”的制度防線,促進了“三保障”目標實現。

養老、助幼等社會服務提質升級

修訂《寧夏回族自治區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在子女陪護假、長壽保健費以及老年人優待等方面提出了多項創新舉措。印發養老機構公建民營改革的規范性文件,36家養老機構實施公建民營,吸引運營企業有效投資1.2億元,盤活閑置床位1萬張。寧夏被國務院通報為2019年落實養老服務業支持政策積極主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的地方,是養老服務工作被國務院督查激勵的五個省份之一。建立村級“三留守”關愛督導員隊伍,提高孤兒養育津貼和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大力推行“開門辦院”,推進服務對象由機構內向機構外延伸、康復救助向農村和社區延伸,寧夏兒童福利院被中組部確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的生動案例。

區劃地名等專項事務規范管理

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圓滿完成。持續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對220條不規范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增設地名標志2萬余塊,全區城市街路巷地名標志設置率達90%以上。圓滿完成蒙寧線界線聯檢,規范了鄉鎮行政區劃變更、鄉鎮政府駐地遷移申報審批程序。認真貫徹落實民法典,規范婚姻登記程序、變更婚姻登記證事項,實現了部門信息共享和檔案電子化管理。開展殯葬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殯葬救助和節地生態獎勵政策進一步健全。開展救助管理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流浪乞討長期滯留人員安置率達到100%。

2021年

民政重點工作扎實推進

統籌實施民政項目建設

積極爭取民政部、自治區發改委和財政廳支持,擬投入資金1.6億元,安排市、縣(區)項目資金8153萬元,主要用于殯葬基本服務設施建設、政府購買服務、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返還市縣“中福在線”福彩公益金等,其中建設日間照料中心8個,老飯桌22個。安排廳本級及所屬單位項目資金8347萬元,主要用于民政重大項目監督和支出績效評價、社會組織評估評價、社會服務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以及廳屬單位各類項目建設等,其中擬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基地4個,計劃完成編制地方標準10個。

健全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鞏固深化兜底保障成果,研究出臺貧困人口脫貧后社會救助政策銜接的具體措施,完善低保、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評估認定辦法,探索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落實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照料服務,建立定期探訪制度。全面推行將低保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建立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的社會救助工作網絡,提升社會救助基層經辦服務能力。

創新推動社區社會組織治理

持續推動基層治理“1+6”政策體系落實,推進落實省級層面創制的11項“清單式”微觀政策,挖掘推介全國第二批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典型經驗和社區治理“百佳品牌”,依法依規做好全區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建立社會組織工作議事協調機制,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和培育扶持兩項制度,建立健全登記審查、聯動監管和聯合執法、退出、政府購買服務四項機制,推行社會組織網格化管理和黨建指導員服務模式,推進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建設。爭取將自治區慈善事業條例修訂列入自治區人大2021年立法計劃,探索建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

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

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的落實,建立自治區養老服務部門聯席會議制度,修訂老飯桌和日間照料中心管理辦法,探索開展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繼續實施敬老院改造工程和民辦養老機構消防安全達標提升工程,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支持社會組織、企業通過公建民營等方式運營公辦養老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管理人員在職培訓。

優化基本社會服務管理

探索制定兒童關愛服務內容及標準,開展“護童成長”、違建墓地專項整治成果鞏固提升、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質量提升三項行動,提高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提升關愛服務水平。完善殯葬領域相關政策,推動殯葬信息化建設和“金民工程”婚姻登記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穩妥開展區劃變更申報、審核報批、效果評估等工作,建立健全地名管理長效機制,出臺地名命名更名實施辦法和具體措施,加快推進標準地名圖錄典志評審和2021年地名文化讀物編纂出版工作,開展“一碼通”二維碼地名標志設置試點。

科學謀劃“十四五”民政重點任務

謀劃實施九大工程項目化建設

緊盯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投資26.9億元儲備養老服務、城鄉社區、殯儀服務等重大民政項目11類,實施特困人員供養設施改造提升、基本養老服務提質增效、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全覆蓋、增設拆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達標、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兒童關愛保護能力提升、寧夏民政云二期建設、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精神衛生服務提升九大工程,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法治引領民政事業規范化發展

完善民政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制定和完善社會救助、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殯葬改革、區劃地名公共服務等法規制度,加快完善基層群眾自治、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愿服務制度,統籌推進基層協商和社會組織協商,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積極推進婚姻、收養登記等法規修訂工作,推進民政領域標準化建設,加強養老、兒童、殘疾人服務和殯葬、村務公開等社會服務以及基層社會治理領域標準規范制定工作,提升民政服務法制化、標準化水平。

堅持高質量推動體系化建設

著眼推進民政領域體系構建,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臨時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完善從居家、社區到機構養老相銜接,從健康預防到失能照護、覆蓋全老齡生命周期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家庭盡責、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基層協同、社會參與”的三留守關愛服務體系;有序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打造黨組織領導、社區主導、社會力量和居民積極參與的多元共治體系;打造以推行惠民節地生態殯葬、服務機構管辦分離、“互聯網+殯葬”為重點的公益性殯葬服務體系;探索完善行政區劃管理服務體系,建設標準統一、資源共享的“互聯網+地名”公共服務平臺。

突出民政重點任務精準化落實

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切實抓好提高基本民生保障能力、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全面提升養老服務業發展質量、加快推動基本社會服務水平、優化區劃地名服務管理、夯實民政治理能力基礎等6個方面重點任務,確保民政相關制度更加完善,民政領域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基層社會治理更加健全,基本社會服務更加有效,民政事業現代化新征程實現行穩致遠。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