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儲慧靜 通訊員 李愛蘭
盛蘭聯創團隊始終堅守唯實唯美、守正創新的規劃設計理念,在十余年的工作中,結合地方特色,為全國多地設計了風格迥異的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方案。以下從五個案例中詳細闡述其設計之美。
■ 依據定位找準契合精神品質的意象
雄安新區殯葬項目規劃占地35公頃,是一個集殯儀館、公益性公墓、骨灰安放樓、生命教育基地、軍魂園等設施于一體的殯葬綜合園。根據雄安新區特殊的戰略定位,項目立足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以當地重要的民俗活動——放荷燈為創作靈感,確定設計主題為“荷”,點睛民俗文化,意寓社會和諧,傳遞圣潔精神。
建筑采用全流線設計,具有流動之美,呈現荷的靈動,同時創新融入覆土建筑形式,讓建筑既生態環保又兼具動感美感;景觀布局上體現自然之美,打造一幅“荷葉田田,風吹荷起,魚戲蓮葉間”的田園美景;包含荷花元素的人文雕塑映襯出如同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展現人文魅力。
■ 結合紅色資源構筑人文教育高地
浙江省嘉興市某殯儀館和墓園項目充分融入城市人文特色,呼應“紅船魂、國際范、運河情、江南韻”的城市文化內涵,按照高起點、高立意、高投入的要求,將殯葬空間打造得公園化、人文化、溫馨化。
該項目規劃總建筑面積4.3萬平方米,守靈及悼念廳31個,生命教育館、殯儀館環境監測室、生命文化紀念館、兒童活動間等功能空間一應俱全,設計強化“嘉興語言”,圍繞“港”“船”“蓮”三種特色元素進行建筑與景觀表達。
船形建筑是項目規劃的重要亮點,“船”既是嘉興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有生命擺渡的隱喻,還體現江南文化內涵;中心建筑的蓮花造型寓意著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祝福,再現“船行橫波里,蓮動下漁舟”的江南風情。
■ 利用自然文化資源打造精神豐碑
廣東省普寧市屬于潮汕地區,深受潮汕文化影響,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潮汕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誠信經營的品格。該殯葬設施建設項目占地3300畝,地塊內有很多果樹,除建設傳統公墓外,計劃建設開放式骨灰墻、草地葬、生態環保節地墓園等。
設計團隊提出“扎根普寧,做足特色,弘揚精神”的目標,立足當地鐵蘭花這一重要的精神象征,強化蘭花特色,充分挖掘潮汕文化、紅色文化,利用豐富自然及歷史文化資源,將項目打造成一座精神豐碑。
整體規劃骨架以蘭花為形,明確“一心、三區、四帶”的功能設計框架,即一個服務中心、三大墓區、四個特色帶(人文小品帶、百果飄香帶、木棧觀景帶、叢林探險帶),打造一個集追思緬懷、園林景觀、旅游、愛國主義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人文紀念園。
■ 智能科技助力殯葬設施功能升級
廣東省珠海市是沿海城市,海洋文化源遠流長,水是珠海的靈魂。項目以“灣區新時代,生命新世界”為基調,設計主線以水為脈,布局“四水歸堂”的中國傳統建筑骨架,體現以水為脈、以廊為綱、以院為景的規劃特色。
殯儀館占地面積8.8萬平方米,規劃打造成智慧綠色建筑。團隊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融入“海綿城市”概念,場館屋頂鋪滿綠草,設有雨水采集系統,如遇降水則能直接吸收、滲透、存蓄、凈化,滿足園區植物灌溉需求;一些建筑屋頂設有平臺的階梯花園,這些花園能為室內提供循環冷空氣,或為低層提供新風來源,營造涼爽環境;門窗最佳位置參考流體力學計算研究結果,門窗開啟則由室內二氧化碳傳感器根據實際狀況自動控制;設計建造過程中,實現能源最大化再利用,盡可能使用自然光照明,減少電能消耗。
■ 返璞歸真展現雪域高原生命之洲
西藏拉薩西山殯儀館建于1999年,占地150畝,建筑面積5707平方米,歷經20余年發展,需要全面提質改造。
項目定位為“世界屋脊的智慧生命綠洲”,旨在打造一個生命泊岸的綠色“天堂”,向生命致敬。團隊在提供改擴建方案中有三個鮮明主張:一是建筑風格以現代風格為主,融入藏式元素,體現地域特色;二是返璞歸真,強調天人合一、天然去雕飾;三是受當地氣候環境影響,少造景多借景,盡量運用當地建材。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