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社會“善治”,讓公益之路走得更遠

時間:2021-07-1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許娓 顏小釵 閆薇

6月22日,寧波市“雅戈爾·甬尚慈善社工服務中心”正式開業,這是浙江省首個“慈善+社工”平臺。

“平臺好比‘管家’,一手對接籌資,一手整合社會工作者等服務團隊,滿足更多樣化和細致化的救助需求。”寧波市慈善總會副會長陳海英說。

慈善,正在從捐贈-布施傳統,走向更專業、更精準、更廣泛的需求-資源、服務供給,走向“完善第三次分配”格局。社會“善治”,讓公益之路走得更遠。

依法“善治”:慈善制度體系激發社會向善的能量

2020年騰訊“99公益日”,湖南省汨羅市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湖南省慈善總會,發起“愛讓夢想不殘缺”殘障關愛項目,共籌得善款32萬余元。項目對全市殘疾人開展了入戶調查,篩選出80名重度殘障人士開展技能培訓、社會融入性服務等。

當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平臺共完成籌款23.2億元,捐款人次達5780萬余次。

這是一個新崛起的慈善業態。近年來,互聯網慈善呈爆發式增長,2020年全國有超過100億人次點擊、關注和參與互聯網慈善活動,募集資金達82億元。

更多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登記認定慈善組織8076個,凈資產規模超過1900億元;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1961個,各級民政部門累計備案公開募捐方案18173件;慈善信托從無到有,合同金額達到32.45億元。

而這樣的成果,得益于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施行。這是我國慈善領域的首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在慈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依法“善治”,激發出全社會向善的能量。

慈善事業制度體系不斷規范。慈善法頒布以來,民政部聯合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慈善法配套政策措施,使慈善組織認定登記、公開募捐管理、慈善信托管理、慈善活動支出、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信用管理、慈善信息公開、慈善財產保值增值、公開募捐違法案件管轄等有了細則規范,基本構建了慈善事業規范發展的制度體系。

慈善捐贈激勵機制不斷完善。慈善法頒布后,民政部配合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修訂相關法規政策:將企業捐贈抵扣所得稅的優惠由一年提高到可以結轉三年;簡化了慈善組織獲得稅收優惠資格的條件,優化了審核程序,明確了捐贈物資進口免稅待遇;簽署了慈善捐贈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備忘錄。特別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底,對企業用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建檔立卡貧困村的扶貧捐贈支出,按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據實扣除;對符合條件的扶貧貨物捐贈免征增值稅。

慈善事業服務管理體系初步形成。2019年2月,民政部新組建了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司;目前,全國所有省級民政部門和大部分地市級民政部門都設立了相應管理機構。民政部建立了慈善組織年報制度,制定了慈善組織信息公開辦法,建設了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指定了騰訊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20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加快建立投訴舉報機制、綜合執法機制,推進將慈善事業納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慈善捐贈與國民經濟、市場監管等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

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相繼提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的明確要求,將慈善事業納入國家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作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將使慈善事業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專業“善治”:社會工作迸發向善服務的新生命力

43歲的廖姐曾是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山溪村的家庭婦女。2017年,廣東“雙百計劃”社工來了,發現廖姐是一個“能人”,就把她發展為社區骨干,還孵化了以她為領頭的樂娘公益服務隊。在社工唐大其妹及其團隊引領下,廖姐帶領留守婦女參與到探訪村中困難群體的服務中,并加入到長鼓舞、瑤歌等瑤族文化的發掘傳承、生計改善項目中,幫助少數民族村煥發出新的活力。

近年來,社會工作者職業助人形象深入人心,進入國家各項戰略規劃、法規政策,人才隊伍日益壯大,服務網絡正在織密……社會工作煥發出蓬勃生機,正迸發出向善服務的專業生命力。

社會工作發展制度日趨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鄉村振興促進法等5部法律陸續把社會工作寫入相關條款;160余項法規政策對發展社會工作、發揮社會工作作用提出明確要求;30余項社會工作專項政策出臺;10項社會工作國家行業標準創制;珠海、汕頭、廣州等地方社會工作立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國家法律、宏觀政策、專項政策、領域政策、行業標準共同支持社會工作發展的制度框架。

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日益壯大。2008年首次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開考,目前全國持證社工已達66萬人。今年,全國首批高級社工師出爐,標志著我國已經建立起初、中、高級相銜接的職業水平評價制度。一支157.3萬人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廣泛分布在由相關事業單位、城鄉社區、群團組織開發的44萬多個專業崗位、6.4萬個社工服務站點上,活躍在1.3萬余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1100多家社會工作行業組織中。民政部開展的全國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選拔、地方舉辦的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選拔、督導培養計劃,共同構建起社會工作人才的強大矩陣。

廣布城鄉的服務網絡初步建立。目前,全國6.4萬個社工服務站點廣泛分布在地市、區縣、鎮街、村社。2020年10月,民政部全面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推動實現以專業化社工人才隊伍補充基層民政服務力量,以規模化社工站點夯實基層民政工作陣地,以規范化社工服務提升基層民政服務效能,讓民生服務不僅兜得住,而且兜得好。《“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提出了“推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的明確目標。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6000多個鄉鎮(街道)社工站。

專業“善治”,廣大社會工作者正以貼近百姓、服務人民、秉持專業的精神,在社會救助、兒童保護、養老服務、城鄉社區治理、禁毒戒毒、司法矯治、醫務服務等十幾個領域,傳遞黨和政府的關愛。

人人“善治”:志愿服務匯聚起全社會向善的涓涓溪流

“沒想到天底下還有這樣的好事,感謝共產黨!”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招賢鎮柳家莊村80歲老人劉家庭感慨萬千。老人沒想到的“好事”,是有人給他做好熱乎乎的免費飯菜——來自日照市扶貧志愿者協會辦起的“擺渡”愛心食堂。

協會會長滕兆敏說,偏遠農村地區的一些貧困老人有低保,也不缺糧食,卻因高齡、孤寡、殘障、失能半失能等原因,做不了飯。志愿者們看著心疼,籌資金、找場地,采買食材、洗菜做飯、打飯送餐,包攬了所有工作。如今,愛心食堂陸續開到15家,為370多名貧困老人提供免費午餐。愛心食堂還延伸出老年人日間照料和互幫互助群體,村里也形成敬老孝老之風。

近年來,志愿服務蔚然成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志愿服務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志愿服務作出重要指示。“人人志愿”已成為新風尚。

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模發展壯大。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有超過1.4萬家志愿服務組織向社會亮明身份;單位和社區內部成立的志愿服務隊伍超過77.8萬個。截至2021年6月,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注冊志愿者已超過2億人,發布志愿服務項目超過570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超過24億小時,實現了“十三五注冊志愿者人數占居民人口比例達到13%”的預期目標。

志愿服務邁向法治化、信息化。2017年《志愿服務條例》出臺,標志著志愿服務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民政部出臺《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志愿者注冊、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等多項基礎性制度不斷完善。北京等13個省份和廈門市新出臺了地方志愿服務條例,讓志愿服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17年6月,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升級建設,2021年3月,2.0版上線試運行,成為公眾參與志愿服務、記錄服務信息,志愿服務組織采集需求、發布項目,黨政部門掌握志愿服務情況、進行數據決策分析的便捷平臺。

志愿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民政部會同中央文明辦、團中央等部門倡導推廣項目化運作、社工與志愿者協同、“菜單式”志愿服務等模式,志愿服務活動從零星、分散到有組織、有規模,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涌現出“陽光工程”“圓夢工程”“春雨工程”“鄰里守望 姐妹相助”等大量優秀項目。像滕兆敏一樣的志愿者散布在社會各角落,脫貧攻堅戰場和抗疫前線有他們的身影,垃圾分類桶旁有他們值守,助學助殘助老有他們的參與,大型賽會和搶險救災他們也從不缺席……

人人參與“善治”,志愿服務正匯聚起全社會向善的涓涓細流,奔涌向愛的大江大河。

如今,隨著對慈善的新理解,一個融合慈善事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的“大慈善”格局正在實踐中嶄露頭角。在基層,融匯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模式也正引領社區治理的一種新范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7.1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