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9月5日,中國政府慈善領域最高獎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九如城集團九如城養老抗疫志愿服務團隊榮獲“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慈善領域作出突出貢獻——慈善楷模”。當日,在江蘇無錫視頻會議分會場,九如城集團創始人談義良代表團隊參加了會議。“這份榮譽既是對負重逆行的禮贊,更是對九如團隊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鞭策和鼓舞。”在記者的連線采訪中,談義良如是說。
火速馳援
奔赴前線應對嚴苛挑戰
2020年2月20日,對九如城抗疫志愿服務團隊的隊員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這天,他們像戰士奔赴前線,一往無前來到武漢。
夜色茫茫,行走在空蕩蕩的機場大廳,氣氛頓時緊張起來。與當地接應人員簡單溝通后,在江蘇省民政廳領隊的部署下,全體隊員就地換上防護服,向著距疫情發生中心華南海鮮市場僅600米的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進發。
56人的江蘇民政援鄂養老支援隊,有40人來自九如城團隊,花甲之年的談義良親自率隊出征,擔任援鄂支援隊行政主管。出發前,九如城集團緊急籌措了1.2萬余只口罩和1200余套防護服,微波爐、消毒柜、食品等各類物資裝滿整輛大卡車。
抵達當晚的情形,隊員們還歷歷在目:兩家待援養老機構負責人難掩焦慮,一線防疫物資緊缺,支援隊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支援隊到達當晚,就開辟了院區防疫“三區兩通道”(即污染區、潛在污染區、清潔區,污染通道、清潔通道)。
“我們沒有退路,也來不及遲疑,只有全力以赴迎接挑戰。”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使命感和責任感立馬變得現實而清晰。回想出發前一周,援鄂事宜初定,集團在2小時內,200余人應征報名;在徐州市云龍康養中心,一對經歷過硝煙和戰火洗禮的老革命夫妻王金、叢其芳,決定捐贈兩萬元給武漢一線醫護人員;物資保障組更是多條腿走路,馬不停蹄、想盡辦法為抗疫隊員籌措各類防疫、生活物資;很多一線人員因封院管理來不及與家人當面告別,只能通過“家書”訴說衷腸……
希望之光
用專業力量為武漢帶來光明
作為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的養老機構,疫情防控責任重大。民政援鄂養老支援隊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迅速幫助當地機構落實好病區及院感管理,及時補充人力,以解燃眉之急。
2020年1月底,全國養老機構封閉式管理后,九如城內部快速建立了“三級防控體系”,從院際到區域至集團,每一級都責任到人,通過每日報表,防控指揮部能及時掌握各院區的數據并分析研判。有了這樣的經驗,加之有趙勇、胡繼芹、游曉素、蔣萍等一批具有醫護背景的專業力量,到達武漢后,團隊迅速編成《疫情下養老機構運營管控手冊》,在武漢市推廣。
援漢第二天,護理團隊負責人趙勇就布置抽調護士到護理樓層了解具體情況,并帶領團隊梳理出“上下班”的整個感控流程,例如第二緩沖區的設置、護目鏡的統一消毒處理等,力求把每個環節的工作做細致。
受制于當時的條件,在進駐樓層后,支援團隊發現當地有的護理員一些護理技能及防范措施有所欠缺,“我們會按照九如城的護理標準和防護要求來做,不能因為對方條件受限就被帶偏。”對于標準,護理員汪曉穩內心十分堅定。
“從區域到院際,全面實行院感管理條線專人專線負責,這是科學,容不得馬虎。”九如大學高級講師胡繼芹堅決執行院感管理條線化,并在武漢當地院感管理流程的線上培訓中積極分享。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因為有專業科學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我們必勝的信念就又添了幾分底氣。”談義良直言。
抗疫之路
他們選擇用生命守護生命
“逆行武漢,害怕嗎?”談義良和戰友們聊天時經常談及這個問題,“怕呀!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可既然來了,我們就選擇扛起肩上的責任。”
團隊中有兩位00后年輕小伙,他們將青春與朝氣化作一腔熱忱,默默奉獻在對老人點滴瑣碎的日常照料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00后獨當一面的無畏與擔當。
“安全衛士”王永光負責隊友們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好駐地和病區物體表面的日常消殺,監督病區上班同事做好防護工作,幫助下班隊員返回駐地后全面消毒,他用高度的責任心站好安全員這班崗。
“我從小就有一個英雄夢,能來武漢當一次雷鋒,實現心中的夢想很自豪。”面對丈夫最初的反對,周林珠大姐做通了兩個女兒的工作,實現“曲線救國”的抗疫英雄夢。
“愛是從心里流淌、行動上呈現給長者的。”在蔣萍看來,無論身體狀況如何,每位長者都是智者,護理人員對待他們的愛心和溫柔,老人們都能感知到。
“最好的防護是思想重視,要把每一天當作第一天過,關鍵時刻來不得半點懈怠。”趙勇憑著多年大型三甲醫院的管理經驗,指揮若定,讓隊友們感到安心、放心。
“我們從未如此深刻地體驗到團隊的力量、家人的力量,生命對生命感召的力量。”談義良通過每晚的視頻會議和團隊溝通,做心理建設,通過隊友們的“戰地日記”他收獲無數感動。每位隊員內心向上向善的力量得以激發,大家克服恐懼、斗志昂揚,眾人拾柴、同舟共濟……33天,隊員們通過努力,親眼見證了“英雄城市”的復蘇。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對九如人來說,在危難之際,他們選擇用生命守護生命,用大愛守望大義,在平凡的崗位上體現了最強的責任擔當。
企業責任
助力行業構建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
經歷武漢抗疫,九如城集團總結疫情下養老機構的運行經驗,幫助院際進行全方位管理,推廣到武漢乃至全國,力求為整個行業貢獻智慧。除了推廣《疫情下養老機構運營管控手冊》外,作為此次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業務指導組成員,根據民政部要求以及武漢市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實際情況,談義良還參與起草了《新冠肺炎疫情高風險地區及被感染養老機構防控指南》,為助力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指引。
支援團隊抗疫凱旋后,談義良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企業乃至整個養老行業的防疫體系。“我們前線和后方配合,快速整理形成了防疫手冊、感控手冊,力求幫助整個行業快速復工復產。”與此同時,在全國疫情平穩后,談義良和隊友們開啟了“疫情下養老機構運營與感控管理”全國巡回公益講座,不遺余力地奔走各地。
無錫、蘇州、北京、淮安、宿遷、連云港、徐州、濟南……九如城將馳援武漢的實戰經驗分享給業內,呼吁全行業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體系,提高養老機構對抗風險的能力。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模式,累計向全國數千家養老機構分享了防疫經驗。
2021年初,石家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九如城集團迅速將之前總結的《疫情下養老機構運營管控手冊》分享給當地民政部門,并推廣至全市242家養老機構,收到該市民政同仁的致信感謝。談義良深感,九如城團隊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情懷擔當
做養老是最大的公益慈善
踏入養老行業之前,談義良深耕地產領域多年,從那時起,企業開展的公益慈善項目就聚焦“一老一小”。面對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談義良聚焦的方向似乎越來越清晰。2009年,他二次創業,開啟了九如城養老事業的新征途。
“九如”取自《詩經·小雅》,為祝壽之詞,意為祝愿天下長者長壽安康!帶著回饋家鄉父老、回報社會的公益初心,談義良將第一個自建項目放在了故鄉——陶都宜興。
從零起步,國內外考察學習、做市場調研分析、參與規劃設計、制訂運營方案……作為九如城的第一個旗艦康養項目,歷經三年研究、三年建設,融合了機構、社區、居家三種養老模式,實現了醫養、康養相結合,江蘇宜興九如城養老綜合體凝結了九如城創業團隊太多的心血。
“讓天下子女盡孝有道,讓陽光照進長者心田。”要踐行這個宗旨,須通過體系化規模運營。在將養老綜合體打造成醫養融合養老示范項目的同時,九如城還進入城市中心養老機構和公建民營項目的運營,并進一步輻射延伸到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最終形成“養老綜合體-養老機構-社區養老-居家養老”四級,融合醫、康、養、教、研、旅六大板塊的康養服務體系。
回想十多年來艱辛坎坷的創業路,武漢抗疫讓談義良更加篤定信念,做養老就是最大的公益慈善,“干這一行沒有愛心、恒心不行,耐不住寂寞不行,唯有造福社會,才能成就自己。”
夢想現實
腳踏實地向社會企業邁進
三年一個戰略發布,三年一次飛躍與發展,九如城集團在發展養老產業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征程上埋頭深耕又步履矯健。
自2009年開始,歷經三年研究、三年建設到三年運營、三年超越,九如城已實現四個“三年規劃”的戰略發展。從家鄉宜興開始,在長三角這塊高速度、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版圖上,一步步崛起,邁向“深藍”。
2019年,搭乘“城企聯動”的政策東風,作為“城企聯動普惠養老”首批簽約企業,九如城集團乘勢而上,秉持做普惠養老的初心使命,大踏步向全國邁進;2020年武漢抗疫后,心懷行業責任,將抗疫經驗在全國范圍內分享,九如城的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今年5月底,在海南舉行的2021中國生態康養博鰲峰會上,九如城集團榮膺2021中國養老十大品牌、2021醫養結合十大品牌兩項榮譽。
在立足并精耕長三角區域之外,九如城集團目前已在全國布局淮海、浙贛、川渝、珠三角等區域的10多個省份、60余個城市,開設康復醫院、連鎖運營養老機構200余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800余家、擁有員工逾8000人,總床位數超5萬張,服務惠及百余萬家庭。
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六大服務板塊、城企聯動普惠養老、深入農村助力鄉村振興……
堅持長期主義、顧客主義、員工主義,做價值型、共生型、數字型企業,歷經12年風雨,從養老到養心,從“給生命以時間”到“給時間以生命”,從關心長者到關懷家庭,九如城集團初心既定,發展勢不可擋。
“真正能為社會解決重大問題,才是一個企業的價值所在。”把社會價值、社會責任植入企業的價值觀、長期戰略和日常運作,這是九如城集團的價值追求,對于養老行業的社會價值、功德前景深信不疑,談義良期望未來的九如城能發展成立足解決社會問題、增進公眾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的社會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通過挖掘、發現商業活動中的公益價值,用商業的邏輯,更有效率地解決社會問題,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創造社會價值,成就品牌價值。而這也正是九如城團隊勇往直前的最大動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