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馬 玲 周 穎
“自從實施‘社區萬能章’清理、社區工作準入制以來,社區工作人員負擔明顯減輕,鄰里之間、社區與居民之間也更加和諧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北街街道金融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黃麗春說。
多措并舉為社區減負
近年來,“萬能居委會”“社區萬能章”問題凸顯,社區工作者普遍忙于開證明、蓋公章、忙考評等事務,難以將主要精力用于服務居民群眾。針對社區工作者工作量越來越大、工作環境越來越復雜的局面,惠農區“三向發力”,切實為社區“松綁”。
惠農區通過清理“社區萬能章”,推動整治效果。對已進入社區的出具證明事項等進行全面梳理,上下協調聯動共同推進清理不規范證明、牌匾及制度,改變“社區萬能章”“制度滿墻”的現象。
目前,共清理證明事項37條,室內外掛牌37種,各類制度39項。惠農區對不符合規定、沒有編制管理及沒有服務實效的牌匾一律取消,對違規出具證明事項進行糾正,對不符合規定的各項工作制度進行清理。
惠農區通過做實事項準入制度,推動減負力度。制定《社區管理職責事項指導清單》,明確社區服務管理職責事項。社區工作新增事項嚴格落實“準入制”,特別是需社區協助的新增事項,原則上落實“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由相關部門(單位)為社區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清單以外的工作事項,社區有權拒絕,推動社區減負增效。
為推動資源下沉,惠農區創新“雙報到”管理,以“雙報到”結對共建工作制度為基點,以“一書三單”(共駐共建協議書、共治資源清單、治理需求清單、服務項目清單)為切入點,采取“結對共建+共駐共建”的方式定點包抓,推動共駐共建單位通過簽訂共建協議、干部交叉任職、人才結對培養,實現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使駐區單位角色由“局外人”向“自家人”轉變。推動形成區域優勢互補、責任共擔、資源共享、要事共商、實事共辦的工作格局。惠農區將“雙報到”落實情況納入機關黨組織和在職黨員評先選優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以此強化結對共建單位主動服務意識,引導督促結對共建單位和黨員在社區中發揮政治引領和先鋒模范作用。
目前,惠農區已有1800余名黨員到社區報到,累計幫扶社區各類物資約186萬元,建設社區警務室36個,配備社區民警36名,有效解決社區人財物短缺問題。惠農區深化街道“大工委”和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開展結對共建服務,常態化參與疫情防控、環境整治、幫困慰問等活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積數效應”得到了充分釋放。
不斷拉近社區和居民的關系
文件少了,會議短了,檢查少了,社區工作者入戶走訪、了解民情、豐富社區活動的時間多了。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雙報到”機制發揮了巨大作用,居民們紛紛點贊。
“以前社區的工作人員也常來家里走訪,但是坐一會兒就急忙地走了。現在他們來了,會跟我們有更多時間交流,若在生活中有困難,他們會特別細心周到地幫助解決,讓我們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園藝鎮水韻名都社區居民蔣阿姨高興地說。
南街街道樂新社區商戶說:“社區工作者經常來店里走訪檢查,特別是在疫情防控和燃氣安全方面,告知我們各種注意事項,主動幫助解決我們碰到的難題。為我們辦事提供很多便利,現在,不用去社區就能完成很多事。”
“通過清理‘社區萬能章’,為社區減負,讓我們社區工作者實現了從‘忙事務’到‘重服務’的轉變,我們能騰出時間多入戶走訪,以最近的距離感受百姓生活,宣傳好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有更多時間用在實地了解和解決群眾的困難訴求上,在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同時,也進一步拉近了與居民群眾的關系,收獲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水韻名都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倩深有感觸地說。
“社區是服務居民的第一線,通過對‘社區萬能章’‘制度滿墻’現象的改變,推動了社區減負增效,讓社區從多而雜亂的證明事務之中解放出來,回歸自治組織的本質職能。只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社區服務、增強協調能力和提升居民自治水平上,才能真正提升社區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惠農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