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丁小平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僅23萬人口的江西省興國縣,參軍參戰的就達9.3萬余人,為國捐軀者達5萬多人,毛澤東同志曾親筆題寫“模范興國”四個大字授予興國。然而,由于自然環境惡劣等原因,興國縣到2013年年底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萬人,綜合貧困發生率18.18%。直到2020年4月,全縣才整體脫貧摘帽。
摘帽之后,興國縣在積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悉心培育本土慈善類社會組織,并爭取全國性、全省性慈善機構到當地開展幫扶活動。興國縣不僅累計募集善款2000多萬元,還打通了本土公益慈善的毛細血管,在爭當江西省縣域慈善事業發展“模范生”的路上邁出扎實步伐。
從不理解不支持到慷慨解囊
以前興國縣的慈善事業不溫不火,“無論是群眾還是企業主,對慈善事業不理解,認識上有局限性。曾經有個公益項目計劃籌集20萬元,最終只籌到3000多元。”興國縣民政局的干部介紹。2020年起,全縣上下協力推進慈善事業,將此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手段之一,并首先從營造慈善氛圍入手。
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縣民政局、縣慈善會與北京、廣東等地的興國商會、興國鄉賢取得聯系,發動他們為家鄉振興發展慷慨解囊。民政部、江西省民政廳和多家社會組織也先后給予政策、項目支持。2021年,來自興國縣以外的善款就達616.66萬元。
有了捐款,養老、教育、未保等民生保障工作以及修渠、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更多的資金保障。困難有人幫、生活有改善、環境更舒適,興國人感受到了慈善帶來的改變,漸漸地接納并參與慈善。城崗鎮13名愛心人士牽頭成立了城崗鎮捐資助學促進會,為鄉賢助學牽線搭橋,2021年鏈接資助款202萬元。
2021年,縣民政局以中國扶貧基金會將興國縣列入“活水計劃”項目縣為契機,在9月3日至9日,組織開展了第一屆 “模范興國”慈善周活動,加大慈善事業宣傳,普及慈善法律知識,營造向上向善氛圍。在興國縣2021年9月5日舉辦的首屆慈善晚會上,縣委書記李賤貴到場講話,30多家企業慷慨解囊,捐款600余萬元。
“通過慈善助力鄉村振興,企業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更好的發展環境,我愿意出一份力!”興國縣寶華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何紹明說。
從缺乏社會支持到善款紛至沓來
“活水計劃”項目落地后,縣民政局積極爭取中國扶貧基金會派員前來指導工作,并派人到基金會參加集中培訓,學習公益項目挖掘、包裝、規劃和設計的策略方法。縣社會組織管理辦公室也經常安排培訓,提升社會組織執行公益項目的能力。社工機構則根據基金會要求,嚴格制定預算、方案并執行,工作方式得到更新,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活水計劃’項目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項目,既得到了縣領導的重視,也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更解決了本地公益慈善機構缺乏知名度、項目執行能力不高、難以得到社會支持的問題。”縣民政局干部謝東福說。
在2021年“99公益日”主題宣傳活動中,興國縣民政局牽頭,社工機構和社會組織等積極聯動,組織社工和志愿者深入機關、企業、校園和社區,以及縣內人流量較大的廣場、商場、超市等公共場所,通過發放宣傳單、倡議書以及懸掛條幅、擺放宣傳板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慈善法規、慈善項目、配捐規則等。在多方合力下,2021年“99公益日”期間,僅“活水計劃‘關愛夕陽幸福家園’”項目就募集各方捐款160多萬元。今年2月份,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春蕾計劃”一次性資助興國貧困女童290多萬元。
改變立竿見影。2021年“99公益日”,興國縣公益慈善機構一改過去“羨慕別人”的境遇,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共籌款739萬元。
從做一次飯吃一周到每天飯菜不重樣
“活水計劃”項目承接機構將“關愛夕陽幸福家園”項目募集的善款用于支持12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添置食堂設備、補助老人餐費和水電燃氣費用,穩步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如今,興國縣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25個,普遍開展了助餐服務。留守、孤寡、高齡等符合條件的老人只需花幾元錢就可以吃上營養豐富的午餐。飯后,老人們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下棋打牌、休息聊天。
埠頭鄉西霞村的呂某勇夫婦年過八旬,行走不便,子女均在外務工。以前,老人做一次飯吃一周;現在,村干部安排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每天把午飯送到老人家里。
在縣民政局的指導下,興國縣幸福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和興國縣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社工機構還開展了各式各樣的為老服務,定期理發、集體生日、常態探訪……以慈善項目為引子,興國老人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當年,興國是支前參戰等十大方面的模范。今天,興國正在慈善方面爭當模范。但慈善只是民政的諸多業務之一,接下來,興國將緊緊依托民政部對口支援的優勢,努力提升各項民政業務水平,力爭成為民生保障領域多方面的‘模范生’!”時任興國縣委副書記、副縣長李旭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