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6月19日上午,北京市順義區救助管理站迎來了一些特殊的客人。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社區居民代表、社會愛心人士等走進站內部分區域參觀,了解了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政策和救助流程。
“我們的救助對象是,在順義區域內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民政其他兜底保障政策的人。”一名工作人員指著展板給正在參觀的群眾介紹。
“6月19日是全國救助管理機構‘開放日’,轉眼間,已經走到了第十個年頭。這十年,得益于集中的社會宣傳,救助管理站從神秘走向開放,被大眾所理解和熟知;這十年,也是順義區救助管理站加強規范化建設,大力提升服務標準的十年。”順義區救助管理站站長雒星博感慨道。
這些年來,救助管理站都做了什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擷取了三組鏡頭,來呈現救助路上的溫暖畫面。
鏡頭一
一本并不工整的筆記本
——凌晨3:30,出發到昌平中西醫結合醫院,給受助人員辦理離院手續,換好厚衣服。
——上午8:30,到達北京南站,辦理交接手續,把受助人員交給武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
——上午9:00,受助人員乘坐的高鐵發車,她要回家了。考慮到早高峰北京的路況,火車不等人,要趕早別趕晚。
…………
這是順義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閆鵬和同事將一名湖北籍精神障礙女子護送返鄉那天記錄的筆記。對負責外勤、外聯的閆鵬來說,這樣的工作他駕輕就熟。一件件瑣碎的小事看上去并不復雜,但日常需要救助和聯系的人很多,每個人的情況又都不一樣,閆鵬就專門找來一個筆記本,把聯系受助人員親屬或戶籍地的信息一一記錄下來。厚厚的筆記本,密密麻麻的信息,看上去沉甸甸、熱乎乎的。
“2018年,我從部隊轉業來到救助管理站,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民政工作和救助管理業務的理解逐漸深入。救助管理站是民政服務機構,服務的是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閆鵬告訴記者,多年來,救助管理站的同事們始終堅守著“為生活無著人員服務”的初心,無論是北上黑龍江護送流浪未成年人回家,還是驅車千里南下河南護送因病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員返鄉,所有人都恪盡職守,任勞任怨,踐行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
鏡頭二
他們也曾跟著偷偷流淚
2019年3月,家住天津市薊州區的張大媽外出遛彎兒后一直未歸,家人非常著急,四處尋找未果。老人沿著京平高速徒步行走了4天4夜,行程近百公里。后來,老人被發現并護送至順義區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給予了悉心的生活照料,并詳細詢問了老人平時是否有基礎疾病、是否吃藥。看到救助管理站發布的尋親公告后,李先生第一時間趕來把母親接回了家。
2020年2月,一名外省籍在京務工男子突發腦溢血昏迷不醒,得知他沒有親屬,也沒有能力負擔醫藥費用時,順義區救助管理站立即協調定點醫療機構,為他開辟綠色就醫通道,請專家會診,進行全力救治,并承擔了住院期間的全部救治和康復費用,直到病情穩定,具備出院條件后,由當地救助管理機構將他接回原籍安置。
2021年4月,在河北省衡水市高鐵站,被順義區救助管理站救助了15年的患有智力障礙的流浪人員小春終于踏上返鄉的列車。小春剛到救助管理站時只有十幾歲,因智力障礙無法說清家庭住址,只能含糊表達自己的名字。工作人員幫她洗澡、理發,換上新衣服,讓她在救助管理站安心住下來。沒想到,這一住就是15年。這些年來,工作人員始終沒有停止幫小春尋親的腳步,終于在一次不經意的聊天中聽到小春說出了她爸爸的名字。
工作人員王大鵬告訴記者,在救助管理站工作多年來,類似的暖心故事還有很多。“看到在外漂泊多年的流浪人員終于與家人團聚,我們經常會跟著一起流淚,但我們更加認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關心關愛城市生活無著人員,我們一直在行動,也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共同形成夜行的燈光,照亮他們回家的路!”
鏡頭三
給生活無著者家的溫暖
2013年至今,順義區救助管理站累計救助生活無著人員3222人。這些人中有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智力或精神障礙人員等弱勢群體,也有因務工不著、尋親不遇、被騙被盜等臨時遇到困境的人。在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們有了臨時的“家”,得到了親人般的關心和關愛。
雒星博向記者介紹,為了做好新時期救助管理工作,順義區從組織協調方面破題,建立了區領導任召集人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協調機制,明確了各部門、屬地的職責任務,構建起民政部門牽頭,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各屬地參與的上下貫通、協調有力的工作體系。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區救助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向各成員單位通報救助管理工作情況,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每年重大節日和活動期間,我們都會啟動集中救助專項行動,協調公安、城管以及屬地,對重點區域進行巡查,發現街面滯留人員,及時予以救助。”雒星博說,“在降溫、降雪等極端天氣時,我們會啟動應急預案,集中力量加強對重點點位的巡查,確保發現一人、救助一人。”
每一個到救助管理站求助的人遇到的困難都不一樣,有些人其實行走在流浪乞討的邊緣。往前一步,他們可能就與家人團聚或回歸社會了;后退一步,他們可能就徹底生活無著了。“救助管理站可以提供臨時性物質幫助和心理疏導,但更多地需要親朋好友和社會的接納和關懷。”雒星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