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2021年以來,廣東省東莞市民政局將創新社區治理、實施社工“雙百工程”與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緊密結合,按照保基本、兜底線、救急難、可持續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大救助體系,讓困難群眾得到有效幫扶,切實增強了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動救助幫扶由被動到主動
截至2021年,東莞市共有低保對象3840戶7671人,特困人員647人,低收入對象342戶781人,全年共發放救助金1.43億元。
提標擴面,急難救助向非戶籍人群延伸。2021年,東莞市政府辦公室印發臨時救助辦法,將臨時救助范圍從本市戶籍居民逐步拓寬至常住人口,進一步擴大臨時救助覆蓋面,積極構建急難型救助和支出型救助相結合的臨時救助制度。2021年,全市共實施臨時救助76人次,發放救助金33.55萬元。市民政局牽頭擬定救助幫扶機制,出臺《東莞市關于完善急難社會救助幫扶機制的實施方案》,突出對非戶籍常住困難群眾特別是存在急難情況群眾的社會救助幫扶,推動困難群眾救助幫扶由被動到主動,實現救助幫扶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
完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2021年,東莞市組織召開市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專題會議,及時研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探索建立困難群眾“民生綜合大平臺” ,實現困難群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
精準施策,做實做細困難群眾社會救助。東莞市建立健全社會救助信息核對和入戶核查聯動工作機制,實現困難群眾入戶核查比例100%、信息核對比例100%。持續開展“解憂暖心傳黨恩”行動,走訪慰問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特殊困難群眾2.25萬人次,支出資金1675余萬元。
“民生大莞家”帶動社區居民共建共享
2020年起,東莞市創新推出“民生大莞家”服務品牌,及時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和群眾身邊的“小急難”,建立起“第一時間摸底調研、第一時間拿出解決措施、第一時間反饋處理結果”的解決群眾訴求快速響應機制。
東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民生大莞家”服務項目包括“民生微實事”和“民生微心愿”兩大類。其中,“民生微實事”著眼于公眾和群體訴求,主要開展環境美化、房屋修繕、服務設施建設等便民工程項目,為老年人、青少年、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公益服務;“民生微心愿”著眼于個人和家庭訴求,主要為因突發事件陷入困境的常住人員提供生活、醫療、教育、養老、就業、住房等臨時救助服務,為社會大眾提供心理疏導、權益維護、安寧療護等普惠型服務。項目啟動以來,已解決了1700余件“民生微實事”和4.8萬多件“民生微心愿”,并建立起1338家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和熱心市民加入的市、鎮兩級“民生大莞家”愛心資源庫,2000余件“民生微心愿”通過社會力量得到解決。
通過“民生大莞家”,東莞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上實現了三大轉變:民生訴求收集從“分”到“合”、政策外的項目辦理從“無”到“有”、辦理時效從“慢”到“快”,民生兜底保障網更廣泛、更深層、更有效,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雙百工程”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
截至目前,東莞在全市建立起33個社會工作服務站、191個社會工作服務點,擁有社會工作者近700人,實現了鎮街(園區)社會工作服務站100%覆蓋、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社會工作服務100%覆蓋。
“雙百社工”服務站(點)統籌經辦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殘疾人事務等,形成標準化、規范化的兜底民生服務工作平臺;以主動救助的方式開展服務,暢通“政策找人”工作機制,對發現的潛在特殊困難群眾主動救助、主動服務,確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2021年,各社工站(點)發展志愿者1854名,培育社區社會組織495家,鏈接社會公益慈善資源287萬元,協助“民生大莞家”實現群眾“微心愿”1.5萬件。
通過“雙百工程”社工等人員的常態化入戶走訪,東莞市能夠及時發現生活困難家庭,協助有需要的群眾提出申請,按政策將符合條件的人員納入救助范圍,通過社會救助、臨時救助、“民生大莞家”、慈善項目等,多渠道、多方式提供綜合幫扶,有效解決了群眾的困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