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要著力解決三個問題
吳玉韶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指出,“推動老齡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進各項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新建城區、新建居住區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這為“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行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對于解決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人口老齡化是未富先老、未備先老,養老服務設施短缺始終是一大短板。“十二五”“十三五”時期,養老服務設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養老服務設施配置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制約養老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特別是大中城市、老舊小區問題更為突出。“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設施補短板行動,要著力解決三個問題:
制定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設施配置規劃和標準。重點是街道和社區層面要盡快實現全國范圍內養老服務設施“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稱呼、統一標識。按照城市街道社區的面積、總人口、老年人口占比等配置相應的養老服務設施,應當是全國基本統一的,但是現在只有全國統一的養老服務設施概念,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驛站等,各地養老服務設施的名稱、內容和標準都各不相同。應當借鑒教育、衛生部門做法,街道社區教育設施有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衛生設施有護理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醫院等。近年來,很多地方提出按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標準設置養老服務設施,有的甚至納入地方立法,但總體上看落實落地效果不盡如人意,根本原因是建什么養老服務設施、有什么標準等內容不明確,在實際操作上也難以進行對比考核和檢查。
明確養老服務設施的性質。街道和社區層面養老服務設施為全體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文化等普惠性、基礎性、公共性的養老服務,應納入基本養老服務范疇,屬于公共服務設施,由政府來投資建設,交由專業的養老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來運營。這些年很多地方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中出現“鄰避”現象,主要是由企業和社會組織來租賃物業引起的,如果由政府出面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困難要少得多。一些地方在試點基本養老服務時,也沒有把基本養老服務設施考慮進去。只有明確街道、社區層面的養老服務設施是公共服務設施,才能實現養老服務“老人買得起、企業能贏利、服務可持續”的目標。
整合街道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老年人大多生活在社區,“一刻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是老年人的共同期盼。由于管理體制原因,街道和社區普遍存在資源設施配置部門化、條塊化問題,養老服務設施既有不足,也有閑置浪費、利用不充分的問題,不僅影響了養老政策的落實落地及養老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影響了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在街道和社區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基層社會治理要求,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改革完善街道和社區養老服務管理體制機制,真正以老年人需求為導向,推動養老服務各類政策、資源、設施、力量等各種要素的高效整合協同,形成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整體合力,打造“社區養老生活共同體”。
(作者系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大城養老”的浦東實踐
莊大軍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老年人口總量最大的區。一直以來,新區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工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堅持改革創新,突出保障基本,激發社會活力,在“東西南北中”項目建設、存量資源改造嵌入式養老設施、長護險評估服務、長三角養老服務合作,以及養老機構消防設施、助餐服務點、認知障礙老人照護服務標準化創建等諸多方面率先開展探索,加快建成與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相匹配的養老服務體系。當前重點聚焦城市數字化轉型,不斷完善機構、社區、居家三類養老服務設施供給鏈,實現城鄉均衡融合發展,穩步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優化機構養老布局,加強保基本床位優質供給。加快推進機構床位建設。按照城鄉統籌、均衡布局的原則,重點推進“東西南北中”區級養老機構建設,增加保基本床位的優質供給。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發展一批央企、民企、外企進入養老領域,形成多元供給格局。加強運營管理。深入推進管辦分離改革,成立新金橋、普惠、浦發三家區屬國資養老公司,充分發揮區屬國有企業專業運營、資源整合能力,為養老領域注入新活力。完善政策支持。出臺浦東新區養老服務財政扶持政策,涵蓋困難老年群體補貼、長護險評估補貼、人才隊伍專項補貼等,充分發揮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
推進社區養老“15分鐘服務圈”提質增效。推進存量資源改造,新區區級部門主動讓渡資源,將142處政府存量資源改造成社區嵌入式養老設施,目前所有設施已經全部開放運營。同時依托家門口服務站,因地制宜進行微改造,設置微助托、微日托、微助餐、微洗滌等養老“微空間”。調動鄰里資源助力農村互助式養老,以“睦鄰互助點”建設為突破口,走出一條符合郊區農村實際、可持續發展的原居安養新路。推出養老服務聯合體,浦東新區現有62處養老服務聯合體,其中一些已經成為樞紐型綜合服務中心。率先實施了日間照料機構分類管理,將日托區細分為專業照護型、社區交往型、功能嵌入型,并加快探索標準化運營規范,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主動融入“數字化轉型”,推動智慧養老創新發展。重點依托“一圖三平臺”,即一張養老電子地圖,一個監管平臺、一個服務平臺和一個交易平臺,以科技賦能補齊問題短板,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養老地圖匯集了全區已建、應建、擬建和在建的所有養老服務設施點位的基本信息、服務內容,所有老人及其家屬都可以咨詢、導航和查詢。監管平臺對全區所有正常運行的養老機構開展監管,構建聯合監管體系,實現全要素治理、動態化更新、智能化監管、協同化處置、分類化管理。養老服務平臺“浦老惠”整合全區各類養老服務資源,老年人日常所需基本都可通過這個平臺一鍵預約、一鍵申請、一鍵咨詢。交易平臺充分利用浦東的科技、人才、產業、區位等創新優勢,聯合科經委等部門,推進智能養老產業園的建設工作,旨在打造成永不落幕的“老博會”。
(作者系上海市浦東新區民政局副局長)
系統構建社區居家養老的“四梁八柱”
石旭兆
近年來,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以社區居家為重點,不斷完善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的“三邊”養老服務布局,系統構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四梁八柱”。
“四梁”承載,即制度體系和保障。應對需求,明確導向梁。聚焦剛需,主要圍繞高齡、獨居、失能等重點人群,針對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相對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政府規劃體系。多部門協同,架起支撐梁。成立以區長為主要負責人的全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聚焦群眾普遍關注的養老服務難點、熱點,形成多部門共同分組、共同謀劃的局面。創新機制,強化保障梁。通過與復旦大學合作,建立起“公助、共助、互助、自助”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體系,在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慈善資金進入養老事業,形成多樣化的資金籌集機制。聚焦陣地,夯實基礎梁。依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集聚效應,逐步實現各類居家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老人來機構”向“服務到家庭”的根本性轉變,提供送餐上門、服務上門等一系列居家養老服務體驗。
“八柱”支撐,即工作的內容和載體。智慧助,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探索智慧養老服務設備的推廣和應用。醫康助,促進醫療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深度合作,將康養服務、照護服務、志愿服務延伸到養老服務機構,延伸到老人家中。慈善助,區財政、區民政局和區慈善總會共同發起規模為1000萬元的區居家養老慈善基金,收益用于補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各類針對困難老人的幫扶活動。鄰里助,打造“幸福來敲門”志愿服務品牌,以低齡老人結對高齡老人為主要方式、專業化的志愿組織定向幫扶為補充,為全區80周歲以上病殘、獨居、高齡老人開展服務。鄉賢助,以白峰藍潤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韓磊為例,2019年注資130多萬元建設運營白峰街道區域性居家養老中心,為社區老年人提供送餐、健康管理、文化娛樂等各項服務,帶動了鄉賢扶老新風尚。公益助,廣泛開展家庭照護技能公益培訓,精心培育為老服務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益項目。社區助,統籌協調社區、社區醫院、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等各方資源,構建老人居住分布基本信息、老人健康檔案、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供給四大數據庫,并統一接入北侖區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兜底助,創新“菜單式”家庭適老化改造,結合老人家庭實際情況自由組合多元化改造菜單,實現愛心助餐全覆蓋等。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民政局副局長)
以時間銀行推動 老齡社會治理
陳 功
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提到兩項與時間銀行相關的倡導性指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又提到壯大志愿者隊伍、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等,這些政策的出臺、落實,對時間銀行的快速發展來說是一個利好。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說,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關鍵在社區,從社區服務到社會治理是現代化關鍵的一跳。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應是一種道路整合、風險共擔和互濟互助模式,在走好政府和市場兩條路的同時,可以考慮盤活社會資源,走第三條道路,時間銀行可以融合社會文化和道德傳統,構建社會信任和社會資本,助推老齡社會治理的新格局。
時間銀行將“時間”和“公益”掛鉤,倡導社區成員把閑散時間加以積極利用,幫助有需要的人,把幫助所付出的時間以虛擬貨幣的形式存儲起來,當自己有需要時從中支取“已存儲時間”。時間銀行的服務者包括有能力的老人、有意愿的中青年和各類大中小學生志愿者。我國時間銀行的特點是遵循黨建引領,發展呈現政府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的混合模式,有別于西方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的運行模式,我國本土化的時間銀行更貼合孝文化和傳統家庭觀。但當前時間銀行的發展存在著較多不足和局限:功能定位比較模糊,理念發展滯后,仍局限于志愿服務體系;制度尚未健全,信用建設任重道遠;運營管理薄弱,資源獲取存在瓶頸;技術缺位,數字工具仍未普及和發揮應有成效。
時間銀行未來的發展,應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加強頂層設計,從上而下實現全國通存通兌;尊重基層首創意識,自下而上活化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加入時間銀行體系;規范運行機制,推動時間銀行標準化發展;加強技術應用,提高公益資源的配置效率。基于目標導向,時間銀行的核心功能在于開發和有效利用公益資源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時間銀行可以成為社會發展、社會治理的新抓手,成為實現社會治理新格局的一種重要舉措。
時間銀行作為第三條道路不是取代已有的工作,而是一種新的探索,可以將社會條件、社會支持網絡和社會服務體系打通,最后共同建立國家和社會的信用系統,鞏固和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國家信仰體系,以“新時代互助論”培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新國民精神,建立一個全民友好、全齡友好、共建共治共享的溫情社會。
(作者系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孝親敬老文化的九如傳承
談義良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年輕老齡化概念的提出,未來養老機構將主要負責解決養老環境問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解決養老服務供給問題,讓老人不進養老機構才是養老服務工作者最大的工作目標和工作核心。基于此,九如城在十年戰略規劃中提出了“80191”布局,即“80%居家、19%社區、1%機構”的戰略布局,旨在讓老人回歸家庭。
九如城的養老文化從“養老的本質是孝道”“孝道的載體是家庭”“家庭的向往是幸福”“幸福的源泉是仁愛”四方面展開。創始之初,九如城秉持著貫徹古代先賢思想的理念,以《詩經·小雅》中祝壽的詩句為靈感,為企業賦名為“九如”,希望在養老服務的規劃和踐行中實現“九如”的美好愿景,為天下長者增福添壽。在十幾年的養老產業實踐中,九如城逐步探索出“養老的本質是孝道”這一核心發展理念,以“讓天下子女盡孝有道,讓陽光照進長者心田”的工作使命作為切入點,堅持做普惠養老,踏實做醫養融合,努力實現“從養老到養心”的企業愿景。
九如城的創業初心是情懷、責任和擔當,因此九如城堅持“六位一體、四級體系、兩全模式”的普惠養老體系。同時,通過探索康復和養老結合來推動醫養結合模式的建立。目前,九如城有20家康復醫院,未來,將加快醫養結合方面的發展腳步,進一步加深醫療和養老的配合。
九如城始終秉承著“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和“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的幸福觀,九如城不僅是一個商業化的養老企業,更是一份于社會有益的養老事業。“十四五”時期,九如城將繼續在養老服務行業中前行,把握機會為天下老年人服務。
(作者系九如城創始人、復旦教育發展基金會理事)
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朱國文
近年來,國家層面做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健康中國、鄉村振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重大部署,康養產業作為落實這些重大戰略的產業集成,被視作促進民生福祉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引擎。隨著政策支持和服務融合的進一步深化,康養產業呈現區域聚集的趨勢,長三角作為康養產業聚集的龍頭地位已經形成,區域聚集帶動和輻射作用日益明顯。
然而,康養產業也存在亟待破解的難點: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需要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做大做強;土地資源增量減少,需要整合盤活優質存量資源;產業布局比較分散,需要培育一批規模型康養頭部品牌企業;開放合作還不充分,需要加強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高端人才供給還不充分,需要培育一批高層次人才。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為推動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一系列探索:率先推出區域性養老設施建設,計劃在全市每個鎮(街道)各建設一家150張床位以上、以醫療護理為主、公建民營、具有保障功能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首推家庭養老夜間照護服務,探索開展“物業+養老”“養老+金融”、養老顧問等服務模式;推出普惠式為老助老項目,為60周歲及以上的本市戶籍老年人和持有效蘇州市居住證的常住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為老助老“一卡通”;在全省率先設立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大力培育“互聯網+養老”“醫療健康+養老”等新業態;出臺加快發展醫養融合養老服務的實施意見,在醫養結合的實現路徑、資金補助、服務補貼、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新的探索;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基于此,“十四五”期間,蘇州康養集團將聚焦養老產業、康養產業和教育培訓產業,緊扣發展目標,培育養老人才,依托“居家、社區、機構”平臺,堅持“市場化、多層次、高品質、品牌化”的發展理念。同時,將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之中,探索鄉村康養、挖掘魅力鄉村,探索康養+鄉村振興、康養+文旅小鎮、康養+田園度假村,加快農村布局,為農村老年人提供高品質養老服務。
(作者系蘇州康養集團董事長)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