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和城鎮的人口老齡化水平分別為23.81%和15.82%,農村高于城鎮近8個百分點,農村養老問題的壓力遠遠大于城鎮。
在全國老齡辦、中國老齡協會指導下,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于2019年“敬老月”期間,啟動實施了“樂齡陪伴——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工程”。兩年來,先后投入資金和物資5000余萬元,在全國10多個省份的農村,資助建設“樂齡之家”上千個,為廣大農村留守老年人及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心理關愛等服務,贏得了農村老年人的廣泛認可,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補短板:聚焦廣大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
“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 農民養老保障不足、農村養老服務設施不健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養老服務已成為短板中的短板。農村養老問題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及其家庭幸福生活,事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事關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事關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加強與穩固。”今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在農村養老服務工作交流會上,對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壓力毫不諱言。
長期以來,城鄉特困老年人一直是基金會的重點關注對象。“廣大農村留守老人面臨的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等問題是我們啟動‘樂齡陪伴工程’重點關注的。”基金會理事長于建偉介紹,基金會在參與江西省遂川縣、蓮花縣脫貧攻堅行動中發現,當地“黨建+頤養”農村互助養老成效良好,擬擴大試點,迫切需要社會力量支持,這恰與基金會的幫扶計劃相契合,雙方迅速達成一致。
2019年10月,基金會籌資400萬元,率先資助遂川、蓮花兩縣建設161家農村“樂齡之家”,重點圍繞老年人生活照料、助餐、文化娛樂活動等開展服務。以遂川縣碧洲鎮良崗村為例,“樂齡之家”投入運營近兩年,村里7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只需繳納二三百元即可在此用餐,其日常管理由村里推選老村干部及熱心人士成立理事會負責。“吃飯、看病和精神陪伴是農村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樂齡陪伴工程’以此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老人提供餐食和鄰里活動場所,解決他們的難題。”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看來,“樂齡陪伴工程”切中了農村養老最迫切的現實需求。
廣覆蓋:充分挖掘當地養老服務資源多元探索
“堅持黨委政府領導,城鄉社區互動,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促進建立健全家庭盡責、基層主導、社會協同、全民行動、政府支持保障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2020年5月,基金會出臺的《關于推進“樂齡陪伴——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工程”的意見(試行)》中,明確了“樂齡陪伴工程”推進的指導思想。
“‘樂齡之家’的建設不能盲目追求數量,要建一個、成一個、鞏固一個。點怎么選,面怎么擴,運營怎么做,這些都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要充分挖掘并盤活當地養老服務資源。”在于建偉看來,兩年來,基金會充分聯合調動地方政府、工青婦、老齡基金會、村(居)委會、老年人自組織、村民互助服務組織、愛心企業等有生力量,挖掘與鏈接當地養老服務資源,是這項工作得以快速推進的重要“法寶”。(下轉4版)(上接1版)
鼓勵當地利用閑置的校舍、祠堂、廠房、辦公場所等建設“樂齡之家”,降低建設成本;鼓勵有威望、有組織協調能力的健康老人參與“樂齡之家”管理,充分發揮基層老年協會的力量,讓老年人自己管理自己,開展互助服務;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為高齡失能留守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結對幫扶實現解困與脫貧雙贏……在江西省遂川縣、蓮花縣,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榆中縣等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充分調動當地養老服務內生資源發揮作用,“樂齡陪伴”工程逐步擴大了覆蓋面。
幸福的晚年生活離不開“老有所養”的物質保障,更要有“老有所為”的精神追求。“要把老有所為同老有所養結合起來,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勵老年人繼續發光發熱,充分發揮年紀較輕的老年人作用,推動志愿者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作為。”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承德市調研社區養老工作時對老年志愿服務工作高度肯定。在“樂齡陪伴”工程推進過程中,各地充分發揮基層老年協會組織的優勢,以低齡幫高齡、健康幫失能,廣泛開展農村互助養老,成效顯著。
可持續:上下聯動推動“樂齡陪伴”深入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第一個五年。2020年11月,在全國農村養老服務推進會上,民政部部長李紀恒在講話中強調,要緊緊把握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的歷史性機遇和“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窗口機遇,以促進城鄉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為著力點,以筑牢底線補齊短板為突破口,推進城鄉養老服務統籌發展。聚焦補農村養老短板,如何確保“樂齡陪伴工程”走向持續、深入發展,從基金會到試點地區都進行了有益探索。
“項目開展做到有場所、有設備、有管理團隊、有規章制度‘四有’;在此前提下,努力做到因地制宜、服務大局、需求導向、多元參與、系統謀劃‘五個堅持’;在籌資上,堅持基金會資助一點,政府補貼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社會捐一點、向有支付能力的老年人適當收一點‘五個一點’的辦法,力求保障‘樂齡之家’的可持續運營,不斷提高為老服務能力。”在于建偉看來,要把“樂齡陪伴工程”打造成惠民生、暖民心,影響大、口碑好的品牌工程,從項目實施伊始,就要考慮到讓其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
“實施過程中,我們從各村的實際出發,發揮優勢,通過選好一個帶頭人、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服務隊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促進項目可持續發展。”據遼寧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艷競介紹,該省部分試點地區通過發揮村支書、村長等模范帶頭人的作用,服務隊伍實行專職人員和義工、志愿者隊伍相結合,探索形成了包括服務規范、活動開展、互助機制、資金使用等一系列制度,保證“樂齡之家”可持續運行和發展。
“只有形成政府主導、更多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當地資源占據主體、子女盡心盡責的巨大社會合力,農村養老的短板才能補上。”河北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呂紅平建議,要逐步總結不同地區開展“樂齡陪伴”項目的經驗,提煉不同類型模式,帶動、引導更多的農村資源參與農村養老。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