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傾力打造“常有眾扶”名片 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時間:2022-04-2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錢旭健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和特殊困難群體關愛服務等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貫穿著深邃的戰略考量和真摯的人民情懷。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深刻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強化為民愛民的價值導向,按照“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要求,傾力打造“常有眾扶”名片,進一步推進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民解困、為民謀利、為民服務。

增強兜底能力

進一步完善分層分類的救助體系

常州市委、市政府將社會救助作為實施“532”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長三角交通中軸、創新中軸、產業中軸、生態中軸、文旅中軸,高標準打造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物流中心、休閑度假中心,不斷提升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統籌發展和安全示范區建設水平)的基礎保障、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持續優化救助政策和服務供給,基本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框架。今年將進一步完善全市救助體系:首先是扎實、科學地做好救助兜底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按照上年度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30%—40%動態調整。出臺特困人員認定辦法,完善特困人員認定條件,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掛鉤,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照料護理標準根據特困供養對象生活自理能力分檔確定。放寬臨時救助認定條件、細化分類救助標準、簡化申辦確認程序、強化相關保障機制等,充分發揮臨時救助制度“救急解難”作用。其次是將低收入人口集中認定轉入常態化認定,對已經納入的居民進行定期復核,掌握其家庭狀況的動態變化。對因故尚未提出申請的困難群眾,要增強主動發現能力,并加強政策宣傳引導,鼓勵自主申請。再次是完善低收入人口救助幫扶政策,針對不同類別的困難群體,實行分類管理,實施不同層次的保障措施。通過精準識別,分層分類確定救助對象,將救助覆蓋面有效延伸至所有低收入人口,綜合發揮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聯動效應,推動社會救助體系向多層次、梯度化發展,形成完善的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制度。

周密統籌救助資源

進一步健全協同協調的救助格局

繼續發揮民政部門在救助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及部門職責,加強對社會救助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周密統籌各救助部門的政策資源、救助資源、數據資源,做好困難群眾的主動發現、及時干預、精準救助和綜合幫扶。首先是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數據庫,加強與相關部門的信息交換和信息共享,建成覆蓋全市、城鄉一體、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其次是加強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與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指揮平臺的數據互通,優化網格員與社會救助服務站點的聯動。拓展“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機制,將“人找政策”轉變為“政策找人”。實施“社會救助e路行骨干素質提升計劃”,對全市1000余名網格員骨干進行培訓,打造與社會救助工作要求相適應的專業化救助隊伍。再次是深化多元救助,落實市委、市政府“四查一幫扶”走訪活動,牽頭做好全市特殊困難群體救助幫扶專項排查整治行動。加快建立“物質+服務”救助方式,推進政府購買社會救助事務性和服務性工作進程,更大力度引導社會組織、慈善力量、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和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救助,實現救助主體多元化和救助方式多樣化的有機結合。

深化改革創新

進一步提供為民惠民的救助服務

近年來,常州市抓住全國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工作的契機,探索“黨建+社會救助”,以“建強1個組織體系、壯大7支服務隊伍、做實9個公益品牌、培育8個特色站點”為主要內容,創新形成“彤心常助1798”工作機制。為推動救助工作與黨建工作、治理工作和社會工作深度融合,讓社會救助更加精準、專業、及時、便捷、暖心,增強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今年市民政局將“黨建+社會救助”創新發展水平納入轄市(區)2022年民政工作高質量考核指標。首先,注重頂層設計,適時出臺《黨建+社會救助改革工作實施意見》,推進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服務窗口建設,完善“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推進村(社區)設立社會救助工作站(點)。其次,優化救助服務,在法律框架內持續精簡流程、下沉審批權限,積極推行社會救助辦理告知承諾和容缺受理。強化部門協作,取消可以通過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獲取的證明材料,讓困難群眾“只需跑一次”。推動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同時為高齡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保留傳統的業務辦理渠道。再次,聯合組織部門選樹一批社會救助領域先進個人、征集一批基層“黨建+社會救助”優秀案例、打造一批社會救助特色站點,深化“彤心常助”品牌建設,形成示范效應。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4月24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