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陜西省平利縣老縣鎮搬遷扶貧安置社區錦屏社區——
幸福的路越走越寬

時間:2022-06-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潔

汪顯平一家2016年年底從土坯房搬進錦屏社區的新樓房。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和他們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拉家常的場景,汪顯平很動情:“很想請總書記再回來看看——我通過勞務派遣到鎮供電所工作,愛人在社區打工,家里還種了5畝茶園,孩子研究生畢業也找到了工作,老人身體健康。這兩年我們的日子過得更好了!”

陜西省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建成于2016年,已累計搬遷安置貧困群眾1346戶4173人。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錦屏社區考察時強調,樂業才能安居。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易地搬遷群眾來自四面八方,加強社區建設很重要。基層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把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抓好,求真務實,讓人民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如今,兩年過去了,這個社區的居民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完善社區建設等各項工作齊頭并進,繪就出一幅生活美、產業旺、生態好的美麗新畫卷。

黨建引領確保搬遷社區“穩得住”

平利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區,曾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困難群眾脫貧的重要方式。

2018年,錦屏社區“兩委”成立,江慧麗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成為錦屏社區的當家人。上任后,她帶領大家一起探索如何讓來自不同村組、有著不同生活習慣的群眾融入社區,共同開啟美好新生活。

錦屏社區的“秘訣”是抓黨建、促服務。“群眾搬遷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黨建貫通了易地搬遷后續管理服務全過程。”江慧麗說。

錦屏社區建立了網格化管理體系,從搬遷群眾中選用有責任心的黨員、群眾擔任網格長、樓棟長,參與社區管理。還建立了“三聯三抓”機制,即黨支部聯系邊緣戶抓防止返貧、黨員聯系樓棟抓矛盾調解、網格員(樓棟長)聯系居民抓便民服務,全面加強社區服務管理。

從七里溝村搬遷下來的劉啟山,曾經是村民組長,有熱情、有能力、有經驗,到錦屏社區后被選為樓棟長。除了負責掌握每家每戶的情況、調解鄰里糾紛、參與社區疫情防控等工作,他還負責在居民、原村委會、社區居委會之間進行溝通協調。劉啟山這樣談自己開展工作的感受:“必須熟知政策,深入溝通了解,才能避免對群眾利益造成損害。比如,搬遷群眾的戶籍、兜底保障政策落實等仍由原村委會管理,社區主要負責信息收集、政策咨詢和代辦事項等工作,這就需要樓棟長細心再細心,群眾的困難必須解決好,不能解決的也要及時向社區反映。”

過去一年,全社區56名黨員、8名網格員、31名樓棟長入戶走訪2900余人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29件,提供政策咨詢和代辦事項161人次。

社區組建了“黨員志愿服務隊”,舉辦“廣場集中宣講”“紅色小課堂”“書記講黨課”等活動,建強黨群活動陣地。老黨員王明亮是社區文化宣傳干事,他經常在抖音平臺發布居民自導自演的小故事,宣講社區文明新風,介紹居民新生活,生動呈現搬遷給群眾帶來的幸福生活。王明亮說:“是黨和政府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十小工程”推動搬遷群眾“快融入”

易地扶貧搬遷,關鍵在做好“后半篇文章”。為盡快補齊易地搬遷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解決搬遷群眾生產生活難題,錦屏社區探索建設“十小工程”,從“小課堂、小庫房、小菜園、小管家、小配套、小平臺、小餐廳、小廳堂、小市場、小公墓”入手,保障搬遷群眾融入新社區、樂享新生活。

“小菜園”是指社區建的80畝“安心菜園”,只要自家的地距離社區超出2公里,居民就可以申請一塊菜園,經審核后按戶均0.1畝免費分配。居民汪敏對此非常滿意:“政策真是好得沒話說,住新樓房,還有菜地,吃穿住用行啥都方便!”

“小管家”則為居民提供老年人日間照料、兒童托管、親情連線等服務;“小廳堂”為居民婚喪嫁娶提供免費場所,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小公墓”堅持節地生態,解決了居民的殯葬難題;“小餐廳”給老年人提供暖心送餐服務;“小課堂”則為居民提供創業就業、文明禮儀等培訓……社區把關涉群眾利益的一件件民生實事抓實抓細抓出成效。

如今的錦屏社區,學校、超市、醫院、公交站等設施一應俱全。“白天,社區里多是老人小孩活動。晚上,有跳廣場舞、打太極拳的,還有年輕人打球,特別熱鬧。精細化服務幫助搬遷群眾快速融入了新環境。”江慧麗說。

社區工廠助力搬遷群眾“能致富”

社區電子加工廠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錦屏社區考察的一站。53歲的聽障人士柯遵梅就在廠里上班,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讓她在家門口實現了脫貧。她用手語說:“手里有了余錢,每天社區還有各種活動,這樣的生活,以前在山上想都不敢想。”

“總書記說,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貧。這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兩年來,電子加工廠負責人孫自立想方設法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現在,廠里的工人已達100余人,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形成了訂單增加、就業崗位增多、產值提升、工人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環。

為解決安置社區就業等問題,2020年11月,民政部等9部門印發文件指導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社區治理工作,強調培育開發綠色低碳的社區加工業企業和就業崗位,錦屏社區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2018年至今,錦屏社區已開辦電子元件、毛絨玩具、手套加工、鞋襪生產等4家社區工廠,為居民提供就業崗位220個。

錦屏社區黨支部按照“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的發展思路,發展茶葉、絞股藍等產業800畝,將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中穩定增收;培育專業合作社和新型市場經營主體22家,帶動115戶增收;依托鎮工業園區12家企業,解決就業崗位150余個;發展電子商務,培育農村淘寶網店2家、快遞公司3家,帶動就業80余人。憑雙手脫貧致富,靠奮斗自立自強,增強了搬遷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氣。

如今的錦屏社區,山上茶園綠意盎然,山下居民幸福安居,幸福的路越走越寬。江慧麗說:“總書記的囑托一直鼓舞著我們,我們要帶領搬遷群眾為幸福安康的生活而奮斗。”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