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有利于創新公益服務模式。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在社會公益領域廣泛應用,讓公益項目更加智能、更加高效、更優體驗。技術,有利于提升公益行業效能。通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我們的機構治理更加規范、項目運營更加透明,捐贈人服務更加優化,專業能力、影響力、公信力得到顯著提升。 技術,有利于促進可持續發展。每一項發明、每一個產品都應該同時關注其經濟、社會、環境價值,新材料、新能源、微電子等前沿科技都可以推動社會進步。我們共同倡議、共同行動,擁抱技術公益,引領社會創新。”
這是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等17家行業代表,在2022年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上聯合發出的倡議。此次峰會以“數字有新益”為主題,在主論壇及10場分論壇中共有104位嘉賓展開跨界對話,共商數字時代下的公益新使命,共創技術公益新生態。
關鍵詞:公益效能
數字的自益、互益與公益
郭凱天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
數字有新益,到底新在哪、益在哪?第一個層次,數字自益,即借助數字化技術,讓人們靠自己、靠工具,過上體面的、自主的生活。例如,中國有超過2780萬聽力障礙者,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使用助聽器或者人工耳蝸,這些設備需要定期調整,一次的開銷就不小。在過去,他們不可避免要求助他人。但現在,借助AI技術,通過一款30M(兆)的輔聽APP,聽障朋友就可以自助解決。第二個層次,數字互益,即為助人者持續提供數字化手段。如,疫情期間,騰訊公益與深圳團市委專門開發了一個“志愿深圳”小程序,幫助全市超過270萬名志愿者快速、高效地參與志愿服務。第三個層次,數字公益,即通過體系化的平臺,把善意連接成一張流動的、數字化的網絡,從而讓每個人的公益理念、責任感凝聚起來。數字技術可以實實在在地降低行善的成本,提高公益效能。比如,萬科公益開發的中國城市垃圾地圖項目,借助互聯網以及數字化分析,協助城市、社區落實垃圾分類政策,推動垃圾產業相關信息公開及合規,提升公眾垃圾分類的意識。
數字技術為慈善組織間合作協同提供平臺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
聯合勸募是公募慈善組織與非公募慈善組織的重要工作,慈善組織間有效協同的達成,需要保障人員合作、流程對接與數據連通,數字化技術為這些工作需求提供了智能解決方案,打通組織間屏障,促成合作的順利進行。
數字技術使慈善事業更易被觸及
Christopher Marquis 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Sinyi中國管理講席教授
在中國,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在捐贈過程中以特別的方式進行在線協作。這正在迅速改變中國慈善的運作方式,在多方之間架起新的橋梁,并拉近捐助者與特定受捐項目之間的距離。數字基礎設施使慈善事業更易被觸及,且政府也正通過制定指導方針和政策來積極參與并支持該行業,這為公益慈善行業的成熟和可持續發展做好了準備。當然,公益慈善行業還需要應對一系列挑戰,包括如何贏得和維護公眾信任、建立高效的運營方式和透明的報告標準,以及招聘和留住頂尖人才等。
金墩墩公益慈善拍賣見證互聯網貢獻
武大靖 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運動員、奧運冠軍
今年2月5日,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團體接力決賽中,我和隊友們拼盡全力為中國冬奧代表團勇奪首金。所獲得的這只“金墩墩”見證著我4年的經歷和在賽場上的拼搏,是給予我的一份肯定。然而我想它的使命不只這些,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于是在互聯網公益平臺啟動金墩墩公益慈善拍賣專場,拍賣當天讓我大吃一驚,沒有想到會有那么多熱心人士參與,這也是互聯網的一個貢獻。我將拍賣善款直接捐贈至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大靖冰雪公益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為鄉村青少年完善冰雪運動條件,多給他們提供一個平臺、一個場地,讓他們在童年時光盡情享受冰雪的快樂,這也是我的初衷。公益是條很長的路,“大靖冰雪公益計劃”只是一個代表,期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事業當中來。
關鍵詞:規則規范
數據捐贈行為必須出于捐贈者自身的選擇
Lucy Bernholz 斯坦福大學慈善與社會創新中心數字社會創新實驗室主任
除了時間和金錢等可供捐贈外,慈善事業即將迎來數據捐贈這一議題,探討數據捐贈規則,經由哪些組織、采取什么保護措施等問題很重要。數據捐贈行為必須出于捐贈者自身的選擇,被捐贈的數據也不能用于下游目的或除捐贈者同意之外的任何其他用途。慈善事業可以集思廣益,研究制定數據捐贈的規則和規范。同時,慈善事業在助力數據捐贈實踐和創新等方面也發揮著作用,如為實現數據捐贈公正、數據安全技術提供資金等支持。
關鍵詞:公益生態
互聯網與公益事業創造性結合
構建了一個嶄新的數字化公益生態
吳紅波 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聯合國前副秘書長、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會長
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為中國公益事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中國互聯網與公益事業創造性結合,構建了一個嶄新的數字化公益生態。如騰訊公益平臺上運動捐步、沙漠植樹、網上捐書等創新模式,讓公益活動人人觸手可及;線上公益、在線文檔、電商平臺等數字產品和服務,助力了資金籌措、信息對接、資源調配等環節的聯動。互聯網技術增進了公益慈善參與的便捷程度,提升了公益慈善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了公益慈善的交流合作,傳揚了公益慈善的文化理念。這些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探索,也為世界提供了新鮮的中國樣本。
共享共擔是互聯網共生共創的基礎
金錦萍 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
如何在互聯網公益視角下理解共享和共擔?互聯網公益事業中包含很多元素,也涉及很多環節。如果在某一環節里出現負面事件甚至違法違規行為,整個行業生態鏈都將因公信力下降而受到影響。公益的損失不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損失,資金在公益行業里并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通過互聯網流動的資源最終去了哪里,有沒有改變我們原來想改變的問題。因此,共享共擔是互聯網共生共創的一個基礎,也是它的歸宿。只有當公眾意識到,每個人對未來社會有一種共擔的責任,也有共享的權利,才會激發出公眾共生共創的熱情。
關鍵詞:社會治理
堅持創新向善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蔡 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
創新向善對于企業,特別是對大型科技企業來說至關重要。第一,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全國14億多人口都是企業真正的消費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企業不能堅持創新向善,就可能失去龐大的消費市場。第二,如果企業不能做到創新向善,就可能促使第二次分配早熟,那么就會在處理公平和效率關系上產生一些難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實際上會失去一些良好的經營環境。因此,企業只有堅持創新向善,才可能兼顧效率與公平。
數字治理成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核心競爭力
黃浩明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組織促進會副會長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是新時代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在社會治理現代化中,數字治理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怎樣有效地利用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技術、大數據等,不僅是技術的應用,也是使協同成為可能的載體。
社會組織借助數字化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羅文恩 深圳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社會組織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路徑有三:一是要大力培養專業型社會組織或職業型的人才,通過數字賦能,提升社會組織服務效率;二是智慧城市,在物理建筑信息模塊當中,把社會治理的信息加載進去,提高社會組織的具體效能;三是要打破數據壁壘,如不涉及敏感數據,政府部門也可以和社會組織進行共享。
數字化使社會問題處理更加穩妥
張 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數據的不透明不及時不分享,會造成有心有能力的志愿者、社會組織發力不準,導致資源分配不合理。如果能夠實時分享透明的數字信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引導不同的社會組織投入相應的工作,憑借前期對數據的掌握,可以使社會問題處理更加穩妥。
關鍵詞:公益人才
提升公益人才數字素養是公益智慧化的基礎
丁文鋒 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理事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公益智慧化是大勢所趨,是公益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實現公益智慧化的根本路徑在于科技驅動、實現信息技術與公益活動的融合發展,同時要做好組織創新、方式創新和治理創新。公益智慧化,關鍵在人才,加強數字人才與公益人才的相互融合是關鍵,大力提升公益人才數字素養是基礎。
慈善公益人才培養
能助力提升公共服務實力
劉益東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公共服務是一流人才大有可為的領域,公共服務是正在崛起的主流事業。傳統的慈善公益作為公共服務的一個特定領域,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現階段公益事業面臨人才困境,公益組織要做好人才的培養、甄別和評價工作,讓一流人才及時勝出,快速提升我國的公共服務實力。
建立機制,推動專業人才脫穎而出
彭艷妮 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
公益行業的數字化發展程度跟企業、政府部門相比是比較落后的,有多個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針對智慧公益人才,要建立培養、轉化、評價、認定的相關機制,讓專業的人才脫穎而出,并得到成長。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
馬蔚華 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理事長、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
在當前形勢下,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最大的公益。如何通過科技賦能,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對實現SDG各項指標(2015年聯合國通過倡議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作用、推動可持續發展,應該是“數字新公益”的內容之一。一方面,必須消滅信息孤島,填平數字鴻溝,通過互聯網聯結一切愿意參與公益事業捐贈的人,在增加社會捐贈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解決實現SDG所需的資金問題。 另一方面,搭建互聯網數字平臺,讓資金和項目能夠信息對稱,讓影響力投資者可以對項目進行充分分析,可以有選擇、可評估, 通過數字賦能、通過互聯網,在推進影響力投資方面,解決SDG大部分資金缺口問題。當然,影響力投資項目需要量化評估,可以通過科技賦能、互聯網創新,發揮第三方評估機構的作用。
技術公益助力生態文明
朱春全 世界經濟論壇熱帶雨林及生態文明項目大中華區總負責人
科技賦能創新發展,將幫助社會應對氣候變化、貧困和不平等問題及生物多樣性急劇喪失等一系列挑戰。我們應認識到科技創新在公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效發揮技術創新優勢。除了企業行動之外,我們還應致力于通過對話交流、合作等多種形式,使政府、企業、國際組織、研究機構等利益相關方達成共識,共同行動,制定科學有效的目標,強化行動保障機制,擴大行動影響力。當前全球正在全方位地共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食物安全、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公益事業的發展需要考慮各利益相關方所關注的目標,通過深入研究,助力中國實現食物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態安全等多目標的協同增效,實現在生態文明引領下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