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明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江西省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亭臺水榭和蔥蔥綠樹掩映下,村口紅色雕塑上的這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奮斗的幸福也道出了潭頭村民的精氣神。
這個自明初建村已有七百余年歷史的贛南古村,受制于自然條件等因素,一直發展緩慢,是“十三五”貧困村。經過脫貧攻堅,該村于2017年脫貧摘帽。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潭頭村視察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潭頭村,在黨建引領下,通過種養合作社和旅游合作社發展產業,山更青了,水更綠了,村更美了,民更富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綠水青山間走入現實。
造血,鄉村治理促進產業發展
還沒出正月,本應是農閑時節,可潭頭村富硒蔬菜產業園的蔬菜大棚里,卻滿是村民忙碌的身影,與大棚內長勢旺盛的蔬菜一同構成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
在潭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連云看來,這美麗圖景來之不易。多年以前,潭頭村曾有句俗語:“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禾桶一上樓,無米下鍋頭。”這是潭頭村脫貧攻堅前的真實寫照。
如何改變俗語中的落后面貌,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潭頭村“兩委”多次商議,大家一致認為,發展產業才是脫貧、增收、致富的硬道理。
可在這個村莊,發展什么產業?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劉連云帶著大家分析村子的優勢:離縣城僅有10公里,開車只需要不到15分鐘;土地平整,且集中連片,易于開發;土壤富含硒元素,平均含量0.45毫克/千克,6000余畝富硒地為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7年,潭頭村成立了專業種養合作社,發展蔬菜產業,打造自己的富硒農產品品牌。籌備時,在議事協商會上,有村民不理解,擔心把土地集中到合作社,最后卻沒搞出啥名堂,既怕“竹籃打水一場空”,更怕“賠了夫人又折兵”。
對村民的擔憂,在之前的走訪中劉連云就有所耳聞。面對擔憂,劉連云組織駐村工作隊隊員、村“兩委”干部、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分頭做工作,到村民家中宣傳、講解政策,打消大家的顧慮,凝聚村莊發展合力。
為把蔬菜產業做大、做強,潭頭村先后引進贛州市金瑞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江蘇啟東、山東壽光的一批龍頭企業,打造富硒蔬菜產業園,種植設施蔬菜1000余畝。
“龍頭企業帶領村民種植反季節蔬菜,搶早、搶新賣高價。同時,保底收購,解決菜農后顧之憂。”劉連云告訴記者。
據梓山鎮副鎮長劉知遠介紹,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勞務用工得薪金。一些頭腦活、有技術的村民干脆反租大棚創業,每畝年收入4萬元以上。村民收入從脫貧以前的人均不足3000元/年,增長到了現在人均1.7萬元/年。
圓夢,村民幸福感、獲得感雙提升
在潭頭村,多功能服務中心極具現代感;村內三口蓮花池,極富江南村落韻味;村外農田棧道,太陽能路燈上的串串紅燈籠極有紅火氣息。整個村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景象。
劉連云告訴記者,脫貧攻堅前,潭頭村村民對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需求十分強烈。有了產業后,村民富了口袋,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潭頭村“兩委”抓住時機發出倡導,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作用,動員村民積極改水、改廁、改路,自覺拆除破舊、閑置的牛欄、豬欄等,改建成文化廣場、體育廣場、小游園、醫療服務站、文明實踐站等公共活動場所,打造群眾娛樂休閑主陣地,整個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此外,建起了生活污水處理池、壓縮式垃圾中轉站等。
到了晚上,勞累了一天的村民走出門口,幾個人聚在一起,跳起了廣場舞。“村里有好幾個‘小舞場’,只要音樂聲一起,人就來了。”劉連云說。
悠悠古村,民風淳樸,崇賢尚德,風清氣正。通過廣場舞、地方戲、大型活動進社區,潭頭村村民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觀,衛生意識不斷增強,鄰里關系更加和諧。
為方便群眾辦事,潭頭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選擇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新建集辦公、便民服務、協商議事、社區養老、孝老食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中心,不斷延伸和創新社區服務,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創新,議事協商凝聚發展動能
在潭頭村服務中心、祠堂中,村民經常圍坐在一起,“點評”村里的大事小情。在一次次協商中,為鄉村振興找方向、凝共識、聚合力。
據贛州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康仁祿介紹,在民政部門的指導下,潭頭村完善議事協商機制,鼓勵支持黨員、群眾反映村情民意,充分吸納群眾尤其是利益相關者參與協商、決策及實施的各個環節,形成共識,并推動協商成果真正轉化落實,惠及于民。
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潭頭村視察后,不少村民覺得這是村莊發展的一個大好機會,摩拳擦掌準備開民宿、發展旅游業。可劉連云等村“兩委”干部覺得,大家一擁而上,未必是件好事,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在協商議事會上,劉連云等村“兩委”干部掰開了、揉碎了給村民講道理:大家一擁而上,短時間內可能有一定收益,但民宿標準、食品安全、垃圾處理等方面都難以保證,一旦一家民宿出問題,就會影響整個村的形象。
對村“兩委”干部的疑慮,村民均表示認可。在村“兩委”建議下,潭頭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每戶村民以2000元入股,統一發展旅游業,定標準,建民宿,開農家宴。
如今,跨入發展快車道的潭頭村迎來了眾多游客,采摘富硒蔬菜、水果,品嘗農家特色菜品。“物以‘硒’為貴,以富硒大米為例,一斤零售價可達15元。”劉連云說。
劉連云告訴記者,旅游合作社經營收入的50%用于股東分紅,30%用于合作社運營發展,20%作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21年,每股收益1000余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作為江西省級三產融合示范基地,潭頭村發揮帶頭示范作用,把建設成果與鄰村共享。在鎮政府牽頭下,潭頭村整合附近和合村的產業、資源優勢,共同組建穗豐農業股份經濟合作公司,實現從種植端到銷售端的農業產業鏈全覆蓋。
自然清新的田園環境,讓潭頭村成了很多游客喜歡的“詩和遠方”。劉連云表示,將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不斷讓老表們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寬,咂摸致富路上的幸福滋味。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