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見證榮耀綻放 詮釋志愿精神

時間:2022-02-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他們忙碌在賽事場館,堅守在不同領域,熱情服務、青春洋溢。他們是服務于北京冬奧會賽場內外的那抹“天霽藍”,他們用專業素養和細心耐心,見證榮耀綻放,詮釋志愿精神。

數萬名看似平凡的志愿者,在各自崗位上,發出不凡的光芒。日前,記者電話連線了多名北京冬奧會志愿者,聆聽了他們的故事。這其中,有歡樂,也有淚水;有自豪,也有感動。一名名賽會志愿者,溫暖著賽場的每個角落;一張張燦爛的青春笑臉,詮釋了“強國有我”的擔當,成為冰雪盛會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2008年奧運會,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2022年,北京成為首個“雙奧之城”,志愿者熱情、周到的服務再次成為北京和奧運賽場上最亮麗的名片。

冬日逐夢 燃情冰雪

本報記者  安 娜

2月6日晚,北京冬奧會男子單人雪橇比賽在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落下帷幕,志愿者亓涓酈作為頒獎禮儀人員,正式參與到冬奧會服務中。這一刻,她期盼了780多天。

今年22歲的亓涓酈是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表演專業大四學生。2019年,她看到學校團委發布的冬奧會志愿者招募信息后,便第一時間報了名,她與冬奧會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帶著對冬奧會的期盼,亓涓酈一直等待了一年多。2021年5月,賽會志愿者開啟初步篩選。“我申請的是頒獎禮儀領域禮儀志愿者,對身高、體重、外貌,乃至禮儀服務基礎功底都有高標準的要求。”亓涓酈介紹說,“因專業所長,我還協助學校對同學們進行了初步的校內培訓。最終,有15名同學正式成為冬奧會賽會志愿者。”

在賽事轉播中可以看到,禮儀志愿者們有著標準的站姿和規范的手勢,然而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背后又需要多少辛勤付出呢?這個疑問可以從冬奧會禮儀服務人員的封閉集訓中找到答案。

據亓涓酈回憶,在為期一個多月的封閉訓練中,志愿者先后進行了多個針對性訓練,細致到了每一個步幅的速度和距離、不同手勢的點位姿勢等,還有儀態、臂力等專項練習。最難的當屬站姿訓練,大家需要一動不動地站立幾個小時。剛開始,好多志愿者都是流著眼淚完成訓練的。

帶著汗水和淚水的付出,在服務中得到了回報。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志愿者們順利完成了一場場比賽的禮儀服務保障。2月13日和14日,北京連續兩天大雪,亓涓酈作為“獎牌托盤員”,面對濕滑的雪后路面,不斷給自己加油鼓勁,專注于身體的核心力量,面帶著微笑,圓滿完成了任務。

身著的禮儀服讓亓涓酈感到溫暖。據了解,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系列制服、頒獎禮儀服裝等是由北京服裝學院教師團隊設計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依山而建,氣溫較低。每每有親朋好友關切地詢問亓涓酈在現場是否覺得寒冷時,她總是笑著說:“服裝內加入了很多黑科技,還是我們學校教師團隊設計的,一點兒都不覺得冷!”

除夕當天,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舉辦賽前模擬演練,邀請三位中國隊員共同完成頒獎全過程。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著響徹全場的國歌,亓涓酈的眼圈紅了又紅。

2月11日晚,男子鋼架雪車比賽激情上演,在替補崗位的亓涓酈在賽場邊為中國隊加油。最終,閆文港獲得銅牌,實現了中國在該項目獎牌零的突破。彼時彼刻,亓涓酈再也掩不住內心的激動,一邊鼓掌歡呼一邊落了淚。

參加冬奧會之前,亓涓酈對雪車、雪橇和鋼架雪車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微,通過深入的學習,現在的她談起這幾項運動可謂頭頭是道。她有一個小愿望,等回家以后,陪爸爸媽媽再回看一遍鋼架雪車的比賽,這一次,她來當解說員。

近距離感悟體育之美

本報記者  雷 耀

2月12日,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決賽中,中國選手高亭宇以34秒32的成績奪得冠軍,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當時正在看臺上服務的張佳琛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旁邊荷蘭隊的運動員和教練們也站起來鼓掌,并用荷蘭語向她表示祝賀,恭喜中國選手奪冠。

張佳琛,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荷蘭語教研室的專業教師,北京冬奧會期間成為“冰絲帶”的語言服務志愿者,負責荷蘭、比利時、德國和愛沙尼亞四個隊的聯絡工作。

“此次能參加北京冬奧會的志愿服務,還能跟運動員、教練員近距離接觸,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我覺得自己超幸運。”張佳琛開心地告訴記者,“去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相約北京’測試賽的志愿服務,當時荷蘭隊也參加了比賽,我還跟荷蘭隊的領隊約定北京冬奧會再見。沒想到我真的來赴約了,熟悉的隨隊官員看到我,格外親切,好似久別重逢的老朋友。”

開賽前的3個小時來到場館,認真查閱每日詳細競賽日程表,了解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時間;主動到力量房等運動員訓練場所、休息場所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幫助,為進行適應訓練的運動員提供必要的翻譯和溝通服務;比賽結束后,引導獲獎運動員到頒發紀念品的區域等候,并提醒他們需要注意的事項。這些都是張佳琛日常工作的內容。

“對我來說,最具挑戰的一項工作,就是要把這些外國運動員的名字和人認準、對上號,光荷蘭隊就有三四十人,壓力還是蠻大的。他們都穿著同樣的運動服,戴著口罩。上冰后,從頭武裝到腳,就更難辨認了,有種拆盲盒的感覺。”張佳琛說,“我只得通過一遍一遍地查看官方發布的各位運動員比賽時的照片、視頻,盡可能地記住他們的長相和身形,以及一些明顯的特征。”

1991年出生的張佳琛,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還在上高二的她因學業緊張沒能參與,多少覺得有些遺憾。“今年,在家門口辦冬奧會,我有幸能夠參與其中,這對我來說,也算是圓夢了。”張佳琛說,“這次,我作為語言服務志愿者,直接為外國運動員和教練員提供服務。我上大學期間去荷蘭做過交換生,現在在學校教的也是荷蘭語;比利時人講的是荷蘭語,我出國留學去的就是那里;愛沙尼亞只有一位參賽運動員,他的教練還是荷蘭人;我的父親在德國西門子公司工作,會德語,受他的影響,我也學習了簡單的德語。沒承想,我就剛好為這四支隊伍服務,真是太巧了。”

“每次在信息臺服務時,總會有運動員認出我來,主動過來跟我打招呼,不是叫我的荷蘭名字‘Esmee’,就是叫‘Zhang’,感覺特別親切,這也是對我工作的一種認可。”張佳琛說,“前兩天,一位荷蘭隊的運動員在適應訓練時不小心將發帶弄丟了,我們幾位志愿者協商后通力協作,很快就幫她找到了。送回去時,她很是驚訝。這看似是一件小事,卻讓我意識到了志愿服務細節的重要性。在冬奧場館,我們的服務不是代表個人,也不是代表學校,而是代表整個國家的形象。”

“我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通過和運動員、教練員的交流和溝通,學習了不少體育方面的專業術語和詞匯,也是一種成長和進步。”張佳琛直言,“這些日子,在服務的同時,我見到了很多老將在賽場上拼搏,盡管他們有的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是從他們身上,我領悟到了奧林匹克精神的內涵,感悟到了體育之美。這段經歷,我將終生難忘。”

在冰雪舞臺發光發熱

本報記者  雷 耀

2月12日18時左右,在位于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之間的景觀大道旁、有著半圓形“雪屋”的北京頒獎廣場的檢票口,迎來了大批觀眾。

人群中,一位身高只有1.45米、扎著高馬尾、走路有些顛簸的志愿者,因甜美的微笑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見她一邊為大家發放印有“冰墩墩”的手搖旗和熒光棒,一邊說著:“大家往里走”“大家往里走”……還不時抬起右腿,僅靠一條左腿支撐,跟其他志愿者一同跳起歡快的迎賓舞。入場觀眾無不向她豎起大拇指。

這名志愿者叫王夢浩,來自北京服裝學院商學院2018級市場營銷專業,她是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招募的19名殘疾賽會志愿者之一,也是頒獎廣場唯一的殘疾志愿者。

“我真是太幸運了,能夠參加冬奧會志愿服務。一共有2400多位殘疾人報名,我沒想到自己能被選上。”王夢浩高興地對記者說,“2021年11月,我還在‘冰立方’參加了‘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倒計時100天’主題活動,作為志愿者代表,我為自己能站在臺上接受授旗、傳承奧運精神而倍感榮幸和自豪。可見,社會對殘疾人越來越尊重,在重大國際賽事上,為我們提供了發揮價值、展示自我的舞臺。”

作為頒獎廣場賽事服務領域的通用志愿者,王夢浩的工作崗位有檢票棚、咨詢亭、母嬰室、失物招領處、輪椅和嬰兒車借存處、拍照打卡點等,每20分鐘可以輪換一個崗位。在她看來,最熱鬧的莫過于拍照打卡點。觀眾可以用道具拍照,還可以跟志愿者一起跳熱身舞蹈。而她最喜歡在檢票棚引導觀眾入場,這樣可以把熱情的服務與燦爛的笑容送給大家。

“賽會志愿服務專業性很強。”王夢浩告訴記者,他們不僅要通過23門線上必修課學習奧林匹克基礎知識,還參加了英語交流、禮儀實踐等個性化課程的學習。

由于先天發育不足,王夢浩的雙下肢不等長,長時間站立、行走對她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與其他志愿者相比,我的行動會慢一些,但這不會影響我為大家服務的熱情。”王夢浩自信地說,“我也有我的優勢,因為更了解殘疾觀眾的需求,我的服務也會更精準。”

1999年,王夢浩出生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一個小村莊,因為父母工作忙,她從小學便開始獨自上下學。一開始,她都是走一會兒歇一會兒,往往一公里就要走20多分鐘,而且總是低著頭,自顧自地前行。一次放學,班主任老師主動提出要用自行車帶她一程,沒想到一帶就是3年。漸漸地,她也發現,順路的同學都會放慢腳步等她,大家的目光也由好奇變得友善。

“這段經歷不僅打開了我封閉的內心,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王夢浩回憶說,“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也想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

大學期間,王夢浩便積極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組織急救培訓、策劃獻血活動、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志愿服務不僅讓我變得樂觀開朗,還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王夢浩說,“這些豐富的志愿服務經歷和知識儲備,讓我有幸成為一名北京冬奧會的賽會志愿者。”

在頒獎廣場,每當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升起,王夢浩都激動得熱淚盈眶。“盡管我身體有殘疾,但我同樣有機會上學、能參加社會實踐,我為生活在中國而自豪。”王夢浩表示,參加志愿服務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事,當志愿者是幸福的,她會一直做下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殘疾人也能發光發熱。

最棒的“小冰棒”

本報記者  雷 耀

“賽事服務宣傳組志愿者陳秋水,一大早就拿著相機奔走在各個崗位,忙著記錄下志愿者們服務的畫面,頭上、身上、相機上滿是雪的她,有了新的昵稱‘秋冰記者’。我們的‘小冰棒’棒棒噠。”

以上是中國農業大學的賽事服務志愿者郝琦偉2月13日在她的微信朋友圈轉發“小冰棒”日記《暴雪寒風中,我校冬奧會“小冰棒”堅守志愿崗位、提供暖心服務》時寫下的感言。

中國農業大學是服務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志愿者來源高校,賽會志愿者主要在賽事服務、交通引導等19個業務領域的40多個工作崗位上開展志愿服務。郝琦偉是該校冬奧會志愿服務工作專班成員,也是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賽事服務主管,同時負責宣傳素材采集和整理工作。

2月13日,北京市延慶區氣溫驟降、暴雪紛飛。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成了名副其實的“雪游龍”,來自中國農大的“小冰棒”們從早上6點開始陸續出發前往場館,堅守在各自崗位上保障賽事服務和場館運行。很多志愿者還自發地當起了鏟雪師,拿起雪鏟和鐵鍬就開始清潔路面,在勞動中體會價值與樂趣,展現“小冰棒”的青春風采。

“小冰棒”,一個既響亮又好聽的名字。郝琦偉給記者解密了由來。“原型是中國農大的青年卡通吉祥物玉米‘棒棒’,融入了北京冬奧元素冰雪,也寓意著我們的志愿者都是最棒的。大家每天在寒冷的室外做著服務保障工作,既親切又形象,既可愛又傳神。”

在室外一連工作一兩個小時后,沖進志愿者之家,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真的成了一根‘小冰棒’!”瞬間,笑翻一片。有的遞上暖手寶,有的遞杯熱水……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溫暖了整間屋子。

全程采集并編輯圖片、視頻、文字等宣傳素材是郝琦偉和她的團隊每天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大家每天奔走在各個志愿服務崗位,步數都在兩萬步以上,拍照片、拍視頻以及整理新聞報道素材,趕上晚上有比賽時,經常工作到凌晨。

郝琦偉還給記者講述了“盤山快遞,使命必達”的故事。2月7日晚,“雪游龍”迎來第三個比賽日,賽事服務領域的志愿者按照既定的工作點位引導觀眾有序入場。同時“上演”的還有另外一幕:來自中國農大的29名賽會志愿者化身“快遞員”,以崗位點對點接力的方式,一棒接一棒在盤山路上奔跑,僅用10分鐘便將3名觀眾遺落在山下大巴車上的門票傳遞到山上,交到他們手中,確保他們順利完成檢票,進場觀賽。

在郝琦偉看來,這一次高效應對突發事件,可以說是對他們賽會志愿服務工作的一次檢驗。因為天氣寒冷,加之長時間的奔跑,志愿者的防護面具上都滲出了細密的水珠,但大家卻無暇顧及。他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耽誤觀眾觀賽。“關鍵時刻,我們的‘小冰棒’們是最棒的。”

“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我們的工作人員,我們要用鏡頭給他們留下最美好的記憶。這其中,有歡笑,有感動,也有淚水,但都是‘幸福’的顏色。”郝琦偉直言,“我們所有的志愿者都是懷著自豪、興奮的心情參與冬奧服務的,要用微笑的服務向世界展示中國青年的風采和擔當。”

“我非常珍惜此次冬奧會志愿服務的機會,雖然多數時候是在幕后工作,但仍然是一次非常難得和珍貴的學習和實踐,我常常被志愿者感動,也讓我對志愿服務有了全新的認識。”郝琦偉坦言,“志愿服務已成為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不僅要長期堅持做下去,還要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志愿服務。”

將志愿服務的種子傳遞下去

本報記者  安 娜

1月29日,來自北京工業大學的教師蘇超莉從北京啟程,奔赴近200公里以外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她此行的目的是去張家口非注冊VIP新聞媒體中心參與冬奧會城市志愿服務。那一天,她的女兒剛滿7個月。

蘇超莉與奧運會的緣分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彼時正上大學一年級的她,光榮地成為一名奧運火炬傳遞志愿者。看著火炬傳遞,蘇超莉激動得眼泛淚花,一顆志愿服務的種子在心里種下了。

此后,蘇超莉參與了不少志愿服務,曾先后在中國網球公開賽、APEC峰會等大型活動中擔任志愿者,志愿服務總時長超過3000小時。在碩士、博士研究生階段,她還專門進行了志愿服務的相關理論研究。同時,蘇超莉還擔任第九屆世界(中國)園林博覽會、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志愿者培訓講師,“希望把志愿服務的種子傳遞給更多的人”。

聽說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在招募城市志愿者,蘇超莉跟家人吐露了自己要報名的想法,得到了全家的大力支持。“城市志愿者非常重要,他們能夠為整個城市注入志愿服務的血液。我也想借這次機會,看看自己的經驗、想法能不能派上用場,為張家口市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抵達張家口后,張家口非注冊VIP新聞媒體中心為駐地志愿者們組織了崗前集中培訓。在這期培訓會上,蘇超莉在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學習志愿服務禮儀知識、服務外媒注意事項等課程的同時,也作為講師以《志愿服務與志愿精神》為題,為大家講述了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和歷史溯源,深入解析了“志愿精神是什么”這一問題。

據了解,張家口非注冊VIP新聞媒體中心共有41名志愿者,每一名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一位退役大學生志愿者,前兩年保家衛國、沒回家過春節,今年老家近在咫尺,也沒來得及回家看看,第一時間全情投入到冬奧城市志愿服務中;還有一位志愿者,自己奮戰在奧運保障一線,妻子奮戰在抗疫一線……志愿者們在閑暇談心時,從彼此的故事中獲得了溫暖和力量。”蘇超莉說。

為了進一步增強志愿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蘇超莉主動提議布置“志愿者之家”。紅燈籠、福字、照片墻、心語墻,一件件暖心、貼心的小物件,讓不能回家過年的志愿者感受到了溫暖。“‘志愿者之家’標識上的幾個大字,我們選擇了五個顏色,是按照奧運五環的顏色來設計的。志愿者們都是從外地過來共同為奧運服務的,它象征著大家手拉著手、心連著心。”蘇超莉說。

志愿者不只講奉獻,還要在奉獻的同時把志愿精神弘揚和傳承下去,讓它持續發光發熱。這一點,蘇超莉銘記于心也深有體會。2月4日,北京冬奧會倒計時從1變成0,蘇超莉和其他幾名志愿者來到張家口市民廣場倒計時牌子前記錄下這一難忘的時刻。在場的市民看到他們身著天藍色志愿服裝后,紛紛對他們表達謝意,排著隊和他們合影留念。“叔叔阿姨們,將來我也想當一名志愿者。”一名小學生的話語,讓在場的志愿者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此次張家口志愿之行,讓蘇超莉最為惦念的是僅7個月大的女兒。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春節,自己卻沒陪在身邊。“2008年到2022年,是光陰似箭的14年,不變的是從事志愿服務的初心。我相信,等我的孩子長大之后,知道她的媽媽曾經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務過兩屆奧運會,她一定會感到驕傲和自豪。未來,我也希望女兒能成為志愿者,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蘇超莉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2月18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