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圍繞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在持續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推動各項重點工作平穩有序開展。
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緊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堅持學史明理、學史崇德、學史增信、學史力行,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不斷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強化組織領導,成立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結合實際出臺方案,確保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扎實開展學習,領導班子開展各類學習40次,分批完成全系統400余名處級干部輪訓。挖掘本系統紅色資源,打造“政德課堂”系列黨史學習教育特色品牌。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明確31項重點任務,積極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建立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基層聯系點制度,推動黨員干部積極聯系基層辦實事。
全面強化黨的領導
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工作全過程。加強全市社會建設工作統籌,研究制訂工作要點及分工方案,建立健全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日常運行、議題征集、專項協調等制度機制。推動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專題會議,解決社會建設領域重點難點問題。統籌編制“十四五”社會治理規劃和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優化調整監測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探索試點建立街道(鄉鎮)層面監測評價機制。發揮協商民主與社會體制改革專項小組作用,穩步推進基層社會工作服務力量建設。高質量完成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全市7164個村(社區)完成換屆,選舉產生村“兩委”成員21291人、社區“兩委”成員32117人。推進社區黨建創新發展,細化完善社區黨組織體系,推動社區黨建向小區、樓門院延伸。制定社區書記工作室指引,推動建設50個市級社區書記工作室,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出臺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工作指引,規范機構設置、議事內容、機制保障等,推動開展社區和駐區單位雙向評估。組織召開北京市城鄉社區表彰大會,對100個先進社區黨組織、100名優秀社區黨務工作者、100名優秀社區黨員等進行表彰。深化社會組織黨建“北京方案”,成立社會組織黨校。推動社會組織黨組織規范化建設。建立社會組織意識形態工作清單,深入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督導檢查。
健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堅持?;?、優體系、通堵點、強管理目標,北京著力構建完善首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持續加強養老服務統籌,編制出臺《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優化養老服務設施布局,推進地區平衡和結構合理。積極推動養老項目向環京周邊地區延伸布局,實現京津冀蒙協同發展區域養老機構等級評定、信用評定、老年人綜合能力評估等制度互認。組織召開全市養老服務部門聯席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建立健全議事決策、督查督辦、述職評議等制度。完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出臺基本養老服務清單,明確保障內容、保障標準等。全面落實社區養老服務驛站管理辦法,科學劃分全市1112家驛站責任片區,為24.7萬名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提供巡視探訪等服務。推進老年人監護服務試點,研究制定養老服務顧問、失智老年人照護支持等政策。提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建成運營養老機構577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112家、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00個。推進養老助餐服務,建成養老助餐點1015個。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為6765名符合條件的養老護理員發放津貼1746萬元,培訓養老護理員1萬余名。落實《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等國家標準,持續開展養老機構服務質量達標活動,建立健全服務質量日常監測機制。規范養老服務合同和養老機構服務收費,持續開展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定,新增三星級驛站5家、二星級驛站154家。
持續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北京著力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出臺《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政策體系、管理體系、監督體系和工作機制,推動構建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提升社會救助水平,城鄉低保標準調整為家庭月人均1245元,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調整為每人每月1867.5元。指導豐臺區、西城區分別開展創新困難群眾服務試點、困難家庭救助幫扶綜合評估試點,探索多元救助模式。加強孤困兒童關愛服務。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調整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設置,明確民政部門牽頭統籌職責。開通全市統一的12345未成年人保護熱線,已受理涉及未成年人保護和權益維護個案1200余件。深入實施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由每人每月2200元調整至2450元。實施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工程,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發放助學金。進一步規范收養申請受理、收養評估和家庭寄養管理。研究制定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操作規程,規范源頭預防、強制報告、應急處置等工作。加強殘疾人福利保障。落實落細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累計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6.16億元。實現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積極推進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健康發展,督導完成康復輔助器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加強區級殘疾人福利機構設施建設,推進殘疾人服務機構服務標準創設,探索全市殘疾人服務機構星級評定。完成4147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提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水平。完善救助管理機制,深入推進流浪乞討精神障礙患者救助管理事權下沉。持續推進長期滯留受助人員尋親工作,幫助47名長期滯留人員成功返鄉。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格局
北京持續深化街道、社區改革。組建街道工作專班,健全工作機制。推進社區精細化治理,完成81個5000戶以上超大社區拆分,54個3000戶以上社區規模調整,101個村撤村建居。加強社區協商議事廳和樓門院(村組)治理建設,提升居民自治能力。改善社區服務品質,完成100個社區服務站“開放空間”改革試點,重點打造32個“社區之家”樣板,完成20個國際化社區試點建設。加強社區人才保障,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完善工資待遇動態調整機制。加強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優化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和培育扶持機制,統籌推進“一中心、多基地”孵化體系建設,制訂出臺《北京市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重點發展扎根基層的社區社會組織。目前共登記社會組織12862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5.3萬余家。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基層社會治理。加強社會組織綜合監管,將255家社會組織列入活動異常名錄、74家社會組織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梳理上報104家“僵尸型”社會組織,集中查處一批非法社會組織。加強社會工作平臺隊伍建設。出臺《北京市街道(鄉鎮)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試點建設實施方案》,選取32個街道(鄉鎮)進行試點,整合基層管理服務資源。實施第二批優秀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優才”計劃和第一批高級社工師“陪伴”計劃,組織120名高素質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開展脫產培訓和崗位鍛煉。規范志愿服務發展。開展“銀齡伙伴”為老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在9個區的12個社區(村)開展為老志愿服務體系建設試點。依托“志愿北京”平臺開展全市志愿服務數據統計和情況監測,目前實名注冊志愿者達449.1萬人,注冊志愿服務團體達8萬個,發布志愿服務項目50.5萬個,記錄志愿服務時間5.6億小時。
優化便民利民基本社會服務供給
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北京不斷優化婚姻、殯葬等民政基本社會服務供給,切實提高服務管理水平。優化婚姻登記服務,推出“午間不間斷”“早晚彈性辦”“周六不休息”等服務,最大限度方便群眾辦事。推進全市婚姻登記檔案信息跨部門共享。加強殯葬服務管理,編制出臺《北京市殯葬設施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研究制訂歷史埋葬點改造提升和散墳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開展殯葬業價格秩序、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經營專項整治,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組織開展首屆北京市公益創投大賽、第三屆首都慈善獎評比表彰等活動,大力弘揚慈善文化,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規范慈善信托項目運作,累計備案慈善信托事項52個。整合基層慈善資源,建成基層慈善站點54家。積極發揮慈善救助功能,累計設立慈善專項基金269個。規范福利彩票管理銷售,共銷售福利彩票28億元。加強社會心理服務,新建100個基層社會心理服務站點,出臺《社會心理服務站點服務規范》。培訓社會心理服務人才7000名,夯實社會心理服務基層基礎。健全見義勇為權益保護機制,完善見義勇為部門協同聯動機制,規范評審委員會制度,推行見義勇為行為確認、保護和幫扶等重大事項多部門決策機制,組織開展見義勇為宣傳月活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