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夢丹 通訊員 丁永宏 井 濤
“工作人員給了我們2000塊錢的‘濟時救’,又幫我們一家人辦了低保,非常感謝街道能及時為我們解困。”家住山東省濟寧市魚臺縣濱湖街道花園社區的聶路(化名)說。
不久前,聶路的妻子意外摔傷,15萬多元的醫藥費讓一家人頓時陷入困境,而因為需要照顧妻子和兩個孩子,聶路本人無法工作,也失去了經濟來源。了解到情況后,濱湖街道立即啟動“濟時救”即時救助機制,使其家庭生活基本恢復正常,如今,后續跟蹤服務正在進行當中。
今年以來,山東省濟寧市民政局以黨史學習教育為抓手,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著力點,聚焦困難群眾“急難”問題,推動社會救助制度改革,打造“濟時救”社會救助工作品牌,建立“主動告知、主動發現、快速響應、即時救助、跟蹤轉介”的閉環救助模式,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我來幫你辦”
近年來,濟寧市救助實現了由坐等群眾上門變為“主動告知、主動發現”的轉變。一方面是長期公開市、縣社會救助服務熱線接受群眾咨詢,以縣為單位全面梳理公開民政、教育等12個部門的救助政策,主動告知困難群眾救助項目申請、審核、審批程序。
另一方面是將走訪、發現困難群眾列為村(居)重要工作內容,納入村(居)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在村級組建由駐村干部、網格員、志愿者、老黨員等組成的社會救助志愿服務隊,第一時間發現困難群眾,第一時間上報鄉鎮(街道)或縣級社會救助相關職能部門。
任城區在城市社區配備低保專管員50余人;實施“情暖夕陽”救助項目,籌集慈善資金,對低保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實施集中入住,切實緩解困難家庭老人照護難問題。魚臺縣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按照每人包保戶數不超過20戶的要求,篩選城市居民小區單元長、樓長和農村黨員干部包戶巷長、聯戶長,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梁山、微山、魚臺各縣采取“縣買鄉用”做法,年均出資100萬至120萬元,為每個鄉鎮(街道)配備至少1名工作人員,加強基層經辦力量。
“我來快速辦”
為進一步簡化救助程序,縮短辦理時限,濟寧市在每個鄉鎮(街道)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社會救助服務平臺、設立社會工作站,4401個村居配備了社會救助協理員,做到第一時間接受困難群眾救助申請,第一時間受理。
濟寧市對主動發現或主動申請救助的困難群眾,情況不緊急的,2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核審批。對符合“急難”臨時救助條件的,嚴格落實24小時內先行救助政策,5個工作日內補充完善相關救助材料。對出現緊急情況,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或嚴重后果的,2小時之內先行救助,事后補辦手續。
梁山縣楊營鎮一董姓村民,再婚重組的家庭是低保家庭。今年3月份,其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生下一女,需要靠奶粉喂養,這為經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楊營鎮民政辦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及時報到梁山縣民政局,經積極會商,及時調整了這家人的低保保障人口和救助金額。5月份開始,一家4口人每月享受低保救助金1450元。鎮民政辦還聯絡縣慈善總會和愛心企業,在縣慈善總會為其申請慈善救助3000元,縣民政局聯絡愛心企業捐贈4000余元奶粉,及時緩解了一家人的實際困難。
“我來分類辦”
以實現精準救助為目標,濟寧市分類分層解決群眾面臨的困難,提升救助精準性,根據群眾困難程度和致困原因,將即時救助對象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為低保、特困人員及孤兒、重點困境兒童、享受“兩項補貼”的困難殘疾人等救助幫扶對象,優化審核確認流程,依法依規擴大保障范圍,確保進出有序、保障有力;二是為低收入人群即家庭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標準兩倍、且財產狀況符合相關規定的低保邊緣家庭,實施動態監測,各有關部門做好常態化救助專項幫扶;三是為因遭遇各種意外事件或突發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其他人員,給予急難社會救助。
在實施救助工作過程中,濟寧市還積極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信用環境,積極推進誠信救助新模式,在山東省率先出臺《濟寧市社會救助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辦法(試行)》,實行社會救助誠信承諾、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制度。
截至今年7月,該市保障低保對象16.4萬人、特困人員3.7萬人、生活困難殘疾人12.7萬人、孤困兒童0.7萬人,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殘人員納入“單人保”1.3萬人,對遭遇意外事件或突發重大疾病等原因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其他人員實施急難臨時救助4540人次,發放救助金922.4萬元。
(來源:中國社區報20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