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祝 闖
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服務與管理的基本單元,探索加強農村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2017年12月,重慶市九龍坡區被確定為首批48個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之一。此后,區委、區政府圍繞“產業發展和農村社區治理相融合”這一主題進行實踐,摸索出一條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黨建引領、群眾自治、產村融合、社會參與、服務民生”的農村社區治理新路子。
基層黨建,讓基層治理強起來
九龍坡區被中梁山分為東西兩大區域,城市發展呈現出“東城、西鄉”的特點,形成了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發展格局。此前,在城鄉統籌發展的背景下,九龍坡區農村社區治理面臨著社區治理內生動力不足、水平不高、人居環境有待提高、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
困難重重,如何破題?九龍坡區把加強基層黨建作為實驗區建設的突破口?!巴ㄟ^第十一屆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全區農村實現了村支書、主任‘一肩挑’,村支書隊伍平均年齡42.2歲,大專以上學歷的占96.8%?!本琵埰聟^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周輝勝告訴記者,為了配強村“兩委”隊伍,九龍坡區大力回引農村本土人才,招錄應屆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采取專題培訓、到示范點掛職等方式培養干部。目前,回引的91名本土大學生有66人已進入村“兩委”班子,其余都充實到了后備隊伍中。
記者了解到,在加強基層黨建工作中,九龍坡區還實施了“推進黨支部標準化建設”集中行動,從抓好農村黨員發展培養、規范組織生活等工作入手,分級、分批、分期培訓290名村干部,并開設“頭雁”講壇,幫助村干部尤其是村里的年輕黨員干部提高履職能力。
群眾自治,讓群眾參與動起來
在九龍坡區委、區政府的統一指揮下,新一屆村“兩委”班子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現有的村級事務,整理出村(社區)證明事項保留清單、取消清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清單和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
周輝勝告訴記者,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四項清單”從源頭上厘清街鎮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權責邊界,為后續開展“三事分流”工作奠定了基礎。
記者了解到,“三事分流”就是政府管理事項和基本公共服務由政府部門負責解決;社區公共事項及公益服務由村(居)委會為主導,社區自治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單位等共同解決;居民個人事務則引導居民群眾自行解決或尋求市場服務。這一機制的引入,充分調動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的積極性。金鳳鎮“老楊群工”的應運而生就印證了這一點。
年均接訪700人、解決群眾反映事項500件次的“老楊群工”,起初只是金鳳鎮綜治辦原主任楊永根憑借從事信訪調解工作30余年經驗形成的群眾工作方法,成立的一個調解群眾矛盾的工作室。2018年,在金鳳鎮黨委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老楊群工”群眾工作法不斷總結提煉、推陳出新,逐步構建起鎮、村、組(網格)三位一體、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服務網絡,形成了有千余名志愿者參與的農村社區群眾自治隊伍,當地村(居)民也習慣了“有事找老楊”。
隨著“老楊群工”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作用的不斷凸顯,越來越多的群眾從中受益,九龍坡區委、區政府將其推廣至全區。如今,“老楊群工”已在組織體系、建設標準、運行方式、工作方法、工作機制方面實現標準化運作。全區建立起1個區級“老楊群工中心”、13個鎮級“老楊群工站”、156個村級“老楊群工室”、3000多個網格的“老楊群工點”,“老楊群工”已延伸到基層的每個“神經末梢”。
此外,為了深化“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九龍坡區先后出臺《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實施方案》和《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責任清單》,推動完成村規民約修訂,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載體。
村級經濟,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九龍坡區開展實驗區建設時期正值全國脫貧攻堅關鍵階段,農村社區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的成果。如何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成為農村社區治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九龍坡區選擇做大村集體經濟,將著力點放在“三變”改革和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確權。
“我們計劃通過盤活集體資源,撬動社會資本,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把貧困戶納入集體經濟保障范圍,從而實現集體收益惠及全體農民?!敝茌x勝告訴記者,這項改革的特點就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陶家鎮九龍村作為“三變”改革試點,同樣也是這次改革的受益者。2018 年,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第一個村經濟組織“九慧瓏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特色精果林建設項目。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成為公司股東,公司盈利后按比例分紅。目前,全村有406人入股,企業已種植柑橘類和桃李類水果650畝,年人均分紅5000余元。
與此同時,九龍坡區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量化確權工作也在按計劃進行。按照“農齡折股、股權固化”的方式,陸續在中梁山街道共和村、西山村等村開展試點,全區適合開展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44個村現已全部完成改革,確定股東13萬余人。共和村、西山村等已經按照股權每年進行了分紅,累計分紅金額達5148萬元。目前,九龍坡區此前無經營性收入的19個村,已于2020年實現全面清零,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由12個增至16個。
項目運作,把社會力量引進來
“在實驗區建設中,社會力量的參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周輝勝告訴記者,九龍坡區以項目為支撐,鼓勵社會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社區治理。
為推動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社區,九龍坡區完善項目管理政策,深化涉農項目“放管服”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工商企業向種養大戶、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輸入資金、技術和現代化經營管理模式。例如,四川源素輕旅文旅科技集團在銅罐驛鎮英雄灣村試點“住商融合模式”,通過多元鄉村消費體驗,打造以村集體為主導、村民為主體、產業平臺為市場抓手的良性住商融合產業村落,實現村集體、村民零風險,營業額提成收益有保障。
在引入專業社會力量方面,九龍坡區在試點農村社區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鼓勵村民成立社區社會組織,激發農村社區治理內生動力。2018年,在“三社聯動”機制下,西彭鎮真武宮村成立了本村的社工工作室,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村社工工作室有效地整合了村委會、村民骨干、社工人才、黨員干部等資源,為村民構建互助支持網絡,開展各類康娛活動,打造社區微課堂品牌,深受轄區群眾歡迎。
如今,九龍坡區的“三社聯動”已升級為“五社聯動”,全區有注冊志愿者25.8萬余名,營造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公益氛圍。記者了解到,近三年來,九龍坡區累計投入200萬元用于農村社區開展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孵化培育包括環境保護、社區服務、文化娛樂等在內的社區社會組織隊伍20支,有力引導村民通過社區社會組織的方式參與到促進鄰里關懷、關愛留守兒童、情系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務中。
農村基層組織更加鞏固,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提質加速,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隨著實驗區建設的不斷深入,九龍坡區農村社區治理的成效逐漸顯現。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