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通訊員 施紹根
“特困人員供養內容與形式是什么?”“供應內容是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療、辦理喪葬事宜,形式分為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在貴州民政政務微信策劃的“你問我答”政策宣傳中,貴州省民政廳以“民政哥”代表官方回應群眾關切。
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近年來,貴州省民政廳先后開通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賬號,并相繼入駐貴州政務服務官網、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2017年,貴州省民政廳設計制作了一個親民、溫暖、睿智的“民政哥”政務卡通形象,進一步樹立了貴州民政政務品牌形象,拉近了民政部門與群眾的距離,提升了群眾對民政民生工作的情感認同。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貴州省委網信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著眼新時代網上群眾工作新形勢新要求,創新策劃開展了“慶祝建黨100周年·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主題活動?!霸谥黝}活動中,我們通過塑造品牌形象、拓寬服務能力、重塑傳播機制等舉措,創新開展政務新媒體建設,賦予政務新媒體新的內涵?!辟F州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政務新媒體,貴州民政實現了察民情、解民憂、講政策、受監督“一網”完成,架起了一座與群眾溝通的線上“連心橋”。
“網上民政”架起線上“連心橋”
為進一步拓寬政務新媒體的服務能力,打造“網上民政”平臺,貴州民政微博、微信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開通,目前微信公眾號關注量為16萬、微博粉絲量為 8.33萬。貴州民政微信公眾號還獲得了省政府“網民最喜愛政府微信公眾號”稱號,民政微博榮獲了新浪網頒布的“2019年度快速響應案例”獎。以“貴州民政”為龍頭,實現新媒體平臺互聯互通發聲,與網民互動交流,成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重要抓手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窗口。
在貴州民政政務微信“政務公開”菜單,民政廳網站一體化實現適配接通,網友輕輕一點手機,便可享受政策文件、法律法規、惠民舉措等公開信息服務。在“辦事大廳”菜單,志愿服務人員、社會組織、福彩中獎情況以及全省婚姻趨勢分析、社會救助可視化數據實時在線。群眾可在線辦理行政許可、行政確認、公共服務、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40類民政便民服務事項。據統計,截至9月中旬,貴州省民政廳在線辦理1000余件民政事項,網上辦結率達98%。
記者了解到,在民政微博方面,省民政廳設置近千萬閱讀量的權威性話題“民政你問我答”,設置“貴州民政身邊事”“黔中地名知多少”等話題,與網友互動,并在話題中收錄民政知識,通過問答等互動形式,打通群眾和政府的問政通道。還發起“全民尋找北京路”話題,帶動昆明、江蘇、杭州等地民政官微互動,彰顯政務新媒體在互聯網中的品牌效應。
“矩陣聯盟”發揮集群效應
近年來,貴州省民政廳持續拓展新媒體“矩陣聯盟”傳播力,采取集群發展、集體發聲,線上集結、線下互動,積極發揮自建平臺在信息發布、政務公開、辦事服務、回應關切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通過組建“矩陣聯盟”,形成省、市、縣三級新媒體聯動,將政務微信、政務微博、政務網站、頭條號、抖音號等入駐平臺納入矩陣聯盟,網友只需要點擊省民政廳微信、微博“矩陣聯盟”菜單,即可一鍵直達各市(州)、縣(市、區)政務新媒體平臺,從而統籌各傳播渠道,最大限度發揮集群效應。
據介紹,貴州省民政廳還通過省、市、縣三級矩陣賬號,著力做好重大時間節點、重大議題宣傳聯動,形成“網、微、端、群組”四位一體新媒體矩陣群,把黨的政策傳播到千家萬戶,打造永遠在線的“網上民政”平臺,講好民政故事,傳播民政好聲音。數據顯示:“省、市、縣三級矩陣”機制建立以來,“你問我答”等欄目被省政府、各級民政部門多次轉載;“民政知識庫”等菜單、專題已成為基層民政部門政策轉載傳播的重要信息源,各市(州)、縣(市、區)民政部門1000余次集中聯動轉發省民政廳信息。
全力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
“我們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為察民情、解民憂的渠道作用,主動傾聽民政對象的呼聲,為惠民政策和民生舉措的制定提供了決策依據?!辟F州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及時了解民政對象的困難,切實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民政惠民政策宣傳,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回應群眾關切。”
當前,貴州省民政廳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提供保障。依托貴州省“一云一網一平臺”,建立健全智慧社區信息系統,聯動相關廳局,推進社區公共數據資源建設,實行社區數據綜合采集,做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更好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據了解,貴州省民政廳將充分發揮“一體化”政務公開功能,按照國務院政務公開條例和省政府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制訂省民政廳政務公開工作方案,完善政務公開分類清單,積極打造“網上民政”;提升“一鍵通”便民服務能力,與省政務服務中心加強合作,提高事項辦結率;優化“一站式”問政互動等功能,依托新媒體平臺,全方位收集民意,從而優化辦事大廳、便民服務等專題(菜單),與“民政部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接入互動,持續提升與群眾的互動水平。同時,進一步完善回應群眾關切相關制度,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增強回應社會關切和民意訴求能力。樹立正面引導意識,建好用好“指尖學習”“民政知識庫”“早參民政”等品牌專題(菜單),發揮品牌效應,聽民意、惠民生、解民憂,凝聚社會共識,全力畫好網上網下“同心圓”。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