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兩省三地多方聯動 離家38載終返鄉

時間:2022-03-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熊文卓

從安徽合肥到四川巴中,1200公里的距離,坐火車一天就能到達的地方,對李華(化名)來說就像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22年2月22日,在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李華的夢想終于成真,踏上了回家的路。

身份核查遇僵局

2020年7月,合肥市某派出所接到群眾報警,稱發現一名行為異常的女子。該派出所隨即聯合民政部門將該女子送到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精神病醫院)救治,并轉介給合肥市救助管理站妥善安置。

王會萍是救助管理站當時派去醫院核查信息的工作人員:“一見面,她頭發亂糟糟的、不搭理人、自說自話,沒辦法正常溝通。憑借身邊僅有的一張手寫版第一代身份證,我們才知道她叫李華,62歲,四川巴中人。”然而,開展身份核查后,卻得到“查無此人”的反饋。隨后,救助管理站通過今日頭條發布信息,并運用人像比對等技術進一步核查,仍無法確定其身份信息,于是選擇邊救治邊替她尋親。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華的病情有所好轉,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合肥市救助管理站便安排工作人員分頻次開展詢問溝通,不放過她提到的每一個地名、人名,但仍收效甚微。直到2021年5月的一次交談,核查人員發現李華叫自己“李瓊某”,于是馬上和其身份證屬地救助管理站再次聯系,得知“確有此人,但一直在當地生活且沒有離開過家鄉”,線索再次中斷。

隨著李華恢復得越來越好,她陸續提供了更多信息: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一個叫和平村的地方,30多年前和丈夫吵架后離家出走;有一雙兒女,離家出走時,兒子七八歲,女兒3歲;離家幾十年間去過上海、山東、江西、安徽,最后在合肥被救助……慢慢地,“我想要回家”成了李華最大的心愿。

看著頭發花白的李華渴望的眼神,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決定成立試送小組,陪李華一起到巴中實地探訪、尋家。

兩省三地多方聯動

經過細致的協調安排,2022年2月22日,合肥市救助管理站派出由醫務科科長趙化林擔任隊長,姜海強、沙俊、王會萍為成員的試送小組,陪同李華回家尋親。

近鄉情怯。在疾馳的火車上,李華一直拉著工作人員的手,不停地說著一些自己想起來的事,在期待與親人團聚的同時,又害怕家中早已沒有熟悉的面孔。

2月23日,在巴中市救助管理站的協調陪同下,一行人到巴中市公安局進行戶籍查詢,最終鎖定南江縣和平鎮。巴中市公安局也安排專人陪同前往,南江縣救助管理站聞訊而動全力協助。

然而,令人擔心的事情再次發生,南江縣當地派出所根據李華提供的親屬姓名進行戶籍查詢,得到的信息與她沒有實際關聯,李華的真實身份依舊無法確定。

一時間,尋親之行陷入僵局。于是,大家就在南江縣派出所展開熱烈討論,幫助李華回憶更多信息。當她提到記憶中的一個人名時,一名前來辦事的群眾隨口說道:“你說的李某年我認識呀!他是我們當地有名的獸醫。”就是這句話,成了解開謎題的關鍵信息,線索指向了和平鎮。

一行人馬上驅車前往和平鎮,在獸醫和另外一名熟人的確認下,李華找回了自己的名字“李某菊”,也知道了自己的女兒嫁到了另外一個鎮。這時,鎮政府的工作人員還提供了一個情況,之前提到過的“李瓊某”就在鎮上生活,或許認識李華。見面確認后,正是李華的堂妹。

綜合多方信息,試送小組得出結論,李華8歲前叫“李某菊”,之后到姑姑家生活,上戶口時的名字是李華,11歲時姑姑去世,又回到父母家生活。流浪患精神疾病之后,她記憶混亂,只對“李某菊”有反應,一直不認為自己就是李華。試送小組還從其堂妹處得知,李華離家后不久,她丈夫便帶著兒子外出打工,再沒有回來,女兒嫁人前一直隨祖父母生活。

歸家相認得妥善安置

在當地村干部的帶領下,李華見到了自己的女兒。當看到李華出現在眼前,這個對母親思念至極,卻幾乎沒有任何記憶的女兒哭了。感受著女兒的委屈,李華泣不成聲,一直重復著“我回來了,我回來了”。跨越38年的相認讓在場的工作人員無不為之動容,也都為她們高興。

當地政府表示,會盡快為李華辦理恢復戶籍手續,妥善安置好她的生活,讓她能安享晚年。至此,李華終于找到了自己的家,試送工作圓滿完成!

像李華這樣錯綜復雜的案例不在少數,需要責任心強、業務素質高的救助工作人員耐心地抽絲剝繭解麻團,有時候還不一定會有結果。為了提高尋親成功率,合肥市救助管理站自2018年起,選派業務能手成立了“燈塔”尋親工作室,幫助625名“無名氏”成功找到了家。

正如合肥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周俊所說:“不放棄每一條線索,是救助尋親工作的價值理念。”針對未獲得任何有效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員,“燈塔”尋親工作室對其進行重點甄別,同時持續鏈接公益資源,加強與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等公益組織的協同合作,不拋棄不放棄每一條線索,以極致的細心和耐心為每一位流浪者的返鄉之途點亮一盞明燈。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2年3月15日)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