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閆 潔 通訊員 程思昱
11月底,家住安徽省休寧縣凰騰村的程某某,打開“黃山救助監測預警”微信小程序,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在“幸福清單”模塊中查看自己當月的救助款是否到賬。系統顯示,從7月起,除了低保救助,他新增了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每項內容都一目了然,看著讓人放心。
這是黃山市10月正式上線運營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為該市低收入人口的精準監測、快速響應、科學幫扶探索出了一條全新路徑。市民可通過微信小程序、手機APP、電腦PC端三種方式登錄使用,包含自動預警和手動預警兩種模式。該平臺通過預警指標,對庫中人員進行數據匹配,主動發現疑似困難人員,實現自動預警,并通過線上核對和線下調查的方式,做到精準救助。此外,市民可通過微信小程序自主發起手動預警,低收入人群可在“幸福清單”模塊查詢本戶享受的救助項目及內容。
休寧縣作為先行試點縣,自今年初起逐步推進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數字化改革。遵循“主動發現、自動預警”的總體建設要求,通過建立社會救助部門資源庫、低收入人口信息庫和救助信息數據庫,推進民政、鄉村振興、醫保、人社、教育、住建、殘聯、應急等多部門信息共享,為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提供信息支撐。
平臺的自動預警主要通過匯總各部門數據,自動篩查累計自付醫療費用較高、新辦殘疾人證、因災、因疫、因意外事件等信息數據,精準比對出有致貧返貧風險的困難群眾,實時觸發預警響應;手動預警則以微信小程序為主,申請人可以自主或委托他人發起預警或申請等。隨后,平臺將預警信息自動推送至相關鄉鎮(街道),由其開展入戶調查、提出初核意見,再推送到縣直相關救助部門進行處置;縣直部門按照職責辦理相關幫扶救助事項,并將預警信息處置結果及時在預警系統中予以反饋,全程可追溯。平臺設有“幸福清單”模塊,各救助部門每月匯總上傳負責的困難群眾救助數據,受助群眾可實時查詢本戶的幫扶受助情況,也給基層干部入戶走訪提供了便利。
今年6月3日,休寧縣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在東臨溪鎮上線試運行,7月底實現全縣試運行,具有監測預警、救助申請、家境調查、信息采集、監督舉報、評估管理、統計報表、資源庫等功能模塊,可實現低收入人口資源信息、預警評估、預警提醒、預警處置以及救助申請轉辦等全業務流程統籌管理。截至10月14日,共獲得預警信息1246條,其中手動預警5條、自動預警1241條,因殘預警60條、因病預警1186條(含重復預警)。通過鄉鎮(街道)、縣直部門的調查核實和處置,共納入特困供養1人、農村低保4戶、殘疾人兩項補貼3人,辦理臨時救助6戶。
在試點開發建設的基礎上,黃山市聚焦社會救助流程改造和優化,對現有的“1+8+N”(1即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即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教育資助、殘疾人兩項補貼、高齡老人生活保障補貼、困難失能老人護理補貼、漸退幫扶8項制度,N即分類施保)社會救助管理部門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采取分區(縣)培訓的方式,對市直和區(縣)醫保、住建、鄉村振興、人社、應急、教育、司法、衛健、殘聯、工會等相關部門具體經辦人員,各鄉鎮(街道)民政分管領導、民政助理員或具體從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預警平臺操作人員進行了業務知識和系統使用培訓,目前平臺各項功能運轉平穩。
截至11月,平臺共自動歸集預警信息2651條,其中因殘預警信息62條、因病預警信息2589條(含重復預警),已處置1756條。通過實地核查,納入特困供養1人、農村低保4戶、殘疾人兩項補貼3人,辦理臨時救助6戶。全市救助工作實現了從“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的轉變,切實兜牢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
正如黃山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明所說:“預警平臺在全市全面推行,能夠充分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的認定、救助幫扶和動態監測工作,為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有力保障?!?/p>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