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時間:2020-12-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 陳越良

40年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屏南鄉合寨村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韋煥能等一幫人,大膽對改革開放后農村基層治理問題進行實踐探索,民主選舉產生了中國第一個村委會,實行村民自治,掀開了重塑新型鄉村治理體系的序幕。今年是合寨村村委會成立40周年,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實施10周年,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的關鍵之年。重溫40年前成立第一個村委會的歷史時刻,回顧村民自治40年的發展歷程,既是總結經驗、把握規律,更是為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把村民自治推向深入,為未來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

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40年來的村民自治實踐,切實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要求,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的有力踐行,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本質。

40年來,村民自治制度在國家政治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以村民自治為重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拓寬范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黨的十九大把以村民自治為重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擴充概括為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五個民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作出了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重大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健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增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為深化村民自治制度指明了方向。

40年來,村民自治實踐不斷鞏固和擴大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村委會這一新生事物,受到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的充分肯定。1983年,我們黨開始推動全面建立村委會。此后,我們黨明確要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落實黨在村民自治中的領導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年中央1號文件都對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作出部署。各地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強化村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實踐,推動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通過村民自治,村黨組織的組織力不斷增強,鞏固和擴大了黨的群眾基礎,進一步把村黨組織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了推動發展的優勢。

40年來,村民自治法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有效保證了農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民主權利。1982年以來的歷部憲法都明確了村委會的法律地位。1987年,村委會組織法試行;1998年,村委會組織法正式施行;2010年,修訂了村委會組織法;2018年,又修改了村委會任期的條文。各省(區、市)普遍制定或修訂了村委會組織法配套法規。此外,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還多次就村級組織建設、村委會選舉、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等出臺政策,規范引導村民自治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還出臺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城鄉社區協商、城鄉社區治理、村務監督委員會建設、鄉村治理等多個政策性文件,為村民自治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40年來,村民自治制度保障了農民群眾在行政村治理格局中的主體地位。絕大多數地方開展了9輪以上的村委會換屆選舉,平均參選率達到95%以上。全國層面還即將首次統一屆期,同步開展村委會換屆。各地探索建立了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民決策聽證會等議事協商形式,形成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協商格局。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完善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農民群眾參與村務決策的現象大幅增加,決策事項不斷豐富充實,決策程序逐漸科學規范。通過廣泛征求農民群眾意見,制定或修訂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方式,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村規民約已經實現全覆蓋。全面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規范村務公開,加強民主評議、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加強了對村干部用錢用權行為的監督。

40年來,村民自治范圍不斷拓展和延伸。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各地村委會在支持和組織村民發展合作經濟,促進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村莊建設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籌資籌勞方案、村莊公共事業發展等事項也逐步納入村民民主議事和村務公開范圍。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承包土地的“三權分置”、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多項改革舉措,在其中都明確了要發揮農民群眾主體作用,由農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的具體要求,進一步推動了村民自治實踐向多領域拓展。

形勢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吹響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軍號角,也標志著村民自治即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是個新事物,也是個好事物。當然,這并不是說,中國政治制度就完美無缺了,就不需要完善和發展了”。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新要求,科學謀劃新征程上保證農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更好依法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方法路徑,進一步把村民自治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必須更好地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這是個重大原則問題,必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要以新一輪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加快完善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村民自治組織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各類經濟社會組織為紐帶和補充的村級組織體系。要注重把黨的領導地位體現在民主程序、民主環節之中,堅持和健全農村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制度,完善黨組織實施有效領導、其他各類組織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的運行機制。

必須推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融合。三者是維持鄉村治理格局良性運轉的互為補充的治理方式。自治為基,要健全村民自治體系組織架構,拓寬村民自治渠道和空間。法治為本,要把鄉村治理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更好統籌多方社會力量、調節個體利益關系、規范生產生活行為。尤其是要把實踐中的成熟經驗做法制度化,以“良法”求“善治”。德治為先,要深入挖掘鄉村社會中的道德力量,通過村規民約等社會規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鄉村發展軟實力。

必須提升精細化精準化水平。重點是要轉變粗放式、經驗式的管理思維,根據實際采取更為精準的措施。要推進村委會規范化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民群眾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避免村民自治異化為村干部自治。要完善多層次村級議事協商格局,深化村民小組、自然村自治,創新村民自治有效形式,提升農民群眾參與感和獲得感。要加強村民自治與網格化服務管理有效銜接,健全政府公共服務下沉與農民群眾有序參與緊密結合的農村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當前尤其是要強化社區網格化防控體系,慎終如始做好社區疫情防控。

必須加強對新問題的探索研究。村民自治是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用好這一強大的思想武器,提高發現和解決村民自治難題的能力。要利用好“中國村民自治展示中心”等機構的史料資源和智力優勢,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村民自治理論實踐研究不斷向前發展。要鼓勵各地依托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等載體,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形成一批實踐效果好、可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了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藍圖。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上。我們一定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堅定制度自信和不斷改革創新統一起來,不斷推進村民自治制度體系完善和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凝聚起強大的奮進力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